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大冯清华/武大陈朝吉 Prog. Mater. Sci. 综述:木质素/多糖复合材料 - 造就多功能生物基材料的天作之合

学术   2024-11-19 17:43   新疆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近期,湖北工业大学冯清华副教授团队/武汉大学陈朝吉教授团队合作,在材料科学顶级综述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以“Lignin/polysaccharide composite: A nature-made match toward multifunctional bio-based materials”为题发表长篇综述论文(Prog. Mater. Sci. 148, 2025, 101383),详细讨论了木质素/多糖复合材料的构建策略、特性、潜在应用、现有挑战和未来机遇。冯清华副教授、陈朝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余诗旭(现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和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陈露为共同第一作者。



植物的演化过程中,木质素与多糖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天然协同关系。这一组合不仅加强了植物在恶劣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还为生物基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蓝图。木质素通过赋予结构疏水性、抗紫外线性能和环境稳定性,弥补了多糖在稳定性上的不足,为植物的生存与进化带来了重大支持。基于这一自然范式,人类正积极探索人工木质素/多糖复合材料(LPCs)的开发与应用,力求利用这种自然赋予的特性,构建适用于未来满足环保需求的多功能生物基材料(图1)。


1. 全文摘要


2. 木质素的功能和应用


木质素是一种复杂的天然芳香族大分子,约4.5亿年前随陆地植物的出现而进化,并逐渐与多糖形成稳定的三维木质纤维复合结构。这一结构赋予了植物细胞壁韧性、抗菌性和防水性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为生命进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时期,人类社会就和木质素开始接触,但当时人类社会还不具备研究木质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开始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如木材、农作物等),同时对木质素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开发了多种木质素分离方法,如碱法、亚硫酸盐法和有机溶剂法。然而,分离得到的木质素长期被认为是工业副产品,使其多数用于燃烧发电。这种利用木质素剩余价值的方法不仅低效,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近年来,得益于木质素分离和复合材料构建技术的进步,木质素的潜力逐渐显现。木质素展现的防水性、紫外屏蔽性、黏合性、抗菌性、抗氧化性、吸附性、阻燃性及其自组装的能力,使其在生物化学品、生物医学、功能复合材料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3. 多糖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多糖作为丰富且可再生的资源,近年来也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其成本低、可再生和轻质的特性,多糖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功能薄膜、吸附剂、生物医学工程、绿色电子器件和生物传感器等多个领域。然而,多糖在实际应用中长期面临着一些关键限制,如其对水分、紫外线和微生物十分敏感,严重限制了多糖材料的耐久性和适用性3。恰到好处的是,木质素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天然改性剂,克服多糖在苛刻环境条件下使用受限的问题。木质素的共轭结构和巨大的碳骨架,使其具备天然的抗紫外线和防水能力,能够弥补多糖基材料的不足,这也正如他们在植物中所体现的协同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原料都是天然可持续的生物质资源,将他们复合达到增强材料功能性和耐用性目的的同时,也能尽量减少对他们自身可持续性的损害。


4. LPCs的构建策略


在该研究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如何将木质素与多糖相结合,以弥补多糖材料的不足。基于自然界中木质素与多糖结合的范例,科学家们通过物理、化学、热解等手段,构建了一系列LPCs,试图复制并强化这种天然的协同关系(图4)。LPCs包含了如木质素/纤维素、木质素/壳聚糖、木质素/淀粉、木质素/海藻酸盐、木质素/琼脂糖及木质素/角叉菜胶等多种组合。木质素的疏水、抗紫外线、抗菌和抗氧化等能力使其能够在复合材料中提供增强效果,而多糖的成形能力、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木质素的加工性。这种天然的协同作用,使LPCs成为理想的高性能、多功能的生物基复合材料,在石油基塑料替代、电子产品、光管理、生物工程、能源存储和环境修复以及其他领域都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图5)。


