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两次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彻底打碎了
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幻想
以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张之洞为首的
一批有识之士
逐渐意识到了
建设近代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着手筹建
北洋、南洋、福建、广东
四支新式海军
其中北洋海军
是精炼的重点
是三者中实力最强
规模最大的一支
机器的完美运转,离不开每一个零件的支持。同样,要想建立一支近代化海军,清政府也不能没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军舰。
1866年,洋务派左宗棠为了“防海之害而收其利”,奏请朝廷批准创办福州船政局,自主制造船舶及枪炮、飞机、鱼雷等作战武器,并举荐沈葆桢为“项目总经理”负责具体事务。1866年10月31日,清廷下谕旨,授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
图丨沈葆桢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福州船政局建设初期,一没技术,二没人才,这军舰该怎么搞呢?
清政府表示:这都是小问题,看我发动“钞能力”。没技术?买买买,采购西洋设备。没有人?没关系,聘请懂行的洋匠、洋师。还有工厂、船坞、学堂、宿舍,通通配齐!
福州船政局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了我国近代轮船制造的起点。1869年,福州船政局建成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万年青号”。
图丨“万年青号”建造现场
可惜的是,造舰所需的主要原料、设备、炮械等建材严重依赖国外进口,造舰成本高出预算,且生产出来的军舰在性能上远远落后于西洋军舰,“自主建造军舰”这个方案整体看来非常不划算。
因此,清政府决定启用“planB”:直接完整购买国外军舰。
1874年—1888年间,清政府斥巨资从英德等海军强国采购重型军舰与鱼雷艇,其中包括英国造2300吨巡洋舰“致远”“靖远”、德国造两艘7300吨级大型铁甲舰“定远”“镇远”、2900吨巡洋舰“经远”“来远”等等。至1888年正式成军时,北洋海军拥有大大小小的新型军舰二十余艘、官兵四千余人。
北洋海军船只采购情况表格
有了军舰,自然也就需要停靠和维修军舰的港口。
1881年,北洋大臣李鸿章经过一番研究后,敲定了旅顺和威海卫两处地方,作为北洋舰队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并邀请“专业人士”——德国要塞工程师汉纳根参与基地的设计监造。
两处基地分工明确。旅顺基地为北洋舰队提供维修服务保障,内含船坞、医院、小型机械厂、仓库在内的各类基础设施,致力于达到一“舰”恢复“出厂设置”的高水准层次。另外,为了预防敌人的袭击,基地还筑有9座海岸炮台和6座陆路炮台,协同构成一个布置缜密、火力强大的基地防御屏障。
图丨旅顺港
威海卫在山东半岛北端,与旅顺隔海相望,互为犄角。威海卫基地以军港为中心,为军舰停泊之地,并且也拥有完整的基地炮台防务体系。在一次北洋水师军演时,李鸿章感慨其“均得形势,做法坚固,足与大连湾各台相埒……锁钥极为谨严”,乃是名副其实的“东海屏藩”。
图丨威海卫海岸炮台布防图
图丨位于威海卫刘公岛的北洋海军铁码头(英租时期拍摄)
再先进的军舰、武器与技术,也仍需要人来操作。
北洋海军的人才,一是由清政府自己出资建设学堂培养。例如于1867年建立的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就曾为北洋海军培养了大批骨干和中坚力量。
二是留洋的“海归”们。清政府会挑选部分优秀的船政毕业生与艺徒远赴英法等国,进一步深造学习造船技术与航海知识,这些优秀的学子回国后大都进入了北洋海军任职。
毕业即就业,北洋海军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职业蓝海”。
图丨船政后学堂1871年第一届毕业师生合影
图丨第一批赴英国留学的12名驾驶学生
按照大清律制规定,没有被朝廷批准营制、饷制和官制的军队,不属于正规军队。为使海军军队长期存在,必须以规章条令形式使其正规化。1888年10月3日,清廷批准颁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北洋海军章程》是一部内容丰富且详尽的法典,涵盖船制、官制、军规等14个条款,包括船舶管理、官员体制、晋升制度、考核制度、薪酬福利、军纪要求、武器装备和水师后勤等诸多方面,它是中国第一部海军建设的正式法规法典,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也为军队内部的有序运转保驾护航。
图丨《北洋海军章程》
1888年
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大大小小的各种新型军舰
威海卫和旅顺
两大基地守卫京津门户
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管理编制、军事训练、教育培训
及后勤保障等体系
让北洋海军的
综合实力和近代化程度
位列亚洲之首、世界一流
所以晚清海军哪家强?
找北洋海军就对了!
展览信息
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
开展时间:2024年8月4日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一楼4号展厅
编辑:陈娟
审校:张琳
终审:李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