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江河入海的时代,回顾奔涌的历史长河,时间无声却震耳欲聋。”
中国母婴童零售行业的发展,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荒芜到繁华……回溯这风风雨雨的30年,让多少母婴人眼里涌起晶莹的泪花,让多少母婴人胸中奔腾起一股股热血,每个母婴人奋斗的样子,构成了今天的中国母婴童零售行业。
历经红利期的辉煌,穿越周期发展的曲折。今天,中国母婴童零售行业正站在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转折点上,各种声音交织出现:
有人质疑母婴行业,创新乏力,极致内卷,举步维艰;
有人唱衰母婴渠道,窜货乱价,毛利下滑,朝不保夕;
有人担忧母婴未来,红利殆尽,市场无序,前途迷茫;
……
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蕴含着辩证的哲理,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亦不可能一帆风顺,也都曾遍布荆棘。但中国母婴童零售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百折不挠,也更为顽强不屈,它以精耕细作之姿,展现着拼搏奋斗、自强不息之美。
今天,我们以中国母婴童零售30年的奋斗历程献礼,致敬中国母婴童零售30年!致敬每一位坚韧不拔的母婴童精耕者!
30年前,中国母婴童零售从混沌中醒来,在时代的沃土中奋力生长。一个个门店,如星星之火,在城市的街角、在乡镇的市集悄然绽放。那时的店铺,大多简陋而温馨,店主们用满腔的热情,迎接着每一位踏入店门的顾客。那时的货架,大多窄小而整洁,奶粉、奶瓶、纸尿裤、小衣裳,这些看似简单的物品,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与梦想。在那个生活尚未如此便捷的年代,母婴店为无数年轻的家庭筑起一道道温暖的屏障。
时光匆匆,这些门店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推动着中国母婴童零售行业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政策的出台,每一次市场的波动,都让这个行业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成长,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到多元化的服务提供,从线下门店的拓展,到线上电商的崛起,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
30载风雨兼程,母婴童零售行业已深深植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至今,该行业已构建起一个涵盖产业端、企业端、品牌端、渠道端及消费者端等多维度、多层次、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不仅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生人口群体的红利,也得益于一众行业精耕者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作为中国经济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母婴童零售行业会一直向前,并在竞争的滚滚大潮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历经萌芽、发展、爆发、蜕变4个关键历史阶段,该行业已经步入破局迭变、整合升级的关键时期。变革涌动、烽烟四起,未来,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缘起,正当时
“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敢拓前人没垦过的荒,才能开辟新的空间。”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该时期,“新中国第一店”王府井百货[1]率先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了“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等一系列重要改革。这些改革不仅极大地激发了王府井百货自身的经营活力,也为中国商业零售业的整体发展树立了标杆。此后,一大批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方式的大型百货商场拔地而起,正式拉开了中国零售行业的序幕。
与此同时,中国迎来第三波婴儿潮,孕育了庞大的母婴市场需求。再加上1983年,国家颁布了首个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行业标准,以法规形式促进了母婴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外资品牌惠氏、雀巢、亨氏等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母婴渠道悄然萌芽。
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商品经济愈发活跃,零售行业发展提速,母婴童产品也开始从传统的百货商店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初步的母婴用品专柜或专卖店,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市场的消费层次与结构。部分省份陆续出现代理婴幼儿服饰、用品及食品的代理商以及主营婴幼儿服饰、用品的门店等,母婴童零售行业正式兴起。
