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菜酱的第171篇文章-
写在前面:
最近感觉陷入了周期性的疲惫之中,但经历了多次周期性的情绪浮动,我还是发现了一些对我来说比较有效的方式:
1,躺一会 / 散步
2,做一次每周复盘,浏览自己在笔记里写下的每月计划和一些小的灵感碎片,总会被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写下的小想法击中。
3,看自己曾经记录下的《给5年后的自己写封自我介绍》。什么都不做,岁月只会徒增细纹,但现在开始做,时间还很充裕。
这一期的推荐,同样是我和我的第四期长文搭子在「长文阅读搭子」群组中的每周输出(持续招募中)。
(注:每一个标题都可以点击跳转原文章链接)
///
Link01:《摩根·豪塞尔(Morgan Housel)的写作原则》
谁用最少的话语说出最多的内容,谁就获胜。
好的想法很容易写,坏的想法很难写:困难是一个质量信号,写作障碍通常更多地表明你的想法而不是你的写作。
没有人愿意听讲座。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故事。
一个好的故事就像思想的杠杆。
人们不记得书籍、博客或文章。他们记住句子。
每一个人写文章都知道要言简意赅,但很多细则需要经常提醒自己。
总结、引申和分享能启发和提醒到我的6条简洁写作原则。
1,如果你在散步/放空/聊天/看书时想到了一个点子,把它记录下来
这是我最近几个月养成的好习惯,在散步和看书以及和别人交谈过程中,及时记录一些灵感碎片到自己的选题库里,哪怕只是几个字。这样就不至于从一个空白文档开始正襟危坐写作。
2,只写有效的句子
“马克·吐温过去常常给他的家人朗读,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如果他看到他们感到无聊,他就会删掉那部分。如果他看到他们感到兴奋,他就会加强那一部分。”
这是一条很高的要求。
但可以要求自己在一屏以内、一个章节以内有一句有效的句子。
3,故事和细节是启动有效对话的开始
最近对这个体会尤其深刻。
和别人聊天过程中,如果只有表述而没有故事和比喻,说服力就会稍弱。
我能感受到对方比较有感觉的时候,一般就是我举例和讲故事的时候,就好像一篇文章只有说教而没有细节和例子时,一般不是一篇好文章。
4,成功的幂律:如果你做了 30 件事,其中 29 件是无关紧要的。其中一件会彻底改变一切。继续写作——数量是你的朋友。—— 摩根·豪塞尔(Morgan Housel)
恰好是昨天和朋友聊天的感受。虽然我的做号经验算不上什么成功,甚至是成果一般般,但如果过去一年我没有开始做小红书,那我不会有现在的7K读者和做小红书的经验。
时间和积累会留下痕迹。
5,如果你对一篇文章感到困惑,就出去散散步。—— 摩根·豪塞尔(Morgan Housel)
提醒我自己应该不要总想着一口气写完,而是换一个办公姿势,换一个环境,出去散散步,根据我的过去经验,这是有奇效的。
6,写好一个标题和开头很重要。
很多人觉得这是在哗众取宠。
但这是很重要的,特稿记者写一篇一万字的文章,通常很多时间都是在想“那一句话”。
Link02:《用后即弃的社会中,你的工作价值感是如何流失的?》
当人们都默认工作是短期的、弹性的,当人们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将会去往何方,自然也不会投入经历去培育人际关系。如果人们都只想在短期内获得产出,以保证自己不至解雇,那便不会花时间去维系长期的工作伦理,更难以在工作中获得归属感。
李普曼认为,“内心漫无目标的漂泊感具有腐蚀性。”
但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太多人都沦为工作场域之中的游民,在一个个工作岗位之间来回辗转,学习一项项易于上手的浅层技能,积累着最终并不被看重的工作经验。
如何在碎片中拼贴出自我?如何在工作中获得长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问题。毕竟,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
来到英国后,我也才发现全世界都是往机器人,扫码支付方向走。
在国内最讨厌的动不动就要求“扫码、自助买单”,我发现这里也是如此。搜了一下,也才发现今年英国政府投1亿英镑加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
因为他们抵制垄断和数据隐私,所以不会弄一个像大众点评或者猫眼这样把全部商家聚集在一起的app,而是有多少个超市就有多少个app,有多少家电影院就得下载多少个app,公交和火车想要有优惠,也得下载一个app。
在超市结账,柜台也非常少,人工柜台经常遇到的都是外国人或者老人家,大概也只有老家人和外国人才会给现金,大多人都是刷信用卡或者apple pay。
刚登录时我拿了一张50磅去买一杯咖啡,工作人员很抱歉说,没有这么多的零钱。
