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的评价问题是永远逃不掉的终极问题。面对标准化考试,项目式学习的效率高低如何?项目式学习的学习成效如何评估呢?
首先,一个思考题:评估与评价有区别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注:本篇在评估&评价两个词意上没有做严格区分)
这一篇关于PBL评估的汇总文,在高考刚刚结束的时机谈刚刚好。本篇长文,我们将分享:
●2024新高考,对于评估和教学的影响
●PBL项目式学习与标化考试的关系
●PBL项目式学习的评估类型、方法、以及工具
○结果评价vs过程评价
○PBL评价过程整理
○量表设计和使用
●PBL评估与应试的结合
随文附上PBL评估设计图、评估量表使用策略、幼儿园至高中4C核心能力评估量表参考、PBL评估直播课回放等。分享本篇到朋友圈,截图给小助手,即可免费获取。
▲联系小助手
文章4295字,阅读时间11分钟。推荐转发收藏,再阅读。
在刚刚结束的高考采访里,我深刻记着一个孩子考完的一句话 “我的12年就在刚才全交代了。”
从表面看,高考对于很多人是人生中最大型、最重要的标化考试;
从深层看,高考的结果也许会成为人生的分水岭,对就业产生影响;
从人生的长度看,高考也许只是一个点,让孩子初尝努力和坚韧的意义..
在创新教育领域,自22年新课标发布以来,重复最多的词,也许就是“核心素养”了。那2024高考,真的素养导向了么?
我翻阅了能查到的所有24年高考真题,感受是:知识点类考题还在,但是情景类、应用类、贴近真实生活类的题目相比以往,一定也是更多了。
浙江新闻发布的《浙江省2024年6月高考和选考科目试题评析》中的一线名师和专家也纷纷表示,24年高考真正体现了《中国高考报告(2024)》中提到的三线,即“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
如果仔细阅读2020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能感受到“高考指挥棒”向核心素养的倾斜以及“三线”的痕迹。
▲教育部官网,2020-01-07发布
“四翼”体系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分别对应了基于情景的单一知识和技能、综合知识和技能、生活实践问题以及开放性的生活实践问题。(下文会将PBL的教学和评估做对应。)
关于24年高考分析,可参考:
在高考之外,如果以升学为目的,我们不得不提的还有强基和综评计划。高考成绩在两个计划中不再成为100%的参考标准,从而为基础学科优秀和综合素养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升学路径。
虽然强基和综评的竞争也在不断升高,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竞争的不再只是“唯分数论”。而两个项目的招生比例也有提升的趋势,具公开数据,清华大学23年本科强基计划录取占比25.66%,北大占29.49%。引领素质教育的上海,上交大23年综评招生比例超45%。
也许,评价指挥棒,已经挥起来了;也许中国高考没有我们以为或者想象的那么“应试”。或者说“应试”的方法,面对中国的升学,也许已经开始越来越不好用了。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或者还有一批人是我们叫不醒的“装睡的人”。
这样的趋势,不仅在中国,自2020年秋季,由美国常春藤大学牵头的一百多所大学宣布采用“标化可选”政策,即没有标化成绩也可以申请。即便是疫情之后,这样的政策也被许多学校沿用下来。
成绩、考试对于升学的意义也在随着时代演化。
每每谈到PBL与评价,归根结底是以下两个问题:
▌PBL是否能教授知识点类应试目标,效率如何?
▌PBL对于素养的提升如何评估和测量?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把第二个问题留到最后单独的部分展开。
在分析了24年高考之后,第一个问题变得好回答了。如果单一的针对基础性应试知识点问题,PBL可以教但是不高效。但如果希望同时完成“四翼”里的四个目标,特别是与生活实践相关的,也就是PBL中的真实性的目标,当然传统教学也可以,但PBL更高效。
考察要求 | 命题要求 | 教学效率 |
基础性 | 单一知识获技能解决问题 | 传统教学优于PBL |
综合性 | 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获技能解决问题 | 传统教学接近单学科PBL |
应用性 | 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 | PBL优于传统教学 |
创新性 | 开放性综合情景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结果或结论 | PBL |
相信一线教师都能从24年高考真题中找到这四类题型的案例。以上关于教学效率的推荐也仅供参考。想要更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思考:
▌升学考试中,以上四类考察要求的比例。
▌PBL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比例问题,直接决定着真实课堂中PBL的比例。而PBL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传统教学是PBL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面临新教法,我们急于找到不同,而忘记了PBL项目过程中,也有教师的教。
传统教学中就完全没有PBL么?不见得!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传统教学。传统课堂也可以有小组讨论、反思反馈等PBL元素。
以上作为教师们选择什么时候用PBL,用多少,如何用的参考要素。
