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回顾|江和平:解放思想 创新做好国际传播

教育   2024-11-21 18:32   肯尼亚  


11月15日,“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活动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举行。本次午餐会邀请了资深媒体人、中宣部国际传播“四个一批”人才江和平老师,为大家带来题为《解放思想:创新做好国际传播》的分享。江和平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国际传播实践经验,从真实案例切入,阐释了他对国际传播的独到见解。活动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蒋俏蕾副教授出席,吸引了来自不同高校及单位的硕博研究生到场交流学习。  


江和平老师作分享

史安斌老师作开场介绍


江和平老师首先从CCTV9和CGTN的发展历程入手,回顾了频道改革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并强调了“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的重要性。江老师指出,尽管CCTV9在发展初期每年都进行改革,但效果始终未达预期,直到央视突破传统思维、顺应观众需求,聘用外籍主持人,这一举措才真正带来了变化。外籍主持人的加入不仅显著提升了频道的国际传播效果,还拓宽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江和平老师通过这一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传播环境中,通过思想解放和创新改革实现成功。

学术午餐会现场


接下来,江和平老师结合CGTN主持人刘欣与美国主持人Trish Regan的辩论案例,分享了国际传播中的八点启示。他指出,通过个体突破、淡化官方色彩,可以将政务报道转化为政治理念和政策解析,使内容更易为国际观众接受。同时,主持人的英语能力、领域专家视角和强大的专业团队是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要素。江老师还强调,国际传播的真正影响力在于回应海外主流受众的关切,而视频作为传播的最高形式,具有广泛的扩散效果。此外,他提出,国际传播必须解放思想,灵活应对时代变化,顺应全球传播环境的挑战,并通过国内与国际传播的互相借力,借助网络讨论平台形成合力,共同提升传播效果。

会同学聆听老师分享


在面临当前严峻国际传播形势的背景下,江和平老师以三个中美重要报道为例,强调了新时代国际传播报道把握实效性的重要性。他提到,在他常驻北美期间,总台北美总站的首发率位列全球驻站首位。这主要是因为总台北美总站采用递进式全媒体报道策略,结合碎片化与综合式报道方式,通过紧密的前后协作,确保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基础上,江老师强调,国际新闻报道需要在内容上回应观众关切,做到有的放矢。他结合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分享了“四加”“四减”的报道原则。通过这一方法,新闻报道不仅提升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共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与会同学与老师交流


最后,江老师从汉字出发,分享了他对国际传播的独特理解。他指出,“一二三”代表内容、技术、渠道三大传播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其融合则构成“王”字,象征内容、技术与渠道的无缝衔接及大小屏的有机融合。他强调,媒体成功的关键在于“人”,即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将“人”与“王”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在此基础上,国际传播需要制定金规则、金标准,擦亮自身的“金”字招牌,追求卓越。同时,江老师引入第八个字——“主”,代表“用户至上”的原则,强调媒体的核心目标是满足受众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学术午餐会现场


在提问环节,参会同学围绕如何转变叙事方式提升国际传播效果,以及如何实现国际传播中学界与业界的结合等话题,与江和平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江老师指出,国际传播应善于挖掘平凡温暖的故事细节,通过从平凡中展现伟大,来与外国受众建立情感共鸣。他还强调,国际传播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科领域,研究者需从实践中汲取灵感与经验。未来,学界与业界应加强对话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促进,共同推动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





“清新书院 · 学术午餐会”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分会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午餐会以新闻传播学为讨论内容,同时鼓励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每次午餐会由一位主讲嘉宾分享相关研究的选题过程、领域概况、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结论等。在汇报分享过程中,主讲嘉宾及同学们可同时免费享用举办方提供的午餐,并展开深度交流。




供稿丨张馨月

排版丨张馨月

摄影丨王稚涵

审核丨黄一洋  雷凌雯

清华传媒评论
清华传媒评论(Tsinghua Communication Review),关注业界动态,观察学界前沿,从新闻传播读懂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