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科研·公开组会」回顾|第9期:媒介心理与行为

教育   2024-11-16 15:29   肯尼亚  


11月14日下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9期“清新科研·公开组会” 在新闻学院203会议室举行。本次公开组会由清华大学陈爽助理教授课题组发起,主题聚焦“媒介心理与行为”,吸引了多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参加。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品牌学术活动,“清新科研·公开组会”旨在为师生搭建一个开放、平等、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组会分为博士生研究汇报和硕士生小组讨论两部分展开,课题组成员纷纷展开了相关研究汇报与交流。


组会伊始,陈爽老师介绍了课题组的基本情况和每位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兴趣,并分享了媒介心理研究的概念和关注领域。学术界对媒介效果的研究可以分为微观个体层面、中观群体层面和宏观社会层面,“爽门”目前主要关注微观个体层面,从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视角切入,使用心理学研究思路,展开媒体对人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人际关系、幸福感等影响的相关研究。陈爽老师进而用“Who, When,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Why”将媒介心理研究的主要思路概括为个体、边界条件、效果、影响机制等角度。老师表示,本次组会希望以媒介心理相关议题为切口,聚焦有价值的学术问题,为大家搭建展示学术成果与交流研究经验的平台;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硕士同学们关于自己研究设计的分享,共同探讨硕士毕业论文全流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及解决方案。


陈爽老师主持开场


在博士生研究汇报环节中,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彬以《数字文创的文化感召旅程:心理机制与效果》为题,展开了文创领域前沿技术对人们心理影响的研究分享。增强现实(AR)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在文创产品消费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能够加深公众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还能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更广泛的情感共鸣和幸福感,推动文化的创新传播与传承。然而,关于 AR 是否、如何以及何时对公众对文创产品的心理反应产生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该研究提出了一个感召-反应模型,通过三阶段混合方法设计,探索公众对 AR 融入文创产品的感召背后的因果机制。首先,实验结果表明,AR(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激发更多文创产品的感召。其次,通过深入访谈细化 AR 可供性的维度。最后,进行了两波纵向调查,结果表明 AR 可供性增强了感召,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扎根感和主观幸福感。本研究不仅填补了 AR 与文创产品结合的研究空白,还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揭示了 AR 在文创传播中的潜在机制,并为文创产业提供了应用指导,有助于增加公众的幸福感。


李彬同学进行汇报


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邹禧乾以《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类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纵向研究》为题展开分享。该研究通过对343名青少年进行一项为期5个月的两波纵向调查,这项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考察了自我决定理论三种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和线下社会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关系性需求满足在主动私人社交媒体使用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社交媒体使用的“穷者变富”和“富者变富”效应得到支持:对于线下社会关系质量较低的青少年而言,主动公共社交媒体使用可以促进能力和自主性需求的满足,从而降低抑郁和提升生活满意度;对于线下社会关系质量较高的青少年而言,主动私人社交媒体使用能够通过促进关系性需求满足,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邹禧乾同学进行汇报


陈爽老师对两位博士同学的汇报做以点评,从方法角度指出关于实验操纵问题、纵向研究中关于间隔时间的选取的问题等。老师表示,对于经典的问题要发掘新视角、采用新方法切入,去修正或深化前人研究结论。

硕士生小组讨论环节由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徐艺萌主持与点评,三位硕士对自己硕士毕业论文开题与选题的经验和挑战进行了分享和汇报。


徐艺萌同学主持硕士分享环节


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范方颖以《强势弱关系:搭子的自我披露及社交能量消耗对幸福感的影响》为题展开研究计划的分享。当代青年正在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生活环境转变。“搭子”作为传统人际关系的补充成为了当下社交的新趋势。基于强弱关系等理论,从搭子文化现象入手,探究社交媒体中的搭子关系对于个体幸福感影响的机制与边界条件。最终考察这种特殊的“强势弱关系”是否具备超越弱关系范畴的情绪价值属性,为人们带来幸福度的提升。


范方颖同学进行汇报


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李诗宜以《生物学和社会心理解释如何影响公众对抑郁症的污名:归因视角》为题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分享。该研究以归因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生物学解释和社会心理学解释的不同归因方式如何影响抑郁症患者所面临的公众污名。虽然实验一结果与假设方向相反,但支持了过往文献中的一派观点。为了解释这种不一致的结果,实验二引入了“连续体信念”这一概念,对实验一的假设进行了修正,来检验连续体信念等概念对于抑郁症公众污名的影响。


李诗宜同学进行汇报


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孔倩敏分享了关于“社交媒体中网络攻击行为”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进展。自研究生开始,她便非常关注网络风险行为的研究。近年来,网络攻击事件屡见不鲜,给受害者的身心、生活等带来严重的伤害。即使过往已经有很多关于网络攻击的研究,但是网络环境下人们产生攻击行为的背后机制仍有待梳理探究。本研究基于性选择理论和自我分类理论,尝试解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对他人自我展示信息引发的攻击行为背后的进化心理机制。


孔倩敏和徐艺萌进行讨论交流


陈爽老师对同学们的研究计划分享汇报进行一一点评,肯定了同学们的选题都为“非二元”的话题——搭子研究不是强弱关系的对立、抑郁症公众污名不是生物学和社会心理解释的对立、网络攻击不是人为理性非理性的对立,均关注在有张力的研究话题上。同时也借同学们的经历经验,给出了大家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时的应对答案。

组会最后,陈爽老师对本次组会进行了总结。陈老师鼓励同学们尝试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也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研究的关注点上升到更加中观和宏观的层面,在拓宽研究视野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


组会现场合影





“清新科研·公开组会”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院馆重张起,推出的系列品牌学术活动,旨在加强学术氛围,拓宽师生学术视野,促进院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建设良性学术生态。


活动依托学院教师的常规课题组会,以“每位教师每年承办一次”的规律,邀请老师们“开门办组会”,并自行确定组会的研讨议题、组织形式等,以期实现“有组织、有特色、共成长”。欢迎院内外的学界同行和在读学生关注并报名参与!





清华传媒评论
清华传媒评论(Tsinghua Communication Review),关注业界动态,观察学界前沿,从新闻传播读懂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