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友奖|刘晓鹏:相信我们这个职业的价值与未来

教育   2024-11-03 16:12   法国  

11月2日上午,第十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刘晓鹏作第十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友奖获奖感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衷心感谢评审委员会,感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友奖,对我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教育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我深感做得还很不够,好在获奖本身是一个起点,也是一种鞭策,未来我会更加努力。

从27年前进入大学开始,我始终在新闻传播这个行业中学习、实践,从未离开这个行业。

一路走来,我始终认为,当年19岁的我,对这份专业与职业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我先后经历了新闻传播学的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学习。从事过9年的传统报纸采编工作,报纸采编各类岗位,我几乎都干过。最近10年,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我一直从事新媒体采编工作。经历了新闻业的巨大变革,躬身其中,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也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这个职业给了我丰富自己人生的舞台,给了我回应时代变革的勇气,也给了我认识脚下这片土地,感知整个世界的视野。未来的职业生涯,可能仍将坚守在这里,因为这份热爱一直未曾改变。

我始终认为,我们这个职业和专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移动互联网尚在延续,人工智能纷至沓来,工作的环境和形态持续变动,但新闻业的基本逻辑并未改变,新闻工作的价值也在愈加彰显。在海量信息的生成和传播中,对关键事实的甄别与解析,价值不是变低了,而是变高了。

在众声喧哗中,满足于蹭热点“围观”“吃瓜”没有前途,“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意义。多元中立主导,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专业的新闻工作,通过鲜明有力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灵活高效的表达和言说,让主流价值建立起舆论中的坐标,形成是非善恶判断的共识。

共同的情感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消极的情绪又可能成为撕裂社会的“催化剂”,新闻工作应当努力达成共情共鸣,疏解化解情绪张力

我始终认为,主流媒体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新闻学子,需要回应时代声音的新闻教育。

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扎实根本。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人才是核心资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根本。在媒体形态和舆论生态快速演进中,坚守并持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回应时代声音,担当媒体责任,具有长远而深邃的价值。这些价值,可以穿透文字、影像、数据、模态、模型、算法,在载体、渠道与平台迭代中,愈加彰显其可贵。

我们需要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已经超越媒体载体本身,进入围绕传播来选择和构建场景的阶段,用人、信息、时间、空间的组合关系,可以创造新的传播。我们的目标,应当是重塑主流媒体与广大网民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内容提供者与内容接受者,而应借助互联网,同公众达成信息、价值、情感的共同体。

我们需要对技术逻辑的理解应用。人工智能无疑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技术。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应当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结合,做到三点:一是可控,确保各方面安全稳妥;二是可知,虽然人工智能高深莫测,但在内容应用中,对技术路径、算法逻辑、数据来源等应当是清晰明确的,不可“摸黑前行”;三是可行,不搞“虚无缥缈之技”,确保带来实实在在的落地效果,创造新场景、新体验、新服务。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所在的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走过70多年的光辉历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要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我们正在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真诚期待能跟新闻教育界携手合作,为新闻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同时,也期待更多优秀学子加入我们的行列,和我们一起并肩前行,不负热爱。



清华传媒评论
清华传媒评论(Tsinghua Communication Review),关注业界动态,观察学界前沿,从新闻传播读懂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