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种信仰
云说——
当创新成为一种信仰,一切便有了答案~~
Deepseek,全称: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2023年7月17日成立。这是一家由广东湛江人梁文峰在中国独资成立的小公司,专注于下一代人工智能搜索研发,春节期间火的一塌糊涂。
梁文峰:1985年出生,17岁考上浙江大学,取得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与团队研制出“DeepSeek-V3”模型,效果堪比OpenAIicon的“GPT-4o”,全球为之震惊。
记者:为什么DeepSeek会让硅谷的很多人惊讶?
梁文锋:在美国,每天发生的大量创新里,这是非常普通的一个。
他们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是一个中国公司,在以创新贡献者的身份加入到他们游戏里去。毕竟大部分中国公司习惯follow而不是创新。
记者:但这种选择放在中国语境里也过于奢侈,大模型是一个重投入游戏,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资本只去研究创新,而不是先考虑商业化。
梁文锋:创新的成本肯定不低,过去那种拿来主义的惯性也和过去的国情有关,但现在你看无论中国的经济体量,还是字节、腾讯这些大厂的利润,放在全球都不低。我们创新缺的肯定不是资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么组织高密度的人才,实现有效的创新。
记者:为什么中国公司包括不缺钱的大厂,这么容易把快速商业化当第一要义。
梁文锋:过去三十年,我们都只强调赚钱,对创新是忽视的。创新不完全是商业驱动的,还需要好奇心和创造欲,我们只是被过去那种惯性束缚了,但它也是阶段性的。
记者:但你们究竟是一个商业组织而非一个公益科研机构,选择创新又通过开源分享出去,那要在哪里形成护城河?
梁文锋:在颠覆性的技术面前,必然形成的护城河是短暂的,即使open AI闭源,也无法阻止被别人赶超。所以我们把价值沉淀在团队上,我们的同事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积累很多know-how,形成可以创新的组织和文化,就是我们的护城河。开源发论文其实并没有失去什么,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被follow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其实开源更像一个文化行为而非商业行为,给予其实是一种额外的荣誉,一个公司这么做也会有文化的吸引力。
记者:你怎么看类似朱啸虎的这种市场信仰派观点。
梁文锋:朱啸虎是自洽的,但他的打法更适合快速赚钱的公司,你看美国最赚钱的公司都是厚积薄发的高科技公司。
记者:但做大模型,单纯的技术领先也很难形成绝对优势,你们赌的那个更大的东西是什么。
梁文锋:我们看到的是中国AI森可能永远处在跟随的位置。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概率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英伟达的领先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努力,而是整个西方技术社区和产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能看到下一代的技术趋势,手里有路线图,中国AI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生态,很多国产芯片发展不起来也是因为缺乏配套的技术社区,只有第二手消息,所以中国必然需要有人站到技术的前沿。
记者:海外认为DeepSeek雇佣了一批高深莫测的奇才,那做出deepseek的是怎样一群人?
梁文锋: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奇才,都是一些top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毕业的博四、博五实习生,还有一些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
记者:很多大模型公司都执着地去海外挖人,很多人觉得这个领域前50名的顶尖人才可能都不在中国的公司,你们的人都来自哪里?
梁文锋:不要默信没有海外回来的人,都是本土的前50名顶尖人才可能不在中国,但也许我们能自己打造这样的人。
记者:听说你们很擅长从细节招人,Mi让一些非传统评价指标里优秀的人被选出来。
梁文锋:我们选人的标准一直都是热爱和好奇心,所以很多人会有一些奇特的经历,很有意思,很多人对做研究的渴望远超对钱的在意。
记者:这种发散性灵感的诞生和你们完全创新型组织的架构很有关系,但AGI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前沿探索是否多了管理动作创新?
梁文锋:DeepSeek也全是自下而上,而且我们一般不前制分工,而是自然分工,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都是自带想法的,不需要push他,探索过程中他遇到问题自己就会拉人讨论,不过当一个idea显示出潜力,我们也会自上而下的去调配资源。
记者:创新很大程度也是一种偶然吗?
梁文锋:我觉得创新首先是一个信念问题,为什么硅谷那么有创新精神,首先是敢,chatGPT出来时,整个国内对做前沿创新都缺乏信心,从投资人到大厂都觉得差距太大了,还是做应用吧。但创新首先需要自信,这种信心通常在年轻人身上更明显。
记者:大部分中国公司都选择既要模型又要应用,为什么deepseek目前选择只做研究探索?
梁文峰:因为我们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参与到全球创新的浪潮里去。过去很多年,中国公司习惯了别人做技术创新,我们拿过来做应用变现,但这并非是一种理所当然。这一波浪潮里,我们的出发点就不是趁机赚一笔,而是走到技术的前沿,去推动整个生态发展。
记者:你觉得创新很大程度也是一种偶然吗?
梁文锋:我觉得创新首先是一个信念问题,为什么硅谷那么有创新精神?首先是敢,chat GPT的出来是整个国内对做前沿创新都缺乏信心。从投资人到大厂都觉得差距太大了,还是做应用吧。但创新首先需要自信,这种信心通常在年轻人身上更明显。
记者:现在经济开始进入下行,资本也进入冷周期,所以他对原创式创新是否会带来更多抑制。
梁文锋:我倒觉得未必,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更依赖硬核技术的创新。当很多人发现过去赚快钱很可能来自时代运气,就会更愿意俯身去做真正的创新。
记者:技术真的可以拉开差距吗?你也说过,并不存在绝对的技术秘密。
梁文锋:技术没有秘密,但重置需要时间和成本。英伟达的显卡理论上没有任何技术秘密,很容易复制。但重新组织团队以及追赶下一代技术都需要时间,所以实际的护城河还是很宽。
记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留给大部分人的惯性认知是,美国擅长搞技术创新,中国更擅长做应用。
梁文锋: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过去30多年IT浪潮里,我们基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技术创新里,我们已经习惯摩尔定律从天而降,躺在家里18个月就会出来更好的硬件和软件,但其实这是西方主导的技术社区一代代孜孜不倦创造出来的,只因为之前我们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以至于忽视了它的存在。
记者:你对国内原始创新也是乐观的嘛,你对国内原始创新也是乐观的。
梁文锋:我是80年代在广东一个五线城市长大的,我的父亲是小学老师。90年代广东赚钱机会很多,当时有不少家长到我家里来,基本就是家长觉得读书没用,但现在回去看,观念都变了,因为钱不好赚了,连开出租车的机会可能都没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变了,以后硬核创新会越来越多。现在可能还不容易被理解,是因为整个社会群体需要被实施教育,当这个社会让硬核创新的人功成名就,群体性想法就会改变,我们只是还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
以上来自官方媒体/网络新闻,根据记者对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电话采访音频整理
【快乐语文】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致开学,致秋天,致我亲爱的小伙伴们
约一程时光,等你踏香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