有渠道商曾据此回忆道:“1998年我关注母婴时,百货商场已经设有各种母婴用品的柜台,只不过它没有集中在一起,比较分散,像奶粉品类就是在超市区域进行售卖。”可见,尽管当时母婴用品、食品的销售形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布局,但母婴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开始显现。
该阶段,商品稀缺、门店简陋,呈典型卖方市场特征,市场准入门槛不高、机会较大,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时期,商品流通主要依赖街边小店与批发市场,品类主要聚焦纸尿裤、奶粉等刚需产品,消费者多追求商品保真,体验诉求较弱。在此背景下,第一批富有市场前瞻性的“拓荒者”乘势而起,相继成立了母婴童商贸公司等。
比如1991年创立的云南小太阳商贸;1992年创立的云南登康商贸,山西亚强商贸;1993年创立的贵州今童商贸;1995年创立的四川蓉盛达商贸;1996年创立的广西孩儿宝商贸、新疆喜洋洋商贸;1998年创立的湖北中天婴幼商贸;1999年创立的湖北兴明华商贸等。更多详情可看下表:
时代造就了一方热土,孕育了无数零售英才。他们是母婴行业早期的拓荒者、耕耘者,在产品为王的卖方市场,步步为营,步步坚实,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拼搏的干劲,从荒芜之地逐渐为行业打下了根基,也由此成就了中国母婴童零售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识局,抓时机
市场发展的初期,其蓬勃活力主要源自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及企业家精神等内在驱动。然而,要实现真正的壮大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十分关键。中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历程便是这一规律的生动写照。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野蛮生长”后,1998年6月,为加速推动零售业的发展,国家国内贸易局出台了《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试行)》[2][3](以下简称《规范意见》),其中包括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方便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在内的零售业态。
该《规范意见》的出台,对引导我国零售商业企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经营轨道至关重要,使其能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灵活地采取不同的零售业态,开展差别化经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提高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零售业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
2000年6月,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0)正式颁布,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规范化的框架与指导。2004年7月,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实施了新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2004。
得益于这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与市场机遇的推动,众多母婴店在此期间应运而生。有些如今已成长为知名的全国性、跨省级或者地市级母婴连锁。
比如,1996年创立的贵州遵义金牛;1997年创立的上海爱婴室、贵州六盘水爱心园;1998年创立的四川江油孕婴世界、广东珠海爱婴岛、新疆喜阳阳爱婴;1999年创立的北京乐友孕婴童;2000年创立的江苏江阴乐茵、河南张书奶粉专卖等,具体详情可查看下表。
伴随中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母婴店向上发展的势头正劲。尽管2002年国家开始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旨在调节人口增长,但得益于中国庞大的新生人口基数,这一政策并未立即对母婴童零售行业产生显著影响。并且事实上,1998年-2008年之间,中国新生人口年均稳定在1690万左右,母婴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因此,在这个阶段,母婴店作为一种新兴销售渠道,此时正处于,只要门店位置好,客流量就大,门店营业额就高,有货就能盈利的阶段。整体产业虽并未形成规模化发展,但已经呈现出较广的市场发展空间。
比如,2001年创立的四川中亿孕婴童、内蒙古宝贝壹选;2002年创立的湖北宜昌孕味妈咪购、广东茂名123专业母婴;2003年创立的云南登康贝比、湖南贝贝熊;2004年创立的山西谷子孕婴;2005年创立的湖南妈仔谷;2006年创立的上海阿拉小优、陕西小飞象、海南健瑞儿、巴中昂橙母婴、优康宝贝、广西美儿宝贝、眉山奈特天使、四川乐贝家、浙江嘉兴铁皮青蛙;2007年创立的山东济南婴贝儿、四川达州孕婴计划等都是该阶段的佼佼者。具体详情可查看下表。
这一时期,母婴店的发展形态主要以个体户经营为主,夫妻店模式尤为普遍,店铺的经营面积相对较小,大多集中在30-50平方米左右的单门面范围内,部分甚至以柜台形式存在。商品品类相对集中,主要包括纸尿裤、奶粉、童装等。
尽管规模有限,但这些店铺在满足周边消费者基本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母婴童零售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谋局,乘风起
