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导写二十年:2.列宁与卫兵

文摘   2024-08-25 08:47   湖南  
2004年,我已经在教研室担任了三年的小学语文教研员。有一天,中南大学附小的唐利民老师送给我一个光盘,这是她去参加全国阅读教学竞赛观摩,听了专家吴忠豪教授的点评,深受启发,于是,她购买了光盘,一回到长沙,就马上到教研室,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我。

光盘上点评时间只有短短四十分钟,我反反复复观看,直到自己能够背诵。

讲座中,吴教授说了一个故事:开学不久,他去一所学校视导,随机走进一个四年级的班级,向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上一个学期,你们学的第一篇课文的课题是什么?

2.课文《列宁与卫兵》中,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卫兵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谁能够背诵?

4.你能仿照课文的第一段,来写一写我们的校园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想一想,回忆一会,大多能说出来,上学期第一篇课文的课题是《列宁与卫兵》。

第二个问题:全班同学一齐举手,列宁是怎样的人?卫兵是怎样的人?大家都能准确地说出来。

第三个问题:没有学生敢于举手,因为是上学期的课文,而且不是指定背诵篇目,课文第一自然段,没有人能够背诵出来。吴教授说,你们背不出来也没关系,我能够背诵出来。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当我背诵出来后,你们要跟着我背诵一遍。课文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一天早晨,朝阳透过薄雾,把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

第四个问题:要求学生仿照《列宁与卫兵》的第一段,写一写学校校园。有学生很快举手:开学第一天,早晨,朝阳透过薄雾,把金色的光辉照在美丽的校园里。有学生点评:写得很好,不过我有建议:“照”字还是不如“洒”字好,“洒”字更显出阳光的动作。

对于这个故事,吴教授作出这样的总结:你们看,学生仿写的句子,写得多好啊!如果学生作文的开头这样写,一定会被老师打上红色的波浪线,表示句子写得很好。

当时的阅读教学侧重理解课文内容,即使一篇课文浅显易懂,学生一看就明白一看就清楚的课文,也会有老师对学生说:“不要以为你们读了,就懂了。其实,你们懂了不是真正的懂!只有听老师将课文再分析一遍,在课文中走上一个来回,你才会真正的读懂课文。”

当时的阅读教学课堂流程大致如此:分段写段意,将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一个流行的公式:本文通过……赞扬了(批判了、揭露了、说明了等等)……“主要内容”加上“写作目的”,便是课文的中心思想,弄清楚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这节语文课的终极目标。

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够学习几百篇课文。那么,学了这么多的课文,有什么作用呢?难道仅仅只是知道了几百个故事?了解了几百个人物的特点吗?分析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学生语文能力就此得以提升?

如果在完成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于学生的表达实践,是不是更为有效。

吴教授总结出课文教学的两条建议: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去规范学生所不能规范的语言;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去丰富学生所不能丰富的语言。

我反复听讲座,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油然而生:我有必要,做一个课题,专门来研究从课文的阅读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小语理事会和青教会的老师们,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们成立了“小学语文课文导写”课题组。并且申报了湖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当时,正逢小学语文教材改版,由原来的九年义务教材改为人教版实验教材。我们决定先从新教材入手:通过教材解读,找准每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通过一年的实践与总结,我们编写了一本三年级《读课文,学作文》的小册子。这是一本内部使用的“书”,它凝聚了我们课题组的心血。教研室主任袁正一先生得知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他认为《读课文,学作文》不应该只是一本内部使用的小册子,还应该进一步研究,为更多的语文老师所使用。在袁正一老师支持下,我们根据人教社教材,编写了《读课文,学作文》系列丛书,并且由海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往期推荐

以读导写二十年:1.白杨




麓山晓语

扫码了解更多精彩


桃夭煮字
聊读书、谈写字、论育儿、说教育、话生活。在平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传递美好,分享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