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公司要对香港保持信心” | 遇见梁传昕

学术   2024-12-16 05:00   广东  

  //  

前言

我在BIOHK会议上遇见35岁的梁传昕。在一群为香港生物科技事业奔忙的前辈里,梁传昕年轻活跃,且非常专注,他将新一代香港生物科技推动者和连接者的活力、创新精神、对生物科技的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梁传昕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干细胞与胚胎学博士,按照传统的职业规划,或许会终身锁定科研。然而,他却转身投资界,参与创立了香港规模最大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惠理集团,管理高达54亿美元的资产。他还关注医疗私募股权领域,创立了银镖资本。


梁传昕博士在BIOHK


除了投资领域之外,梁传昕还担任香港生物科技协会副主席、上海浦东新区政协委员和上海浦东香港联会副会长,以多重身份在内地与香港之间架起生物科技合作的桥梁。


每次访问长三角地区,梁传昕都感慨这里强大的交通枢纽和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浦东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它的繁荣让梁传昕看到了香港与上海合作的巨大潜力。他认为,上海在产业下游拥有完整的生态链,而香港在上游则有丰富的高校专家和教授资源,两地可以形成天然的互补。


梁传昕在上海参会期间与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于常海教授合影(左)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在生物科技层面推动出的“港版FDA”(即药品医疗器械规管机构,CMPR)、创立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兴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等重大举措,梁传昕是其中的亲历者,不仅参与了议题的讨论与实施,更在多个国际舞台上代表香港向世界发出携手推动香港生物科技发展的邀请。


“香港是我的家。在众多前辈的悉心指导与扶持下,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要为香港的生物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告诉我。


“尽管有人预测当前的行业困境会像2007、2008年的经济危机那样迅速消退,但实际情况表明,这次面临的挑战可能比那几次经济危机更为错综复杂且持久。” 梁传昕在投资界积累了多年经验,在他看来,这场资本“寒冬”的复杂程度和影响在过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都是罕见的。


做好准备应对长期“寒冬”


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高风险属性,决定了其在这场“寒冬”里不可避免地遭遇打击。

首先,中国经济已步入成熟阶段,GDP年增长率从过去的超10%回落至当前4%~5%,这一变化深刻影响了各行业投融资。这一趋势不仅影响中国内地,也对香港经济造成波动。而生物医药领域的资金多源自传统行业。梁传昕认为,如果房地产、消费市场萎缩,传统投资机构资金配置将受到影响,对高风险行业的投资自然会减少。在二级市场中,部分投资者可能转向股票市场的定期利息产品,从而减少风险资本投资。

其次,近年来美国政府的加息速度与幅度堪称四十年来之最。这一转变直接导致资本对高风险行业的投资吸引力逐渐减弱。尽管近期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然而未来是否还会加息未尝可知。

第三大因素则涉及地缘政治。特别是中美脱钩趋势以及美国推动《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法案)出台,是生物医药投资领域的又一大风险点。

“中国需要为应对长期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梁传昕分析认为,未来5~10年内,资本市场重现2017年前后盛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将面临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对于那些跨越一、二级市场的投资基金而言,一个观点显而易见:既然二级市场股票价格更低,风险较小,为何还要冒险投资一级市场?梁传昕解释,当涉及个人投钱时,人们往往变得极为理性,大多不愿涉足高风险的一级市场。此外,过去生物技术公司估值过高,部分表现不佳的企业滥用了投资者资金,却未能产出相应的价值和临床数据,这导致投资者普遍感到失望,因此变得更加审慎。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市场的筛选,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公司开始浮出水面。因此,尽管二级市场看似更具吸引力且风险较低,但出于长远战略考虑,投资基金仍会选择在一级市场进行布局。


回应对香港股票市场的质疑


资本市场的不乐观预期也挫伤了生物技术公司追求IPO的积极性。麦肯锡最新数据显示,自2021年达到峰值后,中国企业在香港和内地的IPO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见下图)。