2004年底,随着中国加入WTO三年保护期满,国内全面放开了对外资零售企业的限制,外资企业长驱直入,本土零售企业开始正面与外资企业交锋,行业竞争态势日益升温。聚焦母婴童行业,此时,奶粉品牌如惠氏、雀巢、美素佳儿、美赞臣、雅培;营养品品牌如合生元、纽曼思、妈咪爱、生命阳光、善存;纸尿裤品牌如花王、尤妮佳、帮宝适、好奇;零辅食品牌如亨氏、嘉宝;奶瓶品牌如贝亲、Nuk等都已进入中国市场。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加剧了母婴童零售内外资的竞争形势。特别是对奶粉行业而言,该事件重塑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与进口品牌的信任格局,国产奶粉遭遇信任危机,而进口奶粉则因消费者安全偏好的提升,需求量激增,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较短时间内,原本由三鹿、伊利、圣元、雅士利、南山、贝因美、完达山等本土品牌主导的奶粉市场,迅速转变为多美滋、美赞臣、雀巢、惠氏、雅培等外资品牌占据竞争优势的市场格局。
在此背景下,母婴店成为进口奶粉发展的温床,进口奶粉则成为母婴店扩张的强支撑,为母婴童零售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母婴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迅速扩张,中国母婴渠道迎来黄金发展期。
比如云南婴格母婴、江苏南京伊贝尔、河南母爱e百、四川遂宁千里臣、湖南妈咪贝比熊、安徽怡峰商贸、四川旅侨商贸、和剂堂等就是在2008年快速成长起来的一批母婴渠道。
这一阶段,消费者纷纷从传统商超百货转向专业的母婴店购物,使得母婴店奶粉、纸尿裤等品类销量大增。进口奶粉、高端商品及自有品牌纷纷崭露头角,门店毛利率大幅提升。此时,不少具有市场敏锐度的从业者,迅速抓住这一机遇窗口,通过售卖进口奶粉、渠道型奶粉及其他高毛利产品等,快速积累了母婴童零售生意的“原始资本”。
正如一位渠道商分享道:“当时我还在经营超市,利润薄、工作强度大,我超市里面的奶粉也是价格低、利润少。后来我偶遇母婴店,发现母婴店奶粉的售价是超市的好几倍,利润十分可观,我便毅然决然转让了超市,开始了我的母婴零售经营之路。”
“三聚氰胺”事件后母婴渠道进入发展的加速期。2008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一则《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4],不仅加深了母婴童零售的市场活力,更进一步引领了母婴童零售行业向规模化、连锁化的方向迈进。
《意见》中提及的两项重要举措,为中国零售行业的繁荣与扩张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该《意见》一经公布,江苏省、湖南省、郑州市、江西省、河南省、武汉市、四川省、重庆市、山东省、青海省、云南省、海南省、辽宁省、西安市、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等各省市级政府迅速做出响应,结合各自区域经济特色,纷纷出台了《XX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实施意见》系列政策,以进一步激发本地经济的消费活力。
以江苏为例,《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5]中明确提出: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向助推之下,江苏、湖南、郑州、江西、河南、武汉、四川等地区,各省级、地市级母婴连锁、加盟型母婴连锁、母婴代理商迅猛发展。众多门店在此阶段迅速扩张、数量从原来的几家跃升至数十家、百家甚至数百家不等;单店营业面积也实现了质的突破,从二三十平米起步,扩展至五六十平米、两三百平米,甚至一两千平米的规模,一些小规模的连锁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区域性母婴连锁企业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当前众多知名的母婴渠道正是在这一黄金时期实现了快速布局与规模扩张,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2009年创立的江苏南京孩子王、甘肃兰州格瑞丽家、湖南拉古芭,2010年创立的湖北武汉可恩宝贝、河南南阳宛童宝、浙江义乌爱因宝,2011年创立的四川成都婴之皇、宝贝联盟,2012年创立的广西百色企鹅宝贝,2014年创立的重庆九麦商贸等,更多详情可看下图。
而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母婴店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显现。彼时,母婴童零售市场的蓬勃扩张,不仅吸引着众多本赛道玩家,还激发了来自服装企业以及资本雄厚的跨界投资者的浓厚兴趣。比如孩子王就是携资本入场的典型代表,不仅初始阶段依托了强大的资本支持,在其后续发展过程中也多次成功融资。
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研究发展中心、尼尔森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婴幼儿行业蓝皮书》[6]数据,2014年中国婴幼儿快消品市场已经达到了1009亿元的规模,销售额增幅为17%,远高于整体快速消费品销售额增幅(+5%)。可见,中国母婴童零售市场发展的巨大吸引力。
不仅如此,在渠道经营层面,随着行业的不断演进,母婴童零售行业也逐步从“产品为王、渠道为王”的粗放增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型。部分前瞻性企业在该阶段已率先构建起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展现出较强的商业敏锐度以及对未来市场变化的深刻洞察力。
