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新时代产与城系列
当前,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摆在每个想要实现产城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尤其是对于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创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以及创新人才相对匮乏的区县而言,如何唱好“新质”经,更是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本文就区县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到“发展什么”和“该怎么发展”提出一些较为深入的分析和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并提出和君产城通过“新四化”赋能区县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揽子服务方案,供区县经济相关参与方,尤其是区县政府平台公司和城投公司参考。
背景
深度城市化下的区县发展,
因“新质”而分化
众所周知,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先快后慢、从“有没有”到“强不强”“好不好”,是任何一个大型经济体演进的必然;同样地,从高速城市化到深度城市化、从土地城市化到产业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的发展,亦是每一个城市都要面对的发展必答题。
当前,对绝大多数城市,尤其是作为城市发展最基本单元的区县(市属区和传统县)而言,以房地产大规模开发为标志的土地城市化,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而在深度城市化阶段,如何推进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的“产业城市化”以及以消费经济为驱动的“人的城市化”,正在成为每一个区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在初级城市化阶段,对区县而言面临的课题都是如何做大“硬实力”(快速扩张产业和人口规模),实现“由乡村变成城市”,区别只是规模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而在深度城市化阶段,区县面临的则是如何增强“软实力”(产业辐射力和人口聚合力),实现“城乡共荣”的问题。也就是说,区县经济将会以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力的不同,而呈现大分化的格局,即:
要么“城”:属于城市群的“区”(处于城市群和经济区辐射范围内的区或县),会让“城市的更城市”,正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那些“百强县”一样,越来越成为“不是城市更胜城市”的存在。
要么“乡”:属于城市群之外的“县”(处于城市群辐射范围之外,但具有独特资源的区县),会使“乡村的更像乡村”,如贵州榕江县。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强调城市软实力的深度城市化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县城”的价值正在消解。一方面,县城为农业支持的功能随着“两张网络”(高铁网+互联网)的深入推进正在逐步瓦解;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发展的“三链化”(产业链集成化、供应链高效化和价值链高端化)程度越来越深入,县城作为城与乡枢纽的作用也在越来越被弱化。
剖析
区县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于很多区县来讲,要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首先要面对的是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创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以及创新人才相对匮乏等现实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新质生产力只属于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无缘”“新质生产力只属于新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不大”“新质生产力只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新概念”等消极观念。在我看来,这种对新质生产力落地的观念束缚,才是区县推动新质生产力有效落地最大的“拦路虎”。
首先,是“要不要”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欠发达地区很难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需要有发达的产业基础才能做起来,否则是难以发展的,因此自然而然地认为,产业欠发达地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潮无缘。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把新质生产力当成了静态的产业基础和产业能力的分级,并没有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是产业质量的动态提升。
其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否,无关产业基础是否发达,并不需要有所谓的产业基础的门槛或入场券。作为一种趋势与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恰恰是为了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不仅产业基础发达的地区要做,产业欠发达地区更要做,从而才能通过高质量发展,摆脱欠发达的面貌。现状的欠发达,正是因为没有赶上上一次新质生产力的浪潮,而这一次,需要快速跟上,避免再度掉队。
其次,是“能不能”的问题。同样,也有人提出“新质生产力唯新论”,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指那些高端、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与此没关系、也做不来。实则不然,新质生产力同样包括传统产业。一个“新”字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很多地方存在只抓新产业,放弃旧产业,把新质狭窄的理解成新兴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和理解其哲学内涵——一种动态的趋势与方向,更是一种“向新求变,向质求强”的过程。就拿当下最火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今风靡全球,背后离不开矿业、冶金业、铸造业这些典型的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他们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实现了整体的产业升级。因此可以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条重要的朴实规律。
最后,是“行不行”的问题。也有很多人认为,新质生产力只是个“新帽子”,新质生产力是个“筐”,什么新概念都可以往里装,但发展方式还是“换汤不换药”。错!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个新概念,更是个新思维、新方法论。“新质”意味着先进的生产力及其组织形态,绝不只是招商清单的更新,更应该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更新与升级。
就思维方式而言,新质生产力的思维可以说是一种有别于原来大工业思维的科技思维方式。具体来讲,可以说是逻辑上的根本转变。过往的工业思维强调产量、强调封闭,在一个领域中,我们首先要实现填补生产空白,进而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那么一个独立的园区就能当此重任。而新质生产力思维强调的重点是“从产量到质量,从独享到共享”。这就要求生产力各环节的极致专业化、高效率、泛交流。科技时代,工厂即是园区,园区即是工厂,交流感愈强,生产效率愈高。于是“在合适的地方发展合适的产业”与“逐创新要素而动”的快速、频繁的积木式创新,正在成新质产业思维较为本质性的“一体两面”特性。
洞察
区县发展新质生产力,该干什么?
