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多撑开一厘米的自由,让教师远离“搬运工”式的教育生活!| 荐读

文摘   2024-10-10 16:51   北京  

来源 | 文章刊于《教育家》2024年8月第3期,原文标题《为教师多撑开一厘米的自由》


当教师站在幼儿园中央,教育会呈现怎样一番景象?2022年冬天,胡华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将花草园的探索,按照教师的工作场域与实践逻辑,编写成一本接地气的好书。于是,胡华组织教师逐一展开对谈,酝酿出的著述《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来自实践现场的倾听与对话》,立体化地回应了对上述教师角色的拷问。


作为中华女子学院的附属幼儿园,花草园已经成为幼教界的旗帜。园长胡华和教师们的教育笔记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教育现场,即兴的教育智慧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通向个人的教育哲学观。而驱动创作的,被胡华归因于之前一本著作的启发。在她看来,那本按照学术范式写作的书被不少园所列为必读书,和封面上赤红色的副标题“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密不可分——如今,教师们急需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于是这次创作,她以更直观的方式来回应强烈的呼唤。胡华始终对宏大叙事保持警惕,将关注投入到具体的人身上,帮助教师在众声喧哗中找到自己,也为幼儿园的关系生态谱写了另一种想象。

《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


《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来自实践现场的倾听与对话》

复旦大学出版社

胡华 编著

温馨提示 点击此处可购买图书



做生活的“享用者”,而非目标的“俘虏”


与胡华的重逢,从再次造访花草园的班级开始。相较于三年前,每一间小房子的气质似乎没有变化,不带丝毫压迫感,桌椅用具半新不旧,但都是干干净净。大班孩子即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胡华翻了翻家长们留在班级信箱里的信件,笑着询问一个小姑娘的心情。几个男孩在玩战斗游戏,抱成一团;也有人在独自看书;窗外传来孩子们游戏的动静。


“这是孩子们的自然状态,教师都非常宽容,不认为有所谓的‘无效社交’。孩子们在生活中完成学习,状态是专注的,为什么要剖析某个行为的目标,再苛责师幼是否达成呢?”胡华的淡然是深厚的笃定,“行业的很多弊病,对我们都不存在困扰”。


专注于当下,使得教师和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序,“松弛感”在这里被高度具象化。胡华喜欢教师们把班级布置出家一样的氛围,也清楚孩子们的个性,浏览画作时能判断出它的归属者,用乳名介绍“小作者”的情况。新书的第一章,正是以“生活”作为书写的开始,算是对优绩主义的社会情状拨乱反正,“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安身立命之所、修身养性之处”,以此关照幼儿教师的教育生活,胡华倡导要“做生活的‘享用者’”——轻松地来去实践现场,教育和生活彼此不割裂,教师不消耗能量,才能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与孩子交流上。



成为生活的“享用者”,首先要摆脱机械性目标的“支配”。许多来参观的教师,都会迫不及待地问询课程目标如何把握、怎样评价活动效果。胡华理解发问里的焦灼——教师们太渴求有一套标准答案,来解决时刻困扰实践的难题了,然而过度强调技术理性,作为个体的价值便容易被消解,进而导致教师“心”的不在场。因此,刻板的目标从来不是花草园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点,用身心体悟陪伴成长的过程,所有目标最终都会包含在师幼相处的每时每刻里。否则儿童会沦为佐证“专业”的筹码,“目标”也会演变为成人的操控。


“每个孩子的灵魂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内心澄澈,只要给予充足的表达机会,就能通天达地。”胡华认为,只有回归复杂多变的生活本身,教师才能和灵性丰沛的孩子邂逅。小班教师李洋与孩子探讨“夏天的味道”,一个孩子说:“夏天的味道是汗。”李洋恍惚了片刻,意识到孩子的意思可能是天气热人会出汗,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追问。结果孩子抱了抱旁边的小朋友,把答案指向好友的陪伴。原来味道里能有丰富情感的缠绕。李洋又问怎样收集味道,脑海里勾勒着怎样自然引出“气味博物馆”的方案,而孩子们的回答天马行空,“揉一揉、砸一砸”“用瓶子装起来”“做一个气味银行”。气味银行,这不是比“气味博物馆”更生动?全班孩子都因为这个提议雀跃不已,各自制作起收集计划。“在花草园,我们总是能够不停地尝试,”回顾活动,李洋如是说,“对我们而言,目标是抓手,但课程中孩子带来的鲜活冲击远超目标,再用目标束缚孩子,那么就会变成缘木求鱼。”