比如小飞象总经理冯红卫就曾对婴童智库说道:“早在2009年,当我们的门店数量仅有5家时,我们已构建了一个包含约30名成员的高效管理团队,这一完善的组织体系为小飞象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变局,夯内功
“当时总是万般艰难,暮然回首,飞渡千山。”
正如哈佛大学商学院零售专家麦克内尔提出的“零售轮转理论假说”[7]:零售组织变革总是具有周期性,有着像旋转车轮一样的发展趋势,新的零售业态会通过更低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或更高效的运营来取代旧的零售业态。
很快,中国母婴童零售行业便迎来一轮线上电商的效率革命。对母婴童渠道的经营思维、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等发起了严峻挑战。
自2010年起,京东商城、淘宝商城、苏宁易购、亚马逊等综合电商平台纷纷开设母婴专属渠道及跨境购,蜜芽宝贝、贝贝网等个性化垂直母婴平台以及海拍客等母婴B2B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线上电商及新零售模式对母婴童零售的传统业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母婴渠道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策略和能力。
2014年,我国社会零售品消费市场“电商化”比重首度超过10%[8]。随之而来的是,大型超市等业态发展至顶峰后呈下滑趋势,让位于更为便捷的便利店和线上业态。按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大型超市门店总数仅在2013年就减少了2567家,全国月均关店214家;直到2015年上半年,关店潮仍有愈演愈烈之势。
母婴童零售行业受到的冲击也十分强烈。2017年,惠氏、美素佳儿、达能等品牌在京东超市的年销售额均突破了10亿元。2018年1月16日,惠氏、美素佳儿、达能、美赞臣、雅培、雀巢、a2、贝因美、君乐宝、完达山、圣元、伊利、飞鹤、合生元、雅士利等15个品牌与京东超市签订了3年1000亿的战略合作协议》[9]。此新闻一出,有网友评论说:“电商巨头放绝杀了,线下终端门店得躺尸了!”
不仅如此,2014年-2019年期间,国家接连颁布了多项指导意见/政策,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电商产业的发展。如:
·2011年4月,《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
·2013年4月,《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4年1月,《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2014年12月,《网络零售第三方平台交易规则制定程序》(试行)。
·2015年5月,《“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
·2015年5月,《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
·2015年7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
一边是国家政策对电商发展的助推和引导,一边是电商平台快速下沉扩张对线下实体零售行业市场份额的不断侵蚀,可以想见当时线下母婴渠道的经营之难。这个时期,母婴童零售行业发展进入“冷静期”,但也诞生了一些优秀的的母婴渠道。比如2015年创立的山东烟台三宝孕婴,2016年创立的海南南国宝宝、广西亲之贝商贸等,更多详情可看下图。
而那些在过去的运营中忽视经营管理、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缺乏用户洞察及专业服务能力的门店,在这一阶段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导致门店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纷纷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牺牲者”。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4年-2019年间,经营范围包含母婴用品在内的已注销门店达到了54.5万家左右,平均每年关闭近9万家。尽管这一数据不能精准体现当时母婴店的关闭情况,但也能从侧面反映行业变革期线下母婴渠道所经历的巨大冲击与调整。
犹记那时,互联网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渠道零售环境[10]逐渐形成。市场充分竞争之下,消费者可以在实体店、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多种渠道之间任意选择和转换,线下实体母婴店的进店率受到了一定影响。
面对线下母婴童零售行业的深刻变革与不确定性加剧,业界人士心态各异,一种是感觉“狼来了”,特别担心电商取代母婴店;还有是自信满满,认为自己能打败电商;也有是积极融入新事物,不断探索和钻研。其实,婴童智库早在电商发展初期就在呼吁母婴店需内外兼修,积极备战,以应对电商发展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今看来当初“狼来了”的警示已成为现实。
