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风采展 | 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慧敏老师

教育   2024-11-04 19:51   肯尼亚  

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动教师队伍发展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第十九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

由广大研究生同学

投票选出心目中

“立德为首、学高为师 

  教益为友、育人为本”

的优秀教师代表


预提名评选阶段期间

新闻与传播学院

共有5名教师获得学生提名


经与教师本人确认意向、征集材料

院系党委和研工组审核

确认推选出

新闻与传播学院2位正式提名教师

蒋俏蕾陈慧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良师益友”候选人——陈慧敏





教师简介

陈慧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工组副组长,数字文创传播硕士项目副主任2020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2020年至2022年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与计算传播、社会计算,在多个计算机、传播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曾获CAAI-BDSC社会计算青年学者新星奖,中国计算语言学大会最佳论文奖。多次指导学推计划、SRT项目、挑战杯等,致力于交叉学科教学,开设《媒介编程》、《社会计算》、《新媒体研究》课程,获得学生良好口碑。担任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社会媒体处理专委会委员、人工智能学会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委员会理事、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期刊青年编委,曾任全国社会媒体处理大会本地主席、讲习班主席、计算语言学大会学生研讨会主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深度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慧心育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与科研

从计算机系博士毕业,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跨学科背景成为陈老师身上独特的“标签”,更让她致力于交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一年,陈老师开设了《社会计算》《媒介编程》《新媒体研究》三门课程,门门收获学生“好评”,“吸粉”无数


《社会计算》结课合影


《媒介编程》是一门面向文科生的编程课,如何让零基础的同学轻松掌握编程思维、学会编程知识和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学术研究,是陈老师探索的方向。据助教简晓雯回忆,每一堂课,陈老师都不断优化讲授节奏和知识点层次,课后,她总是认真收集同学们的听课感受和常见问题,并据此调整下堂课的设计,以确保每一位学生“不掉队”。面对不断演进的计算社会学研究方法,陈老师经常给课件“动大手术”——在保留经典方法的基础上,增添新兴技术和前沿案例,力求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发展真正有益。2023-2024年秋季学期,《媒介编程》共有24名同学选修,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文学院、社科学院、日新书院、新雅书院、美术学院、经管学院、未央书院、建筑学院等多个院系,第一年开课即获得教学评估全校前25%。最后一堂课,同学用弹幕互动的形式表达真实的课程感受:“不再畏惧爬虫了”“陈老师特别有耐心特别温柔”“循序渐进,讲解很有层次”,纷纷表示会把这门“好有用的课”推荐给所有朋友。


《媒介编程》课程弹幕评价


《媒介编程》结课合影


而在春季开设的另一门课《新媒体研究》上,助教徐碧莹回忆道,第一节课陈老师便询问了每一位同学对新媒体的理解以及在这门课上期待学到的知识。根据同学们的反馈,她用心调整教学计划,确保讲授内容既贴近学生兴趣,又满足学生需求。当课程遇上“早八”,她常常在课间与同学们一起点咖啡提神,希望大家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学期末,课程再次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评价,评教结果同样位居全校前25%。


《新媒体研究》结课合影


在科研领域,陈老师的严谨治学与循循善诱,同样使每一位她所指导的学生受益匪浅。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最精通计算与智能技术的老师之一,陈老师将计算传播领域交叉融合的研究思路与跨学科的沟通合作能力带到了课题组。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当时的团队成员,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朱泽宇,使用前沿的计算与人工智能方法,分析国际舆论场中的国家形象,研一就在SCI Q1区发表文章。朱泽宇回忆道:“陈老师带领我们打开了交叉学科的视野,我们当时几乎每天都在讨论,而且这种讨论常常很激烈!”现如今,朱泽宇已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继续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另一位团队成员朱姿伊曾与陈老师共同撰写有关智能技术对知识生产影响的论文,回忆起和陈老师字斟句酌的讨论过程,已进入博士阶段的朱姿伊感叹道,“陈老师总能敏锐捕捉到我们在概念理解或理论掌握上的薄弱环节,对此耐心引导,鼓励我们继续深入探索,直到能够在下一次讨论中侃侃而谈,逻辑缜密、对答如流”。在课题组中,陈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探索交叉学科的研究路径,体会技术与传播的共融,发现智能时代传播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方法。


几年来,博士生邓依林跟随陈老师参与了大大小小的科研项目,陈老师对待科研的沉稳与负责,令她记忆尤深。“陈老师坚持每周召开项目推进会,在会上帮助我们解决现阶段的问题,选择更清晰的研究路径。也正是因为她超强的‘时间管理’,项目才能在有序的节奏中稳步推进,组里的工作效率和研究质量也大大提升。”在成果产出阶段,陈老师经常逐字逐句地对论文的每一稿进行审阅和修改,经陈老师指导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够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越来越好。这些论文如今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稳步地投稿与发表中。