现在的工作人员被AI替代,这篇文章里的作者在80年代就发现了,面包店基本依靠机器来运转,来应聘面包店工作的人只需要证明自己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即可。往前倒推,工业时代,很多手工人被流水线和纺织机取代。
前几年都在讨论老人被抛弃在数字鸿沟里,这几年鲜少看到有人提起了。
GPT出来后,数字鸿沟的讨论甚至看起来很可笑,很多工种都要被淘汰了,谁管你还在不在鸿沟里呢。
Link03:在肯尼亚,那些动物教我的悠闲和理直气壮
如果在过去,人们旅行,更多时候是为了从日常生活中逃离,是奋勇后的短暂休息。那么我相信,每个在这一年将自己放逐到旅途上的人,都是在抢夺和保卫各自生活的同时,抢夺和保卫自己。
就像后来我在国庆长假的朋友圈里看到的,人们出走、团聚,在演唱会现场发疯,人们热烈地拥抱世界,拥抱此时此刻确定和不能被剥夺的幸福。
我们旅程的最后一站是安博塞利,因为乞力马扎罗雪山下的象群而闻名的一个保护区,但因为连年干旱,乞力马扎罗山顶的雪少得可怜。离开前的一天,我在营地看了很久的星星,事实上在非洲的那些天,几乎每天晚上,我都会看会儿星星。非洲的夜晚很安静,能听到各种鸟兽的叫声,那是一种切实的置身荒野的感觉,能让人瞬间明白什么叫我们由奇迹构成。
那也是绝佳的觉察到自己在这个星球上位置的瞬间,能让人脱离身体的限制,在亘古的安静中知晓生命的单独。
来自长文阅读搭子@may:
以前我以为人们去非洲看野生动物不过是猎奇,现在才知道原来非洲之旅可以是疗伤,是治愈,是某种意义上的朝圣。
这篇文章让我更坦然接受自己的兴趣在各种无用之事上。
和朋友、同事不同,一直以来,我都游离于秩序之外。读书的时候怀疑老师的权威,工作了怀疑领导的权威。
假期会忘掉绝大多数知识点,业务时间很少想工作。今天上班看到一个广受好评的同事,有些羡慕,一直问自己为什么我做不到那样。论专业能力,我肯定不差;论抗压能力,我耐力、体力都不错,之前一个项目,也充分体现了我的能力。
那到底为什么我和同事有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呢?最大的可能还是在于我的游离。
当大家对人际关系,工作成果津津乐道的时候,我茫然得像局外人。
与其思考上位者是怎么想的,我更愿意头脑放空去看看下午的光打在叶子上,光影摇曳,岁月静好。
我需要一些无用之事来维持现在的生活,来抵御工作对我生活的侵蚀,将注意力从逼仄的现实移开。
去演唱会,去徒步,去非洲追寻野生动物是抢夺和保卫自己,那么,我日复一日地去学习无用之事,不也是在抢夺和保卫自己。只是这样的抗争更无声、更温和。
宇宙浩渺,人生须臾,眼前浮现的,便是将行的道路了。
LINK4:罗振宇与新兴中产阶级
来自长文阅读搭子@南百城
「亨利·卢斯当年创办《时代》周刊的时候,美国的新闻界就形成了这么两个派别: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高端流派,以普利策报系为代表的低端流派低端流派内容:笑话、八卦、软色/情、阴谋论、仇富、煽动、起哄、凶/杀、心灵鸡汤、军/事」
看这篇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中产阶级到底关心什么,最接近中产阶级品味爱好的是哪些内容,三联,第一财经,人物,得到,读库等等这些的集合体吗?
夹在中间,看一会下面,看一会上面和国际形势,逛拼多多也去京东,偶尔也买点奢侈品。或者说其实是个虚幻的概念,都被同样的时代潮流无差别的裹挟。
🥫🥫🥫🥫🥫
///最近阅读的一些书摘//
📖:埃莱娜:费兰特《碎片》
沙贝尔:女孩子都是看着男人的书长大的,而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习惯了男性的声音回响在我们脑子。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想象男性文学中牛仔、船长或者是海盗的生活。但那些男性会拒绝进入女性的头脑,尤其是进入那些愤怒的女人的头脑,您这样认为吗?
费兰特:我认为男性对于女性想象力的殖民,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假如我们展现自己的不同,这会体现我们的力量。
我们非常熟悉男性的象征世界,但他们对于我们的象征世界一无所知,尤其是在这个世界的各种冲突之下重建的文学世界。再加上,他们一点好奇心都没有,只有我们依照他们的方式去看待他们,看待我们自己时,他们才会承认我们。
📖:《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
“如果你想要提供电影推荐服务,从让朋友们打电话找你推荐电影开始。当你找到朋友们喜欢的电影时,他们要请你喝一杯。把你推荐的电影以及朋友们的反馈都记录下来,就从这里开始改进。”
processize(动词)
将……变成一个流程(流程化)
他们在朋友身上测试了一番之后,将自己的推荐体系变成了一个流程。
下周再见~
持续在追更「长文罐头」的朋友请留言或者点赞👍让我知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