尽管充满挑战,梁传昕仍建议生物技术公司坚持向IPO目标出发,这是他们成长的关键路径。

“内地公司要对香港保持信心。香港的股票流通率达88%,虽略低于纳斯达克的101%,但与上交所的90%相近,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超越了深交所。而且目前港交所的交易量正持续攀升,已超越2017~2018年的水平。”针对外界关于香港股票市场流通量较低的质疑,他分享了一些交易数据。

“不应单纯归咎于交易量问题。”他说。

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市场,既是中国的一部分,又拥有国际化的交易所特色,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理想的海外上市平台。香港资本市场的高度市场化意味着,企业上市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股民对公司价值的认可,而非政治导向,这凸显了内地与香港在投资理念和估值上的差异。

“这种理性、公正的市场环境,遵循着国际资本市场的通用准则,构成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优势。对于有意拓展香港市场的内地企业而言,融入这种以实力与效率为导向的国际化商业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长期成功的关键所在。”梁传昕说。

此外,香港以国际投资者为主,他们更关注企业的地缘政治影响、中国市场潜力及全球竞争力。针对部分内地企业选择从香港退市并回归内地上市,梁传昕说:“香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市场适应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更高要求。内地企业在筹备香港上市时,必须深入理解这些差异并做好充分准备。”


投资风险适中、回报稳健项目


作为投资人,梁传昕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各细分领域中发掘那些“隐形冠军”。这些公司实力雄厚却低调行事,未被市场过度关注或炒作,其估值更为真实,泡沫较少。“能够作为早期投资人入股,意味着能够获取更大的股权份额,进而享受更高的投资回报。”

为了发掘这些“隐形冠军”,梁传昕每天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浏览海量信息,参加各类行业会议,并与多家公司深度交流。在关注特定领域的同时,还要追溯其上游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调研。

“比如,如果发现一家有潜力的mRNA公司,不仅要了解其核心技术,还应探究其原材料供应商,挖掘mRNA原材料领域的代表企业。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访谈,我们能够发掘出更多潜在的投资机会。”他说。

梁传昕说,在行业的寒冬期,投资人的角色远不止于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是为被投方带来丰富的资源和助力。例如,当被投企业寻求拓展市场客户群时,他会积极协助寻找合作伙伴。同时,利用他香港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副会长的身份,他还能为这些企业引入专家资源。

谈及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稳健运营策略,梁传昕说,首先要有敏锐的政治经济洞察力,认清整个行业正处于下行周期,昔日2018、2019年的高估值盛景已不复存在。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开支,避免资金过早耗尽。他主张投资于风险适中、回报稳健的项目,尤其是那些已完成概念验证(POC),并处于2期、3期临床试验阶段,接近退出期的公司。

梁传昕创立的银镖资本,投资策略即规避高风险健康领域资产,偏好投资于医药、医疗器械及CXO服务公司,也关注已有销售收入的诊断公司、实验室培养基等生命健康领域的工具类产品、医疗服务提供商。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梁传昕观察到,那些看似热门、前沿的技术或领域往往可能如梦幻泡影,难以持久;相反,一些看似平凡、不起眼的项目却可能带来稳定的回报。因此,企业在配置资产和研发管线时,要构建包含不同风险等级的研发项目组合。同样,投资人也应平衡高风险与高潜力项目的投资,以实现稳健的回报。

对于当前的融资环境,他给出了建议:企业应尽可能迅速地筹集所能融到的全部资金,不必过分担忧股份稀释的问题。要避免未来因资金筹措不足而留下遗憾,同时,也要熟悉并掌握其他风险管理措施。

展望未来,梁传昕表达了他的愿景:在香港创立一支具有独立性的风险投资基金。这是因为,香港本地缺乏足够数量的生物医药专业基金,现有基金多为家族式或传统的创投基金,缺乏独立性、市场化和专业性。


