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上来就要提醒你,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丝毫没有考虑要对你有用。我宁愿以一种朴实、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作任何人为的努力,因为我描述的是我自己”。我发现自己也好像很难公开写出一些正在困惑的事情,写下来的,总是比较确定的事情。2024年,希望自己的输出可以更个人和鲜活一些。这一期的文章推荐,由我和我的新一期长文搭子(第五期)在「长文搭子计划」群组中的每周输出(持续招募,欢迎预报名)。///
@菜酱:
Cathy努力工作是为了失智父亲的爱,为了让他多看几眼自己;文慧心因为对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而腿瘸的前男友,因为愧疚,从活泼的小姑娘,一点点变得冷漠、强硬;最有新闻理想的张家妍,为了从男友手里拿到关键资料,虽然男友可能会因此违背职业伦理,丢了工作,她也认为值得一试。
「这三位《新闻女王》里最有主体性的女性,全部都在进行着奇怪的平衡,一方面独立强大,在职场上当仁不让,另一方面背后都有一位男性,代表着得不到的爱情、亲情——如果可以停歇,她们不会如此拼命地发展事业」。
记得看今年我很喜欢的国产剧《装腔启示录》时,也有这样的感觉。
女主对爱情的清醒不是因为她像男主一样,是一个“女海王”,或者就像如今的打工人一样因为生活疲惫而封心锁爱,竟是因为她受过情伤——而这个情伤仅仅是被高中时暗恋的学长拒绝。
——女性不能像男性一样天然热爱工作,也不能天然当个”海王“,背后都是因为男人。
现在3年过去了,橘子一家仍然在芬兰生活。今年五月,他们搬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留学签快要到期,女儿们已经完全适应在芬兰的生活。她形容自己的状态,「钱也花光了,身份也没着落,每天愁得发疯,但内心又极度平静,有一种终于蜕完皮的快感」。隔着6小时时差,通话那头的橘子,没有想象中的焦灼。她的语调很活泼,偶尔女儿们跑进来,她温柔地请对方离开。被问及更早时候的经历,橘子总是陷入沉默,她说好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她觉得蜕完皮的自己,正等待着新的皮肤生长出来。有可能自己会一直留在芬兰,也有可能明天就离开芬兰,谁知道呢?一个人纵身一跃,跃向的不一定是确定的幸福,而是不确定但充分自主的人生。
我是一个很在乎生活便利度的人,会将餐饮、外卖、公交地铁、生活设施等关系生活便利度的因素作为判断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关键因素。但仔细想想,我之所以如此在乎这些,其实何尝不是一种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剥夺的结果?本就不多可以由自我掌控的时间里,我更加不想浪费在洗衣做饭、乘车通勤之类的琐事上。
便利看似帮我们节省了时间,但却是建立在对时间的剥夺的基础上的。
也许在习惯了中国大陆生活的人看来,芬兰的生活有些单调和不便,但也恰恰是这样一种简单的生活,可以带给人无限的宁静与祥和,让人摒弃一切的不必要,专注于生活本身,专注于去按着自我的天性生长,去发现和求索自我最本真的需要。身处在现代社会的琐碎与焦躁中的我,真的会很羡慕这样一种状态。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在思考,为什么只有在芬兰,才能过上这种宁静地追逐自我的生活?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国内,也以差不多的状态生存,实现一种适合普通人的,低成本的自我解放?我觉得国人挺缺乏想象力的,就连奔赴旷野的方法都千篇一律,清一色的做博主,自由职业,出国留学,甚至是“润”。看似在拥抱旷野,我们还是习惯于在旷野中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出同样的轨道,似乎这样才是稳妥。也许是我们的视野太狭隘了。连非虚构类账号找采访对象时,选择也大部分是自媒体博主。看似他们在奔赴着多样的人生,其实还是在遵循着做博主的定势。我希望可以去找一条适合普通人的自我解放之路,一条没有人设营销,没有套路,也不必“润”的路。也许这很困难,也许可能根本没有结果,我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但我觉得这是值得一个平凡的个体一生去尝试的事情。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认真专注地把事情先做完,反而会留下更多时间和精力愉快地放松玩耍。结果也会参杂很多因素在其中,既然运气机遇等因素我们无法决定,只能去好好控制“人的努力和认真”这一过程了。
先说“yes”,再想“and”。
说到拖延,想起听《放学以后》播客中的观点。拖延的原因是:是否能接纳自己。当做一件事涉及到自我评判,自我认同的时候,这件事就会导致想要拖延。我的写作完全是零基础,常常被文字的真挚感动,但却迟迟没有下笔。原因便是-担心自己写的不好,表达能力不够。听到这期播客关于拖延的讨论,代入自己在拖延的事儿,往往是因为还未行动就开始害怕失败的心理因素在作祟。真正想要改掉拖延症,代表你是否能接纳自己,能认同自己,事情搞砸了是否能喜欢自己,醍醐灌顶。在小红书刷到长文搭子群的时候,觉得很适合去开始,写不好还写不坏嘛,哈哈~(事实证明,真的来对了,起码开始输出了,还收获了很多)行动改变思考
清洁自己的生活和思维
专注自己
改变惯性的消极思维
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
Link04:【少数派】写了 20 期 Newsletter,我有这些想和你分享
「写自己想读的」。虽然我们写的最终要给别人读,但这么想的话操作起来很难。我们自己的品味是一杆很好的标尺。Morgan Housel 是我很喜欢的作者,他说他评价自己写得好不好的方法是问自己是否喜欢这句话或者这篇文章。另一个类似的说法是「写你的朋友想读的」。
Tim Ferris 被问到 为什么他十年前出版的 The 4-Hour Work Week 到现在还是亚马逊上引用最多的书,他说如果要给出一个解释的话,他觉得是因为他当时是特意为两个朋友而写的。
内容和语气都非常个人化,很多人读起来就像专门写给自己的,很有共鸣。这层理解用 David Perell 的话总结就是要 为某个具体的人而写。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果每周坚持写一篇文章,两年之后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其实,这也是复利的结果,就是之前接触的积累和长尾效应。现在看到之后还是很受鼓舞,所以也给自己加油打气,希望自己能坚持写作。第一个内容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因为只有自己喜欢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二个是写朋友想看到的内容。我们写这篇文章除了我们自己看,可能我们还有很多关心我们的朋友,他们能打开我们的文章的时候,他们也会满心喜悦,但是这是希望,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别人。结合自己的经验,我最近在筹划着是怎么样把我的心理咨询的内容和我所学的精神动力学流派,这些专业的内容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表达。最后一个就是写作我们敢于把文章发出去,就是我们要把这些写的内容要暴露出来给大家看到。我们可能会收到一些反馈,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这都是我们的一些经验,我们可以在得到一些反馈之后,慢慢地不断改进,直至更好。
1,不要总是研究别人的知识体系,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人生议题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作者就把她的笔记根据她最想做的三件事:专栏写作、视频剪辑、小说创作建立了她的知识库,每个知识库又大致分成资源库、项目库、复盘库3个子文件夹。这样她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直接和她想做的事情建立了联系,导向了应用方向,并且几个子文件夹也能引导她去做思考。
2,围绕“我”想做的事情,建立知识库,强思考,强运用,良性循环。
根据人生母题建立知识库,直接导向应用;资源库链接母题方向;项目库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复盘库综合学习成果和思考的问题,提炼实践结果。她的知识体系和运用方式形成了有效闭环。
🟡 🟢 🟠
下周再见~感谢你的阅读,祝你有愉快的假期。
如果你也对阅读和写作感兴趣,欢迎点击这个链接或扫码向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