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LLO—
不停下来,不静下来
你看不到,也听不见
初秋,从暑热中挣脱出来。
晨起,和国庆姐出发去听课。今日的课,尤爱蒋军晶老师的《白鹭》。
归。再读《白鹭》,遇见一首散文诗。
也窥见,这尘世间的每一个你,每一个我和每一个匆匆而过的他。
今天这篇小文章,就结合课后习题来作吧。
为每幅图起一个名字?
课后习题第二题: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一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三个自然段,状景、写境、抒情,不见雕琢,融为一体。
要我说,起一个名字,反而破坏了审美情趣,让画面变得生硬,少了情趣。
白鹭是诗?
郭沫若深情地说——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是个极为陌生化的比喻。贴切、雅致。
何为“诗”——
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情结;
是我们看山川湖海、花鸟虫鱼、人生海海惯常的审美方式。
林语堂先生曾有言,“诗歌为中国人的宗教。”
所以,当生活中出现了打动心灵的美好的事物,比如白鹭,作者用诗来表达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诗,形美;意美;情美!
可以说,文章首尾的比喻,相当中国,极具抒情性,是一种炽烈又克制的表白!
课后习题第一题: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大概就可以翻译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了!
这种喜爱肯定是蕴藉的,这是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01 常挂牵
郭沫若写清水天里的白鹭;写晴天的清晨,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绝顶的白鹭;还以目光追逐过黄昏空中低飞的白鹭。
如若不是钟爱之物,岂会常常这么不自觉落入你的眼帘?
02 远远看
虽然时时挂牵,却又常常把这一份情愫藏于心间。
对于喜爱之物,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它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郭沫若对白鹭的描写,就凸显了距离的美感。
作者捕捉白鹭的镜头总是远远的,生怕扰了它们。“玻璃框里的画”,是作者远远观望清水田里的白鹭才有的视野和灵感吧!
“站立在小树的绝顶”,是那般幽眇。郭沫若不忍走近,不愿打扰。
白鹭即便低飞,也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03 刚刚好
郭沫若却又是熟知白鹭的美的。在他看来,白鹭的美刚刚好,好到旁的鸟都无法企及,好到不能再增减分毫。
作者这样写白鹭的精巧——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还要进一步凸显——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还不够,必须要进一步强调——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郭沫若用一连串的修辞,衬托、排比、夸张,告诉我们,白鹭的美,刚刚好。
后面这一段话,很容易让人想到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可见,在郭沫若眼里,素朴、自然,才是最高级的美!
但这样的美,我们常常熟视无睹!
我们正在失去什么?正是白鹭这样的从容、满足和幸福,细如微尘,却是难得的、珍贵的安宁与悠然。
这也是我们拥抱一首诗的的感受。
与歌不同,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如诗,不声张,不张扬。
然而,现实生活中,多少人有拥抱一首诗的情调,愿意花时间为一首诗逗留?
日子太忙太紧太匆匆,有时让人觉得忙得有些可怜。
能否把这一切的纷纷扰扰摒弃片刻,只静静地,安安心心地看看天地,看看流云,听听鸟儿的合奏,溪流的欢歌?
诗人佩阿索曾说,“我渴望——默默无闻,因默默无闻而享有宁静,因宁静而成为我自己!”
在尘世间匆匆忙忙赶路的你,可曾悦纳自己的平凡,静下来留意过身边的一花一木、一江一溪?
你最近一次凝望河川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玉兰的气息和栀子的清香吗?
如果不停下来,不静下来,这世间的美,你看不到,也听不见!
文字:桃夭
模板:网络
桃夭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