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发展新质劳动力,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即发展新质教育力
导读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即指“产业主体与教育主体在生产、经营、服务与教学过程中互相融合发展。” 产教各方须形成协同发展新共识,善谋良策,积极破解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热企冷”等发展困局
●产教融合发展的历史演变
●产教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堵点
●产教融合发展中的企业实践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即指“产业主体与教育主体在生产、经营、服务与教学过程中互相融合发展。”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历史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初步探索、自主建构、深化发展三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半工半读”,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正值经济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大量懂技术、有素质的劳动工人,为此,国家在教育领域出台多项举措。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提倡“教育应该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技术学校和初级技术学校的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后续发展等进行了规定,推动了中等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1958年,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教育方针,强化“要坚持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提倡“半工半读”。“半工半读”的整体方向是以“厂办学校、厂校一体”为办学主体,以加快培养熟练工人为教学目标。这种教育举措结合了有偿性生产劳动和系统性学习,学习与生产并重,强化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对产教融合的一种初步探索,也为后来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自主建构:“产教结合”,推进多元主体办学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行,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改革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影响,也推动了职业教育体制的变革。
198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普职结合”的要求,推进一部分普通高中转为职业高中,扩大中职教育的规模;同年,为缓解经济恢复发展与更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紧缺矛盾,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多所新型高等院校——专科层次、学制三年的职业大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意味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起步,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也随之朝着高等教育领域迈进。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开始自主探索构建基于中国国情的产教关系。1991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职业学校要走产教结合的路子”;1996年,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以法的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体系构成,也在其中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自此,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产教结合”新阶段。
进入到21世纪后,国家渐渐从宏观层面转向对更深层次的微观领域的关注,开始探索产业、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推进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多元主体办学格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被相继提出,成为当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词。且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呈现出多样的变革性内容,如“订单式”、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和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等。
(三)深化发展:“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与产业共振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一词被首次正式提出,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愈发迫切,产教融合赋能产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愈发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深化产教融合,2023年国家陆续出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和相关文件,在丰富产教融合的内涵基础上,更加注重实际执行,以政策支持推动政、行、校、企等产教融合参与主体进一步强化合作,协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相互支撑发展深入赋能。
产教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堵点
随着产教融合的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呈现出多样化格局。但在实际践行过程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产教“融而不合”、学校与企业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和堵点仍然存在。
从政策端来看,尽管国家近年来持续释放大量政策红利,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出现了权责界定不明晰、执行脱节等问题。一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相连,产教融合必须依靠顶层设计、多部门协同推进。也正是由于涉及部门多、范围广,产教融合各方主体权责未能完全清晰地定义和划分,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个产教融合项目可能涉及教育、财政、工信、人社、国资等多个实施部门,各部门之间政策统筹和协调推进的责任不明确,会导致企业和高校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执行层面存在脱节现象,对于一些政策的落地更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制定上,缺乏针对性、实质性的落地措施去保障各方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从企业端来看,即使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之下响应政策,很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半是浅尝辄止,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经营主体,主要目标是获取更多的市场利益,参与产教融合项目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及人力等资源,在政策尚未完全配套、激励措施无法跟上、企业与学校未形成利益共识等背景下,校企之间资源无法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合作局面,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预期,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投入和利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保障,也就会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形成政府和学校两头热、企业冷的现象。
从学校端来看,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承担着主体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不到位等因素,造成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不高、关键办学能力不足,在践行产教融合过程中展现的主体性不强、能动性不够且话语权不足,未能领跑、跟跑甚至严重滞后于产业端、企业端的发展需求。如目前仍有很多学校的专业学科设置处于“闭门造车”阶段,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跟不上产业发展,培养内容和目标与企业需求契合度较低,致使培养的学生不适合企业需要,企业不能从学校获得人才红利,无法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又如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传统的师资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适应实验、实践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缺乏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科技研发等应用型科学研究能力,严重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产教融合发展中的企业实践
