暑期研学活动|北外“边疆周边实践团”系列报道(五):讲座回顾

文摘   2024-07-14 23:17   云南  

在本次的红河之行中,实践团采取“讲授+实践”的方式展开实践活动,既有“行万里路”的实地考察,又有“读万卷书”的讲座学习,除了张红榛教授的哈尼梯田讲座外,同学们还有幸聆听了“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和文化流变”、“越南语历史发展与中古越南语”、“百年的轮回——谈中国小说在越南两次翻译高潮”三场高质量的讲座。


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和文化流变

7月8日,实践团于红河学院文鼎楼一楼报告厅参加由东南大学李昕升副教授主讲的“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和文化流变”讲座。

李教授首先提出研究食物传播史的原因和重要性,并阐述了“哥伦布大交换”与食物全球化的关系。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拉开了“哥伦布大交换”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导致了生物、农作物、人种和文化的双向交流,还在东西半球间带来了重大的生态学和农业变革。超过三十种作物如玉米、南瓜等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农业与饮食结构。随后,李教授以中国史料记载的境外作物作引,以此来解释境外作物如何被传播至中国,食用油和服饰的进化来佐证食物见证的中西文化交融。

在讲座最后,李教授指出,食物的传播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交换,更是文化、历史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交流。通过本次讲座,师生们深入了解了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从哥伦布大交换到今天的全球化时代,食物在全球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繁荣。通过深入探索食物在全球传播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互动的复杂性,这也为未来的食物安全和全球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越南语历史发展与中古越南语

7月10日下午,红河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黄先民讲师于红河学院文鼎楼一楼新闻中心为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红河学院组成的“边疆周边实践团”开展“越南语历史发展与中古越南语”讲座。

讲座伊始,黄老师以第一篇中国翻译越南语诗歌《越人歌》引入,根据其内容、读音和中外学者分析,讨论《越人歌》底本为何。后又对比越南语与中文、柬埔寨语、泰语、老挝语带来新的问题:越南语的系属到底是什么。

在此之后,黄老师带领同学们梳理了越南语的历史分期。根据现有语言资料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运用现有语言资料进行语言拟构,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在进行语言复原及研究语言发展阶段中的重要手段和任务。基于汉越语形成的时间、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关材料,越南语的历史可以从多个角度分为多个阶段。从原始越南语到现代越南语的演变,反映了其自身语音的改变、形态上的变化和与周边语言的接触与发展。

黄老师通过举例对比《圣讲八日》书中的原文与现代越南语的字母、语音差别,发现中古越南语中,不仅字母系统同现代越南语有较大的区别,而且能够求证诸多自中古越南语至现代越南语的历史音变。最后,黄老师通过分析越南语中的nước及原始南亚语中的中缀,辨析越南语与南亚诸语的关系。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越南语的发展历史。尽管学界依然存在多种假设,但无法否认,越南语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才逐渐发展成为今日的现代越南语。不同时期所提出的观点,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门语言的起源和演变。


百年的轮回——谈中国小说在越南两次翻译高潮

7月10日晚,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越南语教研室王嘉副教授于红河学院文鼎楼一楼报告厅带来了题为“百年的轮回——谈中国小说在越南两次翻译高潮”的讲座。

王老师分别讲述了中国小说在越南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两次翻译高潮。

通过本次讲座,师生们了解了中国作品在越南的两次翻译高潮的深层原因、发展历史和对越南文化产生的影响。两次翻译潮不仅影响了越南语言的演变和社会语境的变迁,还引发了文化认同与文化保护的讨论,对越南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四场讲座内容、主题各不相同,其传递的思想观念也都各具特点,实践团成员们认真学习,通过记笔记、交流提问等方式与主讲人就课题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每场讲座都让大家受益匪浅,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学习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文案:张奕泓

供图:王笛云

排版:施雨堃


BFSU越南语小窝
我们因越南语而在BFSU结缘,在这里,我们了解越南之文化;在这里,我们分享越南之风情;在这里,我们感受越南之魅力。欢迎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