陈老师主持公开组会




敏行致远:与学生并肩跑好人生“马拉松”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陈老师,在生活中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她常年坚持跑步,参加过不少半马、全马比赛,经常是师门里锻炼的发起者。闲暇时,她会和学生一起做当下最火的MBTI性格测试,就I人或E人的属性展开热烈讨论,一秒切换活泼开朗的“知心大姐姐”——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敏姐”


陈老师和她的部分硕士生


硕士生兰岚说,“一开始和敏姐接触时是有些紧张的,似乎‘理性’与‘严谨’是外界贴上的、也是敏姐一直在践行的‘标签’。但时间久了会发现,生活中的敏姐温温和和,十分亲切”。“智慧门” 是同学们自发给师门取的微信群名,不仅与师门研究方向智能与计算传播相通,亦与同学们少时的共同回忆“智慧树”联结,异常亲切。这棵“智慧树”下除了论文分享、学术交流,时不时还会有院猫“麻团”的身影——“今天它又来我办公室沙发上睡觉啦”“这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日常而有爱的聊天,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让大家更敢于交流,敞开心扉去倾诉真实的问题


陈老师和“麻团”在办公室


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工作学习“双肩挑”时常让兰岚倍感压力。第一学年结束时,她非常沮丧地和陈老师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只完成了平常的课程和组会,没有找到明确的研究方向,也没有发表任何学术成果。没想到陈老师说:“可是你有好好上课,认真完成了一年的学习呀。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这就是你研一的成果。后面还有两年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研究,精进学术水平,一步步来就好了。”老师的话给了兰岚莫大的鼓励与宽慰,让她开始认可自己的付出,适当放下焦虑,更加坚定地往前走。


陈老师曾经对学生说,她刚结束学生时代不久,所以更加能够理解一些“学生心理”。每每遇上一些困难或关键性的时间节点,譬如保研时的焦虑,选择读博还是工作的踌躇不定,大家都会主动约陈老师聊天交流。令硕士生陈祉伊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约饭出来,散步回学校的路上,师生俩听到身边一个男生大声地和朋友讨论自己最近的学术成果:“我现在还在写一篇新的,上次投的那篇还一直没信呢!”“敏姐听到这话猛然回头,远远地看了对方一眼,然后和我说,如果将来你想读博,这就是最佳状态呀,一篇在审一篇在写一篇在构思。”作为数据传播双学位硕士项目的学生,在陈祉伊即将启程赴美国学习前,陈老师给她的临别寄语是:“首先要照顾好自己,吃好睡好,此外也希望能有些improvement,回来的时候能improve a lot,给大家惊喜。”出国在外,即使有昼夜倒的时差,陈老师也经常来关注陈祉伊的生活和科研近况。“记得有两三周我因为准备期中考试和一个工程项目焦头烂额,没有联系敏姐,有天醒来突然收到消息:“最近都没有听到你的近况了,最近怎么样~”,在异国他乡,那一刻心里满满的感动”。


陈老师和同学们聚餐


对于学生的未来道路与人生规划,陈老师也十分关心。对于大家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即使她没有太多过往了解,也会竭尽所能给予帮助。硕士生吴宜檬回忆道,“一次和敏姐聊天,她主动问到我喜欢的游戏方向,虽然这并非她所熟悉的领域,但她还是很详尽地向我介绍了国内传播学领域下做游戏研究的老师和机构,以及她了解的一些国外的机会”。一次次推心置腹、促膝长谈间,大家感受到了陈老师对个人追求真诚的尊重。“敏姐给人感觉一点也没有距离感,总是从十分平等的视角来为我们提供帮助。”


陈老师和学生们的教师节合影


无论是科学严谨的学术指导,还是细致入微的陪伴与鼓励,陈老师用行动诠释了“良师益友”的真正含意——在这棵“智慧树”上,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情怀的交流、梦想的共建。她与学生们一同奔跑在学术与生活的“马拉松”路上,激励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心怀朗日,不惧风雨,师生相长,砥砺同行。而在不久的将来,这棵“智慧树”上也将硕果累累!




投票方式


清华大学第十九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复评投票阶段为11月4日至11月17日,每一位在学研究生(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可对校内任何一位正式提名教师进行投票,每一位在学研究生仅可以投出一票。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问卷进行投票。若多次填写问卷则以最新一次为准。

投票二维码


清华传媒评论
清华传媒评论(Tsinghua Communication Review),关注业界动态,观察学界前沿,从新闻传播读懂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