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伟力、真理伟力、实践伟力,苏州大学第26届“惠寒”研究生支教团陕西分队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成功入选2024年“中华文物保护传承”志愿服务团队。
苏州大学第26届“惠寒”研究生支教团陕西分队立足三尺讲台,结合新媒体平台,匠心独运地将每一件历史文物转化为承载历史记忆、彰显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将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明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家乡归属感、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豪感。
快来一起看看今天的推荐文物:旟鼎。
文物名片
揭开神秘的面纱
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最大腹围187厘米,重78.5公斤,其体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鼎身采用立耳、深腹、平沿方唇、三柱足的设计,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厚重庄严,纹饰十分精美。口沿下饰以浮雕状饕餮纹,地衬细雷纹,足上部则饰以兽面纹,耳的两侧还雕刻有两条相对的夔龙,这些纹饰庄重神奇,华丽精美,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也反映了西周时期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敬畏。
旟鼎纹饰
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实行分封制,将人民和疆土,分封给各诸侯国。旟鼎内壁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初期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同时铭文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断代标准器。
旟鼎内壁铭文
现实价值
西周旟鼎,作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西周时期高超的铸造工艺与审美追求,其现实价值亦极为深远。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西周旟鼎作为西周时期的重要历史遗物,其内壁所刻的铭文不仅填补了历史文献的空白,更为我们深入理解西周社会结构、国家管理模式及法律制度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对于推动西周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此外,西周旟鼎以其雄浑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和丰富的纹饰图案,成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现了西周时期工匠们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观念,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美术的发展脉络、探讨古代艺术的演变规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把“我”讲给大家听
在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及深厚底蕴后,团队成员依托服务学习学校开展“文物5分钟”趣味宣讲活动。成员们通过高清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了西周旟鼎的实物风采,邀请他们一起参与课堂互动,探索西周旟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从多个角度感受其独特魅力。
在志愿者的引导和鼓励下,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对西周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穿越历史的长河
探寻文明的脉络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
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
我们期待更多的青年朋友
为中华文化的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图片 / 宗乙冉
文字 / 赵 丹
编辑 / 杜凤歌
审核 / 徐娜 张云 胡紫涵 朱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