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口为珍 拒绝“鄙视链”

文化   2024-11-17 23:04   云南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过“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我们作为每一个个体,向不同的方向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有相应的动机的,而这些各不相同的动机,又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这些需求有先后,有高低,但并不代表处于高层级需求的人就是“高人一等”,每个人之所以身处不同的需求层级,只因为其人生所处阶段、价值追求有所不同。



将这一理论延伸到喝茶,或是评判某款茶是不是一杯好茶,其实也有相通之处。每个人对于喝茶一事所要满足的需求不同,也直接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对于一杯好茶的评判标准。我们不能“一刀切”,更不提倡喝茶的“鄙视链”:认为名贵的茶才叫好,大众的普通茶就与“好”沾不上边;或是认为喝茶要讲究,用盖碗、紫砂精细冲泡原叶,而看不起小青年们马克杯中挂着尾标的袋泡茶和加了水果、糖奶的调味茶。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有多个层次,其实对于人们喝茶的需求,我们也可以尝试划分出几个层级。


最基础的,是满足一种日常饮料的功能,大家更多地将茶视为一种“有味道的水”,是补充身体水分的一种选择。针对这样的需求,什么样的茶才是一杯好茶呢?除了我们一直强调的安全卫生以外,首先,这杯茶一定是方便的。或像袋泡茶一样拆开包装注入热水即可,饮完之后随手一扔,清洗杯子都是那么的简单。又或像方便的“手撕茶饼”“巧克力茶砖”“龙珠”等方便形态的茶品,品饮工具简单。



省事快捷。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口味,这类人群喜欢的好茶,一定是符合某些“人类审美共性”的。比如“喜甜、喜香、喜青涩的自然风味等”是人类对口味喜好的共性,在滋味平衡的基础上偏甜、偏香,这样的茶一定不会被拒绝。


在基础需求之上,有人喝茶可能追寻的是茶之健康功效,希望喝茶能够调节自身机体,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生活的健康。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就要尽可能地去了解不同茶类的属性,并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选择不同的茶。对于一个睡眠不好的人,或是有“三高”问题的人来说,温和的发酵茶如普洱熟茶就大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茶在中国社会,同样承载着一种社交功能。除了自己喝的茶,很多人将茶视为一种社交媒介,这也能算作一种需求层级。这时,人们往往更为看重某款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或是它在社会中被赋予的“标签”,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小罐茶”即是。


在社交功能之上,喝茶,或是对某种茶品的认同和拥有,也能成为一种身份的标识,并形成一种圈层。他们以茶作为某种“准入标准”,大家都喜欢一类茶、喜欢一种风味特征,能够在相同的语境下讨论茶,或是有能力消费某一价格层级的茶品,那么你就能够成为其中一员,而符合他们价值标准的茶,自然也是“圈子里的好茶”。



当需求提升到下一个层次,那么我们迎来的就是一批“茶玩家”“收藏家”或是专业茶人,他们对茶已十分熟悉与了解,甚至可谓专业,他们也已形成了自己对茶的一套价值评判框架。对于他们来说,一杯好茶,也许是对单一产区、某个山头风味的极致追求,也许是对制茶工艺的极致考究,又或是对古董茶、中老茶的极度痴迷,这就不是普通的茶品能够完全满足的进阶需求了。


当然,喝一杯茶,有时也不需要特别的理由,但如果遇到的是一杯好茶,它给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因为一杯好茶,也如同一本好书,我们能通过品饮而阅读它。一片茶叶,刻录着其生长环境中的自然风土、阳光雨露,每一天的成长历程,都最终稀释在一杯茶汤之中。喝茶犹如阅读自然、阅读生命,在喝一杯好茶的过程中,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




节选自《普洱》杂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杯好茶》

文|王娅然 

图 | 朱力



点击下图订阅《普洱》杂志





















普洱杂志
《普洱》杂志是一本以普洱茶为主体的茶饮文化、茶科学、茶健康的时尚类杂志,是普洱茶唯一官方授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