这一阵痛期,虽然残酷,但也为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清除了障碍,倒逼幸存者更加注重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不断夯实内功,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门店的专业化、规范化经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如巴菲特所说:“当大潮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一些渠道老板曾告诉婴童智库,曾经靠运气赚的钱,正在凭实力亏掉,并且亏钱的速度比赚钱的时候还快。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创立的母婴店,能在今天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性/跨省级连锁的几乎没有。这也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或者说母婴渠道自主发展的红利窗口期正在关闭,市场逐步进入新的规模扩张期。
因此,这一阶段,迫使母婴店的经营更加注重练好内功、打好基础,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比如当时就已经有渠道认识到了专业的重要性:“看孕婴童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应追溯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行业十年前是渠道为王的时代,行业近十年是终端为王的时代,未来十年一定会是专业的时代。整个行业会越来越向专业化发展,未来的十年我们应该集中在效率和服务上。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人员和消费者如何互动,如何建立情感链接,用专业的方式去影响消费者。”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呼吁实体零售积极转型升级,比如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一则《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11],提出实体零售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是繁荣市场、保障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在坚持市场主导、需求引领、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下,调整商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跨界融合、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
就此来看,当时中国母婴童零售行业的迭代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紧随其后的疫情,更是倒逼了母婴童零售行业的加速转型升级。
破局,逆流上
“渠道竞合烽烟四起,整合大潮轰轰烈烈。”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母婴行业历经前所未有的挑战,叠加新生人口数量不断下降造成的影响,加速了母婴行业的洗牌重组。
一方面,新生人口的下降直接导致母婴大盘收缩,市场从增量竞争逐步演变为存量甚至减量竞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新生人口自2016年达到1883万以后连年下降,2022年首次跌破1000万,2023年仅902万。
新生人口数量的持续下滑、新生代消费者育儿观念的升级、购买渠道碎片化、消费分级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母婴童零售行业步入一个更为精细化的竞争时代,迫使母婴渠道不得不从经营模式、供应链资源、用户洞察、专业能力、门店体验等方方面面升级迭代,以此应对市场发展带来的挑战。并且,母婴渠道也不得不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以适应市场变化,活下来,以及活得好。
比如此前很多母婴店品类经营的重点都在婴配粉,现在正逐步拓展至涵盖营养品、零辅食、全家奶粉等多元化品类。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母婴店的“奶粉+营养品+零辅食”占比将超70%,“奶粉+”的组合结构值得门店重点把握。
另一方面,三年疫情直接或间接加速了母婴童零售行业窜货乱价、低价竞争等乱象的频发,严重冲击和损害了母婴童零售行业的价值链分配体系,对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此背景下,优胜劣汰轰轰烈烈。母婴店的关停并转扩愈发常态化,甚至有的母婴连锁需要靠借钱维持生意运转,有的直接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疫情后,全国母婴店数量急剧下降,母婴渠道进入深度洗牌和调整期。
作为“夹心饼干”的代理商,其生存危机也愈加直观。尤其是一些品牌和渠道开启“直供”模式,去中间化后,关于代理商未来是否还有价值,能否继续存在于行业之中……也成为业内广泛讨论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获得差异化的供应链优势,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母婴渠道进入整合扩张、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比如孩子王、爱婴室、孕婴世界、中亿孕婴童、小飞象、爱婴岛、绿臣贸易、南国宝宝、山东婴贝儿、阿拉小优、登康贝比、广东123专业母婴、妈仔谷、昂橙母婴等众多母婴童精耕者都加入了整合大潮。
比如孩子王收购乐友;爱婴室收购湖南贝贝熊;孕婴世界版图扩至安徽、湖北、江西等市场;中亿孕婴童拓张至湖南、贵州等市场;小飞象扩张至河北、新疆、山东等市场;宝贝天下2年时间有了28位共建伙伴;登康贝比发起“英联荟”;广东绿臣与湖南妈仔谷、广东123专业母婴携手开拓湘粤桂市场;四川昂橙母婴进一步精耕四川的同时,还拓展到了重庆。