面向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堵点,一批产教融合服务型企业应运而生,他们敏锐地洞察到产教融合的市场需求,锚定校企合作痛点,致力于探索开拓和实践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模式,试图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产教“融而不合”等问题提供解题答案。这里以一家典型的产教融合服务企业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晟经世”)为例,仔细剖析产教融合服务型企业在践行和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中做出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 华晟经世与开封职业学院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实验实训中心”
(一)共建实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实训环境
实训环境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必备物理环境支撑,对于师生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自成立之初,精准洞悉学校与行业龙头或者大型企业对于产教融合价值认识的差异,华晟经世以实验设备供应商的身份,紧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方向,与学校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将行业的主流技术和商用设备引入学校,并融合教育理念进行适应性开发,将企业级实训产品应用到学校实践教学中;同时将企业级应用典型案例开发转化为利于教学的实用工程案例库,为学校提供品质精良、应用典型、技术先进、易于操作的配套实训产品、实训室、实训基地等综合实践教学解决方案,搭建具有企业氛围、研发氛围、科技氛围、先进氛围的产学研创一体化环境,助力高校的专业发展与产业端新技术、新领域发展同步。
⬆ 华晟经世与开封职业学院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实验实训中心”
(二)开创企业工程师驻校服务,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伴随着产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仅通过实训物理环境建设并不能解决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匹配不等的问题,因此,华晟经世从2009年开始向合作院校派驻企业工程师团队,以开创的企业工程师驻校服务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驻校企业工程师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精湛成熟的技艺,与学校教师组成融合、互补、健全的“双师型”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对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教学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在夯牢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此外,驻校企业工程师联合学校教师共同开展资源建设,如联合编写新形态一体化、活页式、融媒体及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国家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共同建设国家级、省级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等,为学校专业群建设质量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通过科研平台建设、主题培训、高价值研究项目等,开展区域企业科研创新服务,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升学校师生的应用型科研能力;为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驻校企业工程师不定期开展“访企拓岗”工作,调研企业岗位用人需求,拓展学生就业资源池。
华晟经世的企业工程师驻校服务,深入贯彻到学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资源开发、科研创新等各个环节,打破学校“闭门造车”模式,有效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与产业、行业发展衔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质的提升。
⬆ 华晟经世驻校企业工程师现场教学
(三)建设产业服务“三个中心”,构建学校对外能力输出格局
面向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华晟经世通过整合产业龙头企业优质资源,创新学校对外科研、技术和培训服务模式,联合共建应用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服务中心的“三个中心”,全方位构建起学校对外能力输出的新格局。通过应用研发中心,以企业横向课题等方式引入产业真实的科研项目,让学校师生参与区域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研发中,参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中,从而提升学校师生应用型科研能力;通过技术服务中心,联合产业龙头企业为区域内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承接当地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服务,让高校师生参与企业正常生产、运营过程,推动行业企业生产与高校专业发展深度结合,提升高校产业服务能力和师生产业适应性能力,助力区域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通过培训服务中心,引入数字技术行业认证培训,为校内外学生和区域企业在岗员工提供数字技能认证培训,对校内外老师开展数字素养培训,实现学校及区域教师的数字素养整体升级。
依托“三个中心”,华晟经世精准对接区域产业、企业需求,强化产学研合作,搭建起高校与产业紧密连接的桥梁,构建高校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共同体,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加速转化,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学校与区域产业、企业的协同共进。
⬆ 华晟经世驻校企业工程师现场教学
新时期产教融合发展趋势及建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交织扑面而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引发并渐次形成新的经济形态、新的链接方式、新的内化动能,正在并将继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放眼教育未来走向,必须清醒认识到产教融合在新时代加快推进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适应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前瞻新时期的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将侧重发挥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产教的创新效应,重点面向学校专业创新发展,学科建设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反哺培育“新质教育力”;面向数字化教育改革,以行业AI大模型、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垂直应用于教育领域,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产学互动实现全过程、全覆盖,提高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适配性;面向教育国际化,以深化国际产教融合搭建中外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的友好桥梁,推动中国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产教各亟须形成协同发展新共识,善谋良策,积极破解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热企冷”等发展困局,助推新时期产教融合深入高质量发展,彰显相关主体的时代新使命。
第一,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政府不仅要搭台,更要实际推动,健全产教融合政策、保障利好政策落地见效,完善地方产教融合配套规章制度,明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企业及学校各方权责,形成政府统筹、行业指导、校企主导的产教融合协作机制;科学合理精准定位新时期产教融合需求,快速有效推出一批有针对性、实质性的务实管用的政策落地工作举措,给予校企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积极创造深化产教融合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二,激发企业办学积极性。落实相关的金融、土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充分保障企业的投资收益,推动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主动参与学校的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配。
第三,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紧跟新时期产业发展前沿,主动对接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现代特色学徒制培养、建设产业服务中心等,从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建设、科研社服等各个领域改革创新,真正打造成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主阵地。
第四,构建立体化、多向度的产教融合服务生态圈。整合产教各类资源,通过以产教融合服务型企业为“媒介”,链接贯通上下游产教各方主体,形成共创共享的资源供应体系,促进资源组合分配最大化;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校企合作平台,以共建产业学院、产学研基地、产教联盟、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形式,推进产教融合纵深化,促进教育链与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校对 | 闫建军
设计 | 大 米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