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刘子赫,很荣幸能够作为第十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学子奖获得者代表发言。自从收到入选“第十二届范敬宜新闻学子奖”的消息后,来自先辈们、老师们、同学们的祝贺沓至而来,在满怀激动喜悦之情的同时,我也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变重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名新闻学子所需具备的笔头之功夫,肩上之责任。
每当想起范敬宜先生,我总会不由得想到“品格”二字。从做文章来看,范老先生精通文学书法,耕读传统文化,他的文章文采飞扬,鞭辟入里,恰恰符合了《明史》中“品格”一词对作品质量的盛赞。从做新闻人来看,范老先生之“品格”也无所谓不高,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在新闻领域一线,带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开创了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先河。毫无疑问,范敬宜先生是我们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又转化为一代又一代新闻学子坚定做一名出色新闻记者的信心和决心。
我想,范老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精神得以永存。今天我们以他的名义相聚在这里,便是要在缅怀范老的同时,传承好他所留下的新闻精神,发扬好他所代表的“新闻人”的品格。所以,我在这里斗胆地用“新闻人的‘品格’”来做标题,是想结合我的个人经历来谈谈我从范老的身上学习到了什么样的“品格”,从我个人的视角来说说我希望自己在追求新闻理想的路上收获哪些“品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新闻人需要具备忧国忧民的品格。范敬宜先生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何谓“聚爱民之力,谱济世之章”,他曾提出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至今还被用来作为衡量一则新闻报道价值的评判标准,一则新闻报道能否真正走入群众生活,想民之所想,诉民之所愿,是其“生命”所在。范老曾在《感人即在平易处》一文中讲到,“新闻报道要真做到贴近群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不容易冲破框子、放下架子,和老百姓平起平坐,向他们学习如何讲话,如何表达。只有平易,才能近人;只有近人,才能感人。最感人之处,即在平易之中。”我们平时总谈论新闻报道要扎根在中华大地,创作出的作品要“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其根本就是要下到社会中,沉到基层去,这样写出的新闻报道才能展深度,有温度。
于我个人而言,中学的时候,老师就开始培养我们“家国天下的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这一情怀意识,我也始终把它当作一句座右铭贯穿于我的整个学习生活中。2023年7月,身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的一名国新学子,我和老师同学们一同踏上了国情实践的征程,在这次经历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前往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百万亩试验田的调研报道。从一望无尽的青纱帐,到肥沃疏松的黑土地,我和小组成员们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观察农田耕种与庄稼长势情况,在听取当地科学家、合作社社长、村民多方意见后,我们撰写了中英双语报道《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梨树模式有话说》,分别发表在中国日报与环球时报客户端上,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生产模式推广到全国。
辽阔而又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孕育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也推动着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迈进。报道中王贵满等农业粮食工作者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调研,历经二十余载,终于收获了可供全世界借鉴的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我想,我们的日常学习与工作也应当具备这种“扎根与深挖”的精神,中国的国情就像这辽阔而又富含养分的黑土地一样,只有肯下功夫亲身走到田间地头,才能求得真学问。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与中国声音的传播者,我也应始终深入基层、扎根向下,体察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国情、社情与民情,用心用情地为广大人民群众鼓与呼,真正地做到为群众说话,为百姓办事,把文章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闻人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品格。从字斟句酌地打磨稿件,到诲人不倦地育人教学,范敬宜先生用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何谓新闻业中的坚守。他曾提出“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新闻育人理念,亲自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获得了新闻学子们的一致喜爱。作为敬仰范老的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也力图将这十六字箴言融入到了我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2018年高考结束后,我如愿进入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进行电视摄影专业的学习,对于一个初入大学的本科生来说,新闻理想这几个字显得有些遥远,但我始终保持着对于新闻学界知识的渴求,对于新闻业界实践的热爱,所创作出的剧情短片、纪录短片多次入围到国内外知名电影节的展映单元中,获得了一系列创作奖项。此外,我积极投身到学院和各大主流媒体平台联合发起的实践创新项目中,利用创新多元化的形式创作各类新闻作品。
2022年,我选择留校攻读硕士学位,专业从电视摄影变成了国际新闻。从那时起,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助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新学子,向着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传播记者这一目标不断奋进。在今年8月份结束的“优秀国新学子赴海外实习项目”中,我被选派到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开展全媒体记者的工作。实习期间,共计发表署名文字稿件5篇,图片报道16篇,视频(直播)报道42篇,播放总量达4000万。其中深度参与国家领导人出访欧洲、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俄乌冲突两周年、2024巴黎奥运会等重要报道,采访拍摄包括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欧盟委员会前官员在内的多位国际组织专家政要,撰写新闻稿件获业界好评。研究生期间,我始终积极投身到国际新闻与传播工作的一线,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新闻人需要具备“保持热爱”的品格。岁至古稀之年的范敬宜先生依然向同学们展示着自己对新闻行业的活力与热爱,我想这种对所爱之事的执着与坚守是特别打动人的,也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从2018到2024,从电视摄影到国际传播,我始终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理想与热爱,践行着一名传媒学子的初心与使命,在新闻一线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在主流媒体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在国际舞台做中国声音的传播者。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虽然研究生三年级的我将马上告别校园,但我想我会始终纪念并怀念在学校“追着新闻跑”的闪光日子。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对我的辛勤栽培,衷心感谢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选组委会对广大新闻学子的厚爱。未来我也会进一步传承并发扬好范敬宜先生所具备的新闻人的“品格”,将忧国忧民、坚韧不拔、保持热爱的特质融入到今后的工作事业中,为推动我国新闻行业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与诸君共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