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忠老师做学术分享
张教授首先指出,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变量。互联网上许多内容实际上由人工智能网络和付费的隐秘媒体影响者生成,如社交机器人账号@UAweapons在俄乌冲突期间助推各类信息。他强调,与传统传播不同,大模型具备了多轮对话能力,促使机器成为平等的传播参与者,标志着传播学从“人的传播学”转变为“人+机器的传播学”。这一变革表明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诸如“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在解释力上受到挑战,并呼唤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人机共存的传播现象。
在方法论上,张教授呼吁学界和业界提高对话能力,以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他指出,传统的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AI驱动的传播环境下面临诸多局限。AI带来的信息流速与规模超出了传统媒介的范畴,因而学界需要与业界加强互动,共同开发新的研究方法。他强调,通过提示词工程等新技术,研究者可以更好地驾驭大模型,拓展传播学的研究边界。
张洪忠老师作学术分享
在传播学现有研究范式基础上,张教授介绍了机器行为范式,并将其细化为三个层次:个体机器行为如智能体的推荐算法、动态定价模型;集体机器行为如金融交易中的集群算法决策;人机混合行为如自动驾驶和虚拟助手等。其中,人机混合行为不仅包括机器对人类行为的塑造、人对机器行为的塑造,还包括人机协同,如无人驾驶汽车改变了交通模式。
接下来,张教授深入探讨了机器行为范式下的人机关系。他指出,信息传播的路径经历了从以人为核心主体的传统模式,到算法主导分发的过渡,再到机器全面参与内容生产,最终在信息分发机制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全链条式的介入。他提出了“网络结构‘再中心化’的超级节点”概念,指出大模型成为连接巨量的超级节点,而用户与大模型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众我”数据呈现的关系。张教授还提出了“网络化的个人中心主义”概念,指出人类对机器的信任若不断增强,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导致社会资本的流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与会同学与张洪忠老师交流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提出了关于AI幻觉、视觉机器学习与传播学的结合等问题。张教授回答认为,对话本身就是平台,任何技术都有局限,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工程来驾驭大模型。他强调,传播学关注的始终是技术和社会的交界面,聚焦大模型在不同社会场景下的深远影响。
学术午餐会现场
“清新书院 · 学术午餐会”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分会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午餐会以新闻传播学为讨论内容,同时鼓励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每次午餐会由一位主讲嘉宾分享相关研究的选题过程、领域概况、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结论等。在汇报分享过程中,主讲嘉宾及同学们可同时免费享用举办方提供的午餐,并展开深度交流。
供稿丨庹舒婷
排版丨庹舒婷
摄影丨王稚涵
审核丨黄一洋 雷凌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