通常,我们说的标化评估是传统意义上的结果评价,就像是高考的一个分数。而随着核心素养的推动和升学多元化的发展。评价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体系。
20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四个评价。
整理到这里,对于评价和教学改革的一致性,虽然现在可能还不完美,但相信老师们看到了“曙光”。
针对评估的具体操作,传统教学中融入四个评估确实有些牵强和挑战,但套用在PBL上,就非常合适。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既要接受素养导向要求的课程设计思维、要学习项目式学习的课程设计方法和教法,同时还要应用之前没有尝试过的多种评估方式,确实是一件难事。
我们无法用一篇文章教会PBL的评估,但希望可以帮助老师们捋清思路并掌握几个切实可用的小方法和工具。
结果评价vs过程评价
我们PBL评价中讨论最多的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开始。四个评价的另外两个相对简单,增值评价是阶段性结果评价的差值以体现效能,而综合评价更多至评价手段和类型的多元,例如考勤百分比、作业百分比、测验和考试的百分比等。
开始前,经常有老师将过程式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搞混。其实在实际操作中也由于翻译问题搞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反馈。发现错误,困难,短板,给建议,指导和资源
▌过程性评价(Process Assessment)是指对不间断的活动的持续观察评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春荣老师在《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6期中指“四个评价”中的过程评价指在一个时间单元的中间部分发生的,且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多次开展。
本篇我们以任老师的定义为准,此文的过程性评价更偏向Formative Assessment的含义。
非常喜欢关于结果和过程两个评价的这个比喻:
▌过程评价是做汤过程中,厨师不断品尝、检查熬汤的火候和程度的过程。
▌结果评价是汤做好之后,品尝客人的评价。
过程评价 | 结果评价 | |
目的 | 帮助学生学习和练习达到学习目标和深度学习 | 评价学生表现或成果 |
何时 | 项目过程中/教学中 | 项目成果/教学后 |
为何 | 发现差距,提升学习 | 收集学生知识、能力等掌握程度的证据 |
如何 | 根据学生学情提供评价策略 | 项目成果/期末考试等 |
案例 | 小测验 下课通行证 作业 1-5程度测试 | 期末考试 期末答辩 期末论文 期末演示 |
何时评?如何评?
根据项目式学习的阶段和过程,我们将评估制成表格,方便老师们一目了然。
以上表是从课程推进的角度,在课程设计的角度可以参考PBLWorks的评估设计思维图,整理评估思路。
▲转发本推文,截图发小助手,可免费获取电子版文档及其他配套PBL评估资料。
与项目式学习课程设计一样,项目式学习的评估也是一个逆向设计的过程。评估一定是指向教学目标的,目标是什么,标准是什么,证据是什么,什么时候评,如何评。
关于量表的设计和使用
为什么新课标之后,有这么多的新的教学法的出现?因为核心素养是很难被教的,而是需要教师设计学习体验在过程中培养的。同样的,核心素养很难被考的,而是需要通过量表来支持成长的。
许多老师,面对密密麻麻的量表非常头疼,即没有标准、也写不出量表、写了也没时间没精力去观察、记录和评估,根本不会用。
这里给大家几点帮助和支持:
▌从能力和素养目标开始。知识点目标是不需要量表的,只有对和不对。而能力和素养是有程度的。答案在国家课程标准里,去找学科素养、能力目标。
▌在课标能力和素养目标的基础上,去拆分可量化的标准。问自己“学生做哪些事或者行为,就可能体现达到这个目标了?”
实在想不出来,可以参考PBLWorks给大家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素养量表。(转发本推文,截图发小助手,免费获取电子版文档及其他配套PBL评估资料。)
▌如果时间精力有限,不需要把量表完成写出来,只需要写一览标准的栏。范例如下:
在以上范例基础上可以根据课表拓展维度和达标行为证据,发展中和超出标准部分都可以通过反馈的形式体现。就减轻了写量表的工作量和压力。
回归的PBL的评估与应试的结合,再给大家几点实用的建议:
▌确保在PBL的设计和实施中,融入知识点和考点,甚至可以用考题和考试文章作为学习资料。应试重点可以重点讲,可以留作业和测试。但注意,这只是PBL项目中的一环,不是前置。
▌知识理解、应用和能力掌握类评估需要针对每个学生达标评,素养类可以通过量表和小组和同伴合作来评。
▌评估标准和量表,公开展示并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好”的标准,并在过程中量化标准,提供友好的、有细节的、有帮助的反馈建议。
在研究高考题与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课标、评价体系都指向素养,为什么素养教育下的孩子好像还是考不过应试?
经过与多个不同教育体系下校长的沟通,我收获了如下的要素,分享给大家。
▌目前提供的素养教育是否足够高质量,可以同时兼顾成绩和素养
▌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的素养教育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孩子需要更长期高质量的素养培养才具备通过素养应对考试的能力
▌素养教育下的孩子,有多少留在了高考统一制度下,还是有其他更适合的渠道升学呢?
我们的教育选择,取决于我们的眼界。我们的评估取决于目标。评估的目标是人生幸福、还是高考高分,会有不一样的学习和成长方式。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