5. LPCs的应用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开发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可持续材料已变得至关重要。在日益关注环境问题的时代下,LPCs的研究将继续深化,成为下一代生物基材料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天然植物演化的构筑策略,LPCs不仅在性能上独具优势,还在环境友好性上引领了材料科学的新潮流。科学家们致力于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进一步优化木质素和多糖的复合策略,以解决LPCs现存的一些挑战,把握未来发展的机遇(图6)。期待随着技术的进步,LPCs能成为环境友好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6. LPCs面临的现存挑战和未来机遇


综述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木质素研究的历程、天然多糖基材料的发展及局限、LPCs的功能和应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他们详尽分析了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分离技术、特性及多种应用,总结了木质素作为功能改性组分的优势,并深入探讨了LPCs在石油基塑料替代、电子器件、光管理、生物工程、能源存储和环境修复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最终,作者还指出了当前技术和科学的挑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未来研究方向。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pmatsci.2024.101383


通讯作者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陈朝吉,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5-2021年分别于华中科技大学与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215月入职武汉大学资环学院组建X-Biomass课题组。从事生物质材料(木材、竹材、纤维素、甲壳素等)的多尺度结构设计、功能化及高值利用方面的研究,致力于以天然材料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材料-能源-环境挑战。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同等贡献)在Nature (2)Science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Sustainability (2)Nature Communications (5)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引用31,500余次,H因子96,4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3篇(曾)入选热点论文。获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1-2023连续三年入选材料科学领域)、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高被引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ACS KINGFA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青年学者奖”、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优秀入围奖”、“Advanced Science青年科学家创新奖”、“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R&D 100 Awards”等荣誉。担任The Innovation Materials联合创刊人及学术编辑,The InnovationSusMat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BatteriesMolecules等杂志编委/青年编委,以及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委员。


课题组网站链接:

https://biomass.whu.edu.cn/index.htm


冯清华,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2012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加入湖北工业大学,于20153月在武汉大学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生物质基材料和特种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纤维素、木质素基材料、云母和芳纶纸基绝缘材料。近年来,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Research、Biomacromolecules等主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相关进展

武汉大学邓红兵/陈朝吉教授团队《ACS Nano》:废弃小龙虾壳大变身 - 以废治废助力水体纳米塑料高效捕获及其闭环处理

林化所刘鹤研究员、武大陈朝吉教授 Nat. Commun.:纳米纤维素介导的多重动态协同作用构建按需粘附-分离型水凝胶电子皮肤

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陈朝吉教授团队 AFM:甲壳素氢键网络重排高效吸附微塑料

武汉大学陈朝吉教授团队 Chem. Soc. Rev. 综述:宽温域二次电池体系中凝胶电解质的设计、挑战和机遇

华南理工王小慧教授/武大陈朝吉教授/四川农大苏治平副教授 ACS Nano:可热塑性加工、强度和韧性可调、可降解的纤维素塑料

武汉大学陈朝吉教授、施晓文教授团队《ACS Nano》: “微米-纳米分级纤维网络”仿生设计助力超可压缩性多尺度壳聚糖冷冻凝胶

可口服,可用于血液透析急性排铅!武汉大学邓红兵/陈朝吉教授团队AFM:固定了高生物安全性酿酒酵母的纳米纤维气凝胶用于人体综合除铅

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课题组与东华大学丁彬教授课题组合作《Adv. Mater.》:太阳能海水淡化纳米纤维研究获突破

武汉大学陈朝吉教授和中国林科院林化所刘鹤研究员《ACS Nano》:室温制备全天然可降解纤维素-矿物生物塑料泡沫

中国林科院林化所刘鹤研究员和武汉大学陈朝吉教授《Nat. Commun.》:纤维素-膨润土配位作用构建强且韧的全天然导电水凝胶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创伤精准修复
本公众号主要围绕创伤修复为中心,介绍最新的研究和临床转化成果,推动我国创伤修复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