可以看到,目前母婴渠道的整合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群雄混战、硝烟四起,针对不同市场特性,全国性/跨省级连锁在夯实主阵地的同时也在加速渗透全国。一些省份甚至出现不低于7个全国性/跨省级连锁的角逐,新一轮整合潮正在提速。
伴随渠道整合的如火如荼,不少渠道认为“未来,不论自己是否加入整合大潮,不论渠道整合过程如何,整合都是必然趋势。想要活下来,活得好,活得久,核心在于提升经营能力和运营效率。”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过去30年,我们看到了中国母婴童零售市场的风起云涌,看到了国家政策与行业规范的支持引导,看到了消费群体需求与偏好的多元变迁,看到了销售渠道与模式的革新与融合,看到了众多母婴渠道的崛起与扩张。这都离不开祖国的繁荣强大,社会的稳定安康;离不开所有渠道精耕者的艰苦奋斗和专业精耕。
放眼未来,母婴童零售市场竞争将愈发硝烟弥漫,征途依旧荆棘满布,前路漫漫。比如门店经营真正实现降本增效,比如厂商协同需进一步深化,比如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打造,比如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和满足,比如渠道的多元化与高效协同,比如商品结构的机会挖掘等。
但挑战背后,市场仍有发展机会,比如一些头部连锁借势出击,加速连锁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形成,一些代理商也酝酿着整合协作以及提升服务价值。未来,缺乏竞争力的渠道将会淘汰出局,而选对阵营的奶粉品牌、渠道或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市场份额。
市场既是机遇的海洋,也是挑战的深渊,攀登高峰,每一步都步履维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聚力精耕、专注专业、坚持坚韧、勇往直前,母婴人才可能打赢接下来的一场又一场无硝烟之战。
30年,中国母婴童零售行业走到今天,如汹涌的江水,一浪接着一浪。但浪潮不会停止,只会滚滚向前。正如母婴童零售业态更迭的背后,是对行业效率提升和用户体验升级的永恒追求。
因此,母婴渠道的整合还将继续,专业化、连锁化、规模化、数字化、差异化、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精细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趋势将共同引领母婴童零售行业迈向更加有序、高效、高质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渠道更要把握长期主义的发展理念,深化专业精耕,强化差异化策略,并持续优化用户服务体验。比如强化“奶粉+营养品+零辅食”的品类组合,夯实基本盘,把握品类机会;注重再选品,注重经营产品、经营品类、经营品牌。而品牌、渠道要更坚定地携手,更深度的拥抱,建立联盟圈,从供应链到共赢链,实现品牌和渠道的深度咬合,共同推动行业的持续向前,打造更加稳固的市场地位。
中国母婴渠道历经30年风雨,从萌芽到壮大,我们见证了时间的力量、专注的力量、精耕的力量。30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精耕的刻度;是数量的积累,更是质量的提升。
回首中国母婴童零售的30年:
……
30年的回眸,30年的精耕,30年的拼搏……时节如流,30年的中国母婴童行业,继往开来,任重而道远!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大变革下谁又将出局?谁又将胜出?谁又将主宰中国母婴童零售行业未来?
我们拭目以待!
10月28日—29日,首届中国母婴童精耕者大会暨婴童智库&奶粉智库10周年庆典将在中国·成都重磅开启,让我们一起洞见市场趋势、凝聚经营智慧、践行精耕理念,一起拥抱新发展。聚精耕者之力,合精耕者之智,共铸中国母婴童新精彩!
参考文献及资料:
[1] 阿南,墨文,曾浩. “新中国第一店”辉煌依然——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J].中国商界, 1995, (00): 48-50.
[2] 国内贸易局出台《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试行)》(一) [J]. 首都财贸, 1998, (03): 43.
[3] 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试行)(二) [J]. 首都财贸, 1998, (04): 55.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
[5]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9, (18): 3-6.
[6] 2015第二届中国婴幼儿发展论坛,发布了中国首个《中国婴幼儿行业蓝皮书》.
[7] 顾国建. 中国百货业进入零售轮转新的黄金起点 [J]. 中国市场, 2007, (21): 56-58.
[8]《消费市场电商化占比首超一成 经济考验多元监管》,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5/02/05.
[9]《3年1000亿!京东与全球15家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签署战略采购协议》,京东黑板报
[10] 刘遗志,胡争艳,汤定娜. 多渠道零售环境下消费者在线渠道迁徙意愿研究——基于SOR理论模型视角[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01): 38-49.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国办发〔2016〕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