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回顾|喻国明:生成式AI下的传播革命与学科重构

教育   2024-11-05 16:46   肯尼亚  


11月1日,“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活动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举行。本次午餐会邀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为我们作题为《生成式AI下的传播革命与学科重构》的分享。喻国明老师围绕围绕数字文明时代的社会转型,深入探讨了生成式AI对传播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教授出席本次活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蒋俏蕾副教授主持本次午餐会。


喻国明老师作学术分享

蒋俏蕾老师作开场介绍


喻国明教授首先指出,我们正处在由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时代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充斥着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断裂式的发展”和“破坏式的创新”。所谓“颠覆”和“破坏”并不是对传统机制的小修小补,而是从本质上进行的革命式创新。在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下,传播革命正在从三个维度上发生变革:首先,传播的作用边界正在发生巨变,媒介已经从传统的内容生产到成为“连接一切”的全环节、全过程的基础性架构;其次是传播驱动的核心动力正在改变,算力、数据和算法成为“社会的媒介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驱动力;最后,传播领域正在经历“语法革命”,传播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时代的底层逻辑、基本法则和总体结构。

喻国明老师做学术分享


在这样的背景下,喻国明教授借鉴立体空间学的范式分析了人工智能的演进阶段。在AI发展的一维阶段,以Alpha 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以垂直化、专业化的方式实现对人类单一能力的超越。在AI发展的二维阶段,ChatGPT的出现完成了对语义世界的智能化和通用化的整合,使人工智能实现了从专一向通用的巨大突破。如今以文生视频Sora为代表的AI三维时空阶段,Sora以物理世界模拟器的方式完成了对于视觉感知和体验能力的“智能涌现”,在真实场景中加入了时间因素,从而实现了人工智能升维的突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与会同学聆听老师分享


接下来,喻国明教授认为大模型的出现是人类知识向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分水岭。他指出生成式AI本质上是对于智力劳动的划类和分工,并区分了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机器智能以理性逻辑为特点,擅长于精确、可描述、可计算、可被数据描述的部分。而人类智能兼具理性和非理性,更擅长表达“天马行空”和具身、直觉的事务。在此基础上,生成式AI所造成的“人类增强”形成了“逆巴别塔效应”。他强调,生成式AI对于人类社会的最大颠覆在于增强人类在专业能力上的平等性,它打破了精英和大众的壁垒,未来将进入社会治理的泛众化参与的时代。

会同学与喻国明老师交流


最后,喻国明教授探讨了生成式AI下传播领域的新生态和新变局。其一,生成式AI背景下社会的微粒化促成分布式社会的崛起,非理性非逻辑要素成为社会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其二,随着XR技术的普及与3D全息场景的普遍化引发传播逻辑中“第一人称”认知范式的转换,带来了传播场景的转换。其三,生成式AI使得构造传播和社会运作的核心逻辑进一步“算法化”,传统对于专业经验的倚重让位于更加实时、精准的智能算法。其四,Sora为我们所提供的丰富场景,促进了“用户管理”的新模式,从“界面”治理到“过程”治理到转型将极大的提升我们传播的影响力。其五,AI提供了比讲故事更有沉浸感的场景共享,实现从“话语认同”向“场景认同”的转型。最后,在未来游戏将是承担未来传播的“升维媒介”,也是未来社会实践的主平台。 

学术午餐会现场


讲座结束后,史安斌老师作总结发言。他强调,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必须与业界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在提问环节,参会同学围绕学术研究的趋势判断、传播学研究中学界与业界的结合等话题与喻国明老师展开讨论。喻国明教授强调,当下传播学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出现脱节,他指出,这种脱节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深度,也制约了理论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他呼吁学界应更加关注与业界的互动,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史安斌老师做总结发言





“清新书院 · 学术午餐会”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分会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午餐会以新闻传播学为讨论内容,同时鼓励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每次午餐会由一位主讲嘉宾分享相关研究的选题过程、领域概况、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结论等。在汇报分享过程中,主讲嘉宾及同学们可同时免费享用举办方提供的午餐,并展开深度交流。




供稿丨张馨月

排版丨张馨月

摄影丨王嘉欣

审核丨黄一洋  雷凌雯

清华传媒评论
清华传媒评论(Tsinghua Communication Review),关注业界动态,观察学界前沿,从新闻传播读懂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