从现实角度出发,区县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更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应该找到发展主线。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区县都应该干好两件事——“自我价值认识”和“自我价值提升”。在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方面,最关键的是资源重估和区位重识;在价值提升方面,最关键是抓产业创新和人脉价值。我将之概括为“新四化”策略——资源要素化+区位枢纽化+产业链条化+人脉价值化。具体含义如下:
第一,是“资源要素化”。提及在地特色资源,相信参加过各地招商引资大会的朋友都不会陌生,某某天堂、××故乡、××之乡等不枚胜举……要么是“我们这里呀,好山好水!冬暖夏凉!好得很呐!”,要么是“这疙瘩,要啥没啥,就煤矿老多了!”……不管是你平时到处去旅游,还是我们平时的调研,类似这样的当地人吐槽比比皆是。可以说,在埋汰本地现状方面,全国大多数地方都一样,尤其是对本地某项资源的自豪感与经济发展的无力感相结合时,这种吐槽就显得更为真实。究其原因,就在于只是就资源论资源,并没有从产业要素角度去评估资源。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环境、区位、人才、技术、产业基础等是新质生产力最喜欢的在地资源要素。具备这些资源要素的地方,就等于手中握着切入新质生产力赛道的钥匙。但关键是需要以“资源化”的思维寻找可落地产业。然后明确自身的环境资源要素,在当今时代产业浪潮中,是否具有资源化的价值。
在产业优势和资源要素化互动方面,人们普遍都有一种“灯下黑”的状况。比如我国的基础优势其实不只是全产业链,更要通过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产业能力;而从资源要素化角度看,我们广袤国土下的“全气候,全地形,富人文,富生态”的优势其实更具发展潜力。“全气候”就是我国重要的场景优势,对于农业、新型制造业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场景作用,如高铁在不同气候区的运行,新能源汽车电池在不同气候下的表现等。因此,对在地特色资源的重估,以科技思维和动态的产业要素思维去重新评估区县的在地特色资源,应当是各区县推动新质生产力落地首先要补的第一课。
第二,是“区位枢纽化”。很多时候天时与地利不是单靠自己就能拥有的,但如何把自己置于更高维度、更大空间去考虑资源的更优配置,地方其实有很多文章可做的。就拿宿迁来讲,从传统意义上看,宿迁是江苏发展中区位欠佳的苏北地区,但站在禽肉产业角度看,宿迁却是中国禽肉产业的“黄金十字”(具体详见《高手身影2》中益客食品案例解析)。有时不得不说,好资源不如好位置。区位要素优势想要发挥出来,离不开一个原则,就是枢纽化。枢纽化的领域可以很宽泛,但最终目的都是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枢纽”,从而带动新质生产力的聚集。区位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转换,因此,判断区位条件具备何种优势时,也需要深度理解当今的产业趋势才行。
第三,是“产业链条化”。对于很多区县来讲,产业基础在很多工业城市都有,但关键在于要与新质生产力打通技术链接,这就需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思考并寻找机遇,如何强链补链与延链。在这方面,很多区县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搞低水平的“产业链条化”——要么异想天开总希望引入产业链高价值环节,要么强人所难搞产业链拉郎配。其实,对区县来讲,更为现实的策略是“伤其十指不如短其一指”——将自身在产业链中最有比较优势的“一环”做强,做出竞争力来,然后再通过“一环”嫁接到大的产业价值网络中去,也就是“先强链,再入链”。
策略
具体到发展策略层面,在上述“四化”基础上,我提出“资源线、资本线与人才线”的“三线协同”的具体举措供参考。
首先,是“资源线”。就新质生产力发展而言,重估资源与营造环境,是做好产业的大前提。基于最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集群和生态,然后以产业格局带动企业投资和项目入驻,可以说是做好产业的长久之策。因此,资源线的经营主线就是——变“资源禀赋”为“场景优势”;以“场景优势”谋划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然后遵循生产力转移规律,推动“产业领导者”+“产业根据地”模式落地生根,实现从“产业资源—产业场景—产业生态—产业实力”的梯次产业经营。
其次,是“资本线”。当前,资本招商已成为区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大事,做好资本线,就是建立资本招商的完整认识,关键在于“找钱—给钱—招商项目—产业落地和陪跑”的“四环连贯”。将资本招商思维贯穿到新质生产力经营的全过程中去。首先,要先找到钱,才能给钱;要多找钱,才能多给钱。其次,是多种方式给好钱,如政府投资基金投资入股,政府代建厂房或提供标准厂房,政府投建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政府提供贷款或变通担保贷款等。第三是招商找项目,关键是找到对的项目和对的人。最后是产业落地和陪跑,也就是为项目落地提供产业基地和营商环境。
赋能
区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和君产城事业部,有志于做城市未来发展合伙人,结合区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我们提出“谋划—策划—规划—孵化”的四化全程赋能服务,为区县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
首先,在谋划阶段,我们提供“预诊断”服务。对于区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禀赋和能力进行综合诊断,为“资源要素化-区位枢纽化-产业链条化-人脉价值化”提供思路和发展概念。其次,在策划阶段,我们提供为产业发展提供“前策”服务。第三,在规划阶段,我们提供“发规”服务。第四,在计划阶段,我们提供资本招商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如下图,欢迎大家交流合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