从科研人到投资人


梁传昕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青少年时代有一段难忘的生物科学启蒙经历。在初中时代,他偶然间在学校图书馆翻阅到了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名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书中阐述的每个生命体携带的独特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如何以“自私”的方式推动生命演化,展现了生命多样性的奥秘,启发了他对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

做科研时的梁传昕


随后,梁传昕远赴英国求学,本科阶段考入伦敦帝国理工大学,专攻生物化学,并对细胞治疗与基因编辑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5~2010年间,全球干细胞研究热潮迭起,特别是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的研究更是获得了诺贝尔奖的青睐。这引发了梁传昕的思考:人体细胞虽共享同一基因组,却能分化为形态功能各异的细胞类型,这种从基因组中“解码”信息并“决定”细胞分化的机制令他着迷。于是,他决定前往剑桥大学,继续开启干细胞研究的博士生涯。

2011年梁传昕与“DNA之父”华生(James Watson)教授在剑桥合影

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梁传昕的宿舍楼上住着一位杰出的邻居——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约翰·格登(John B. Gurdon)教授。格登教授与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因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的突破而共同获奖。他回想起当格登教授获奖的消息传来,整个宿舍楼的同学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梁传昕与室友们一同欢庆。那一刻,他暗下决心,要以杰出人物为榜样,自己也要成就一番事业。

2012年,格登(John B Gurdon)教授将刚获得的诺贝尔奖牌带到实验室,以此激励并鼓舞学生们


命运的转折点悄然而至。Moderna的联合创始人、哈佛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系副教授罗西(Derrick Rossi)因向往瑞士的学术自由环境,决定前往苏黎世创业。梁传昕是罗西的得意门生,因此,他被导师带到了瑞士,共同参与创建了干细胞初创公司Procella Therapeutics,并担任首席科学家。

在Procella Therapeutics的日子里,梁传昕不仅专注于干细胞疗法的研发,还学习了Biotech公司的运营与管理,包括企业管理、融资策略、业务发展等。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便投身于实验室,致力于细胞产品的研发与转化,并申请专利。2018年,阿斯利康对细胞治疗领域展现出浓厚兴趣,并与Procella Therapeutics达成了重要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针对心力衰竭的干细胞疗法。

在Biotech公司工作的四年里,梁传昕体会到从实验室发现到临床应用的漫长与艰辛。随着对公司运营和投资领域的了解,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兴趣不仅限于单一产品的管理或基础研究。他渴望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观察生物医药行业。因此,他做出了重要的职业转型,决定成为投资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梁传昕结识了全球知名的私募投资机构EQT,后筹建银镖资本,从此以资本的力量推动行业前行。

回想当初这个决定,梁传昕认为,专注于研发意味着在某一技术领域深耕细作,追求学术的纯粹。然而,他也意识到局限于教授角色会错过对市场和行业的全面了解。于是,他选择了投资这条道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搜寻有价值的项目。

成为一名投资人以后,梁传昕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他不再仅仅关注技术的创新性,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他需要穿梭于亚太各地,与各类创业者、企业家交流合作,设计交易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他同样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与智慧。

尽管身份转变,梁传昕对科学的热爱从未减退。他相信自己的学术背景能为投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也深知科学底蕴是投资决策的重要支撑。于是,他更注重终身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说到自己当年从学术界迈入投资界的转变,他认为这既需要机缘巧合,也离不开个人不懈的努力。起初,他不总是一帆风顺,如曾在某些场合言辞显得不够成熟,观点稚嫩,也难免犯错。然而,他相信通过不断地自我锻炼、改变、成长与进步,最终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年轻人在步入社会时,往往会感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巨大压力。” 梁传昕说,“有一种普遍观念认为,若不能在博士后阶段成为杰出的教授,人生仿佛未能达到所谓的成功标准。这些都是外界强加的观点,每个人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全力以赴追寻梦想,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梁传昕说。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279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研发客
由行业资深中英文独立编辑创办,致力于成为医药行业发展路上的指明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