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来吧,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这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说的一句话。
课堂上,我喜欢带着孩子朗读;早自习,也喜欢在走廊转一转,弯下腰,听一听孩子们朗读。
但很多时候,孩子们总是读着读着就偃旗息鼓了,最后以可怕的、尴尬的沉默草草结束。
为此,我常常加入他们,时不时以自己的朗读带带节奏。
我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孩子们读着读着就悄没声儿了。
首先,大家对朗读不是很重视,这点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甚至连家长们也没有意识到大声、流利朗读的重要性,更没有真正体会过朗读的魅力。
其次,部分同学预习不到位,读起来磕磕巴巴,跟不上节奏,所以读的声音很小,有时候仅仅嘴巴做读书状。
当然,还有个别同学是压根懒得费力。
态度和能力,很多时候,互为因果。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读不通,读不顺,不想读。
古人有云:声之至清者,读书声为最。
朗读传递着我们对文本的理解,真正用心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说其是最美的声音,一点也不为过。
朗读,不是默读,但也绝不是喊读,而是以最适切的声音、节奏和情感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那么,怎么才能引导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呢?
首先,要发自内心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如此,预习的时候才会更用心、更到位。
预习时,我们可以充分自主朗读,体会情感;还可以找相关高质的音频定标,再以此为基准练习,以求速度、情调等各方面无限趋近。
其次,老师可以范读。朗读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有时候孩子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不能理解文章所要传递的情感。
如果此时,教师带读,就能很自然地把孩子们带入到特定情境之中,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才会更到位。学生的心灵受到文本、作者“情”的触动,内心才会掀起情感波澜。
有些老师会说,我读得不好,我的普通话不标准。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的。你真正投入其中,传递出来的情感是一定会被接收到的。
第三,我们可以听读。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提前在网上找到相应的音视频,在备课的时候反复听、反复练习。也可以打造双师课堂,把一些好的音视频截出来放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模仿。
第四,同学间的榜样。学生之中的榜样是我们最容易够得着的资源,课堂上,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掌声,就代表了他们对同学朗读或思维能力的肯定。
他们是一定能够分辨朗读水平的参差的,也会学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在这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也默默慢慢地理解了作者的“别有用心”,明白所有的表达,所有的技巧,都不是信手而为的。
第五,一系列的办法。这里主要是指,老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对朗读进行细致的指导,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指导一定要坚持的原则是循序渐进,不要幻想一步登天。先读好词语,再读好句子,最后连句成段,读流畅,读出情调。
先品后读也是循序渐进的好方式,这也是朗读训练的层次。于漪老师告诉我们,语言的品味感悟,一定要指向关键的词句,而不是什么都拿来品味感悟。
所以,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句式,由此进入文本解读,咀嚼玩味,从而体会其内里的情感,再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贴切的语气、语调、语速、眼神、表情、动作把丰沛的文本内涵表现出来。
指导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创设朗读情境,教师可领读、可范读,也可借助多媒体呈现背景或提前找寻应情应景的背景音乐,让人如临其境。一张口,俨然文中人。另外,关注提示语,也不失为一种可视可行的好办法。
要允许个性化的表达。在请学生读的时候,一定要允许情绪情感的个性化表达。也要鼓励师生畅所欲言,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朗读形式有很多:指名读、全班齐读、领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师生合作读等等。
除此,还可以借请人课堂上担当小老师,担当最美朗读者录音发班级群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当然,具体技法的教授也很重要,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总之,长期坚持朗读,能培养自信,锻炼语感,积累语言,唤醒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是故,朗读吧,语文课。
文字:桃夭
编辑:桃夭
模板:网络(侵删)
【END】
桃夭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