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罐头05🥫:真正想要写作的人,不会受到任何事情的阻碍
文摘
文化
2023-11-24 09:00
英国
这一期的文章推荐,同样是我和我的第四期长文搭子在「长文阅读搭子」群组中的每周输出(持续招募中)。///
我在科研之外学到了很多东西 ––– 承认自己的缺陷,克服自己的恐慌心理,和人坦然地沟通 ––– 这些成长才真正地让我觉得自己离一个合格的科研员越来越近。我有一段时间总担心自己太烂了早晚要被学校开除,结果去年顺利毕业了。我开始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继续研究天体物理,学习宇宙的诞生和演化。我仍时不时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但已经开始习惯这种心理斗争。我甚至觉得这些心理压力对自己是有帮助的。它让我在工作上不停审视和接纳自己的脆弱,更加诚实。这些习惯也慢慢地渗入到我的生活中。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员,我同时也为自己用微小的数字来改变这个行业男多女少的数据现状而感到骄傲。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有如此众多的女科学家,孙老师们不仅不劝女生们转文科,还鼓励她们和男生们一样努力学理科!
2017年,刘佳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讲述了个人的经历,她是如何从文科生到天体物理学博士后的。她在我熟悉的广州财经大学读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听从父亲认为“女生适合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意见,去了美国读人力资源管理。在美国时,她无意间进入一间天体物理学课堂,黑洞,暗物质,宇宙大爆炸这些词语从电影里走入了她的现实生活,深深震惊了她。毕业后,她进入了美国一家咨询公司上班,但仍然忘不了天体物理,于是在经历艰难的自学后,她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天体物理博士项目,一直读到博士后。看了一下她的公众号现状,现在已经在东京大学担任副教授。我不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所谓的“逆袭”的故事,她的故事真正触动我的,不是这些所谓逆袭意外的因素,而是:敢于承认自己的缺陷,克服恐慌心理,和人坦然地沟通;那些我们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梦想,原来还可以被人这样善意对待,善意理解;原来这么优秀的女性也有冒名顶替综合征,更是愿意揭示女性遭遇的不平等——所谓“女生不适合学理科“,而不是摆出一个男本位的精英女性的姿态。「我想放这一幅画面“When you come to a fork in the road, take it.”这句话直译就是在你开车或者走路的时候,看到一个岔路,选它。有一次 Yogi Berra的一位朋友问去他家的路,Berra 回答道:“当你看到岔路的时候,你就选其中一条就行了。”可是他没有讲明究竟是哪一条岔路。我现在这张图里面有两条岔路,但是你可能有四个甚至五个。当时他回答道:“没关系,每一条路都可以通我家。”」与之相对,对于智能聊天机器人来说,追寻真理之路甚至更为艰险[2]:就像ChatGPT会随意编造事实,胡乱引用不存在的文献(术语“hallucination”虚假信息);会过度简化一个复杂事实,例如分析俄乌战争;也会乱给医学建议……今年4月,斯坦福的科学家检验了4种内置AI工具的搜索引擎:Bing Chat,NeevaAI,perplexity AI和YouAI,发现它们生成的答案只有差不多一半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3]。
来自长文搭子@互联网家人 博客:https://davedream.me/虽然ChatGPT的热度在降低,我们还是时不时能得到上文中这样的反馈。AI应用正在缓慢而确定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面临巨变。也许是因为墙的关系,我对维基百科的使用很难说得上依赖,但是有维基百科这样一个确定的信息来源,我是感到安心的。而我们知道,AI应用并不产生知识和观点,直到最近ChatGPT4才实现了联网fact checking的功能。维基百科尝试将AI应用化为己用,而不是如临大敌,立刻摆出战斗姿态。引文作者也很巧妙地对比了Google的崛起给维基百科带来的挑战。我的话不会那么天真,觉得ChatGPT只是另一个搜索引擎。我觉得它对科技的渗透只会加速。最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但是我也不是特别担心,可能有一点?但是也不是特别担心。就是说,人类和人工智能,哪个才是更需要担心和害怕的呢?哪个才是更有意思的呢?想起前段时间在大理直播过一段时间的日出日落,当时在一个做“视频号”的群里,就在群里分享了一下,有人回复说:就直播风景?你这也锻炼不了啥呀。至少有几百个人在我这里看到了美好的日落,有几个人全程跟着音乐一起看到太阳落下,或许这就是意义吧,虽然我们没有什么“交流”,但或许交流在太阳落下的那一刻已经产生了。顺应意愿,哪怕一事无成,平凡也宝贵,只要是我的快乐人生,它就是宝贵的。
LINK04:费兰特谈写作:真正想要写作的人,不会受到任何事情的阻碍
想要写作的人一定要写作,真正想要写作的人,不会受到任何事情的阻碍。她会坐下来就写,不会找任何借口防止自己写作,也不会等到自己历经沧桑时,才开始写作。这是一个成熟作家对写作体验的深刻总结,但她也流露了对于作品价值的忐忑:那些在文学方面有远大抱负的人,取得一点成功,获得一点声望,证明不了什么问题。无论一个作家是否成功,内心都很不满,写作也只是她经历的旅程。她明白,目标永远在远方,写作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要不停磨练自己,直到最后一口气。费兰特说出了写作的本质:写作不是为了去获得成功,它是作者非常紧迫的需求,就像着魔了一样,会不由自主投身其中。那些没有进行过创作的人,对于写作可能有一些神秘的看法,会觉得灵感、天分是重要的东西。她却提出,写作是一个长期演练的过程,是在不确信的状态下摸索的一种状态。
还没开始写文时,我简单的以为写作就是简单的文字输出。经过这段时间的日常记录,我惊觉写作是经历思考过后的,灵感&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可视化。有输入,有思考,最后有输出。文字的输出基本都是最近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进而有了写思考、想法,最终记录下来。在不断写作的日子里思绪也在不断地蔓延。我们无法控制未来会写下什么,就像无法控制我们的想法、思绪。坚持记录,也坚持思考,毕竟这是最小成本化的终身可持续的坚持。结合这两个心得,借鉴 Dalio 的「可信度加权」的原则,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选书方式。很简单,核心只有一句话:找到同路的、可靠的信息源。朋友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找到你信任对方阅读品味,和你关心的问题又差不多的人,他推荐的书通常不会错太多。当然,这里说的朋友不一定是你身边的,你常阅读的公众号的作者也算(你懂的)。喜欢的人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比如李录、比尔·盖茨,他们每年都会推荐自己的必读书单,经过他们筛选的书通常也不错。另外,你也可以有意识地留意一些线索。比如在读的一本好书中提到了另一本书,那本书一般也会不错,可以记录下来。
文章回到一个简单的问题: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阅读可以是,去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潜移默化地描绘未来模样,体验未曾体验的人生。你看,框架、未来、体验都混杂其中,仿佛阅读从来不是一件小事,不是一个单点,而是人与时间、人与人的不同相遇、叠加、融合。只不过,人生的场景和参数不同,迸发的,是多面相的能量。好的阅读源,还可以来自任何广义上的「朋友」,身边人、公号作者、书中推荐——是你充分相信,他们的阅读品味。也就是阅读,自然帮你找到,同路、相吸、可靠的同行伙伴。或许,私淑也能就此开启。以及更棒的,我们在阅读中,也有发现「惊喜」的可能性。每一次阅读,就是在心中埋下一个点,此时可能还只是一个点。别急,让我们跟着身体的感觉走,静待未来,嗖地一下,连成线。正在进行1V1的写作和小红书咨询,欢迎咨询详情(备注)👇🏻持续在追更「长文罐头」的朋友请留言或者点赞👍让我知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