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是北洋海军
在甲午战争最后的战场
威海湾内沉没了
定远舰、靖远舰、来远舰等沉舰
2017年至2023年
水下考古队
在威海湾海域开展调查工作
发现了这三艘沉舰
探明了沉舰的保存情况
提取了3000余件珍贵文物
发现定远舰铁甲、靖远舰主炮炮弹
来远舰水手身份木牌等重要文物
三艘沉舰的水下考古调查项目
分别荣获2020年、2022年、2023年
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1895年威海保卫战,“定远”舰于2月5日凌晨遭日军鱼雷艇偷袭,船体受到重创而搁浅,在战场上只能充当固定炮台使用。后因该舰受损严重而无法修复,为避免落入敌手,北洋海军用水雷自行炸毁沉没。
2017年至2020年,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队多次开展威海湾沉舰水下考古调查,在威海刘公岛东南海域调查发现了曾经的“亚洲第一巨舰”——北洋海军“定远”舰沉船遗址。遗址现处于4~6米深的水底,被埋于泥下3米左右,保存状况较差,无完整的舰体,只见散落的钢板、船材及大量凝结物。
图丨“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现场
“定远”舰沉船遗址主要提取出水文物总计1700余件,材质有铜、铁、木、橡胶、瓷等,用途涉及舰体构件、武器弹药、生活器具、个人物品等。弹药包括1254枚毛瑟步枪、转轮手枪子弹,以及多种口型火炮的引信,适用于305毫米主炮、150毫米副炮、57毫米哈乞开司的炮弹使用。
在1700余件文物中,最“重量级”的当属这块“定远”舰铁甲了。2020年水下考古人员提取了位于主炮台附近的防护铁甲,重18.7吨,对于确认定远铁甲舰的身份以及研究一级铁甲舰的防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存放于刘公岛文物保护脱盐池中。
图丨2020年9月17日下午,起吊重达18.7吨的“定远”舰铁甲
“靖远”舰是清政府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的穹甲快船(防护巡洋舰),曾先后参加了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在受重创后为免落入敌手,于1895年2月9日由“广丙”号将其炸沉。
2022年,在威海刘公岛铁码头以南海域发现北洋海军“靖远”舰沉船遗址。遗址现处于4~6米深的水底,呈东南至西北走向,长约135米,最宽处约14米,面积约1890平方米,整体保存极差,零星有钢板、木板及大量凝结物分布,已没有完整船体。
图丨水下发现的木板
水下考古队员在调查中清理了3个探沟,出水600余件文物。其中以铜制品数量最多,铁质品和木质品以船构件为主,皮革制品有鞋垫、胶垫。出水文物中的加特林机枪子弹、手枪弹、37毫米炮弹、欧式瓷质洗涮盆、锅炉耐火砖、舷窗框等,与其姊妹舰“致远”舰遗址出水文物一致,结合历史资料可基本确认其为北洋海军的“靖远”舰。
图丨水下发现的“靖远”舰37毫米哈乞开斯炮弹箱
图丨“靖远”舰主炮炮弹
“来远”舰的发现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因为这艘沉舰的位置距离现刘公岛旅游码头不到500米,战时翻扣在海面上,所以调查之初考古人员并不认为能够找到太多遗物。
经过2个月的水下调查,考古队员最终在4-6米深的水底发现“来远”舰遗址,已经没有完整的船体,散落了大量被拆卸后的遗物。2023年7月9日,考古队在“来远”舰重点部位进行抽沙揭露,实地潜水观测沉舰,提取代表性遗物,并找到了标有“来远”文字的出水文物,如来远舰三等水手于盛元身份木牌、刻有“来远”字样的镀银铜勺等,表明了沉舰身份。
图丨“来远”舰镀银铜勺 “铭记甲午——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展出
图丨来远三等水手于盛元身份木牌 “铭记甲午——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展出
图丨来远一等水手张长发身份木牌
海水盈盈
硝烟已逝
百年弹指一挥间
威海湾内沉没的甲午沉舰
均已掩埋于泥沙之中
流水的时光
并不会抚平民族的伤痕
而作为后来人
我们更应深深铭记
展览信息
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
开展时间:2024年8月4日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一楼4号展厅
学术顾问:孙艳丽、贾依雪
编辑:陈娟
摄影:阮浩
审校:张琳
审发:李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