胡华将花草园内随时涌现的、充满哲思的师幼对谈,归结为“不带评判的倾听”:“对和错都没关系,只要认真听,深邃的讨论就会发生,而非把倾听变成无处不在的任务,让教师急于判断,打断儿童。”当抛却预设的条条框框,生命松弛下来,教师就会有精力反思——区别于一般意义上指向分析教育现象的“反思”,胡华践行的是教育哲学维度的“自省”。教师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思考、困扰自己的是什么、决策背后的动因究竟为何。持续完成一系列的深度内省,教师迎来生命质量的巨变,教育质量就会焕然一新。


让思想在文化的穹顶下飞起来


2022年1月,胡华关于幼儿教师教育哲学观的专著出版,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具有填白性价值。此前,没有系统的学术论著关注到这一话题,而走过生活化课程的多年改革,胡华确信有必要将思想脉络梳理出来,以回应业内对“为什么花草园能”的好奇。“传统的磨课能‘管住’教师,可无法适应他们内在发展的需求,生活化课程是开放的,但它的教育机会转瞬即逝,捕捉不住就会溜走。我们要求教师把生命投放在生活里,教师靠什么相信?又用什么样的姿态和儿童生活?”个人智慧在书卷上已经被谈得不胜其烦,而很多幼儿教师依然一头雾水。胡华带着追问,从花草园人的教育现场把控中发现了奥妙——教育哲学观,正是她为此描画的基点。


“哲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胡华将思考延伸到幼儿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哲学观可以引导教师形成对社会、对世界、对自己生活处境的理解和见识,继而能在教育瞬间展示出明心见性的一面。“教师就会远离机械单调、缺乏生机的‘搬运工’式教育生活,享受思考、探究、创造与充满活力的‘研究者’式教育,使得生命境界大幅提升。”



长久以来,理论与实践的割裂甚至对立,让一线教师深受困扰。胡华尝试找到一套化解对抗的方法论,更想革除幼教实践者位次不高的重重积弊——实践者似乎生来就比研究者“矮一头”,谁都能来指摘,哪怕只是凭借“象牙塔”内的空中楼阁。胡华毫不犹疑地判断,这样的状况不对劲,许多专家从不带班,一厢情愿的设想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胡老师真的很勇敢。”有着18年教龄的花草园人张蕾至今记得,生活化课程实施的第一年,迎检专家到现场听课。她带着孩子开展蒸馒头的活动,由于缺乏经验,馒头最终没有制作成功,但体验始末师幼都积极投入,也就后续制作达成了约定。没想到在点评环节,专家态度严肃,指责张蕾作为教师都不会蒸馒头,属于严重失职。张蕾倍感挫败,而胡华在此时站了出来,不卑不亢地阐述生活化课程将师幼体验摆在第一位的导向及缘由,用高度的专业性传递了花草园的理念。“就像上了一课”,张蕾突然就不害怕了。


那时候的胡华已经显露出愈发清晰的理想主义,虽然温和但不失锋芒,并对教师展现出全然的信任。这也意味着要承担教师成长的阵痛和对抗外界的压力,但她毅然执剑前往。


胡华把教育哲学观的形成比作心性的训练,一旦拥有就会充满定力,不再迷信权威,并以课程为媒介建造出“文化的穹顶”——不强调统一性、结果性,徜徉在文化的河流里,“让思想飞起来”。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能时刻面临“两难困境”的考验。“幼儿教师的‘两难困境’通常是现实和思维模式之间产生了冲突,往往是人性的困境,而非教育的困境。”一位教师和家长产生了分歧,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见没有被采纳,十分苦恼。大家一起帮助教师分析卡住思维的关窍,但问题还是没有破解。胡华就安排其他人做家长工作,用隔绝的办法来保护教师,考虑教师的尊严,还提供了专做课程或者休息的选项。“不是所有人都能跨过高山,”胡华坦陈,“越是经历人性的困难,越不会迅速解决。教师把力量集中到课堂上,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帮助她完成突破。所以花草园能接受老师的后退,后退是为了在未来超越困境。”


这些年,和庞大的制度抗争,胡华“收到”过不少眼泪。有人来花草园学习时,被激荡的生命力撞击灵魂而感念垂泪。新书出版后,一位读者看到设计就哭了——普通教师的照片竟然也能登上封面。这些细小的、微茫的声音传来,就像山那边遥远的回响,让攀缘的路少了几分艰难。


因脆弱而紧密


户外游戏在生活化课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胡华相信健康的人格需要接触自然,不大的院子里,有草木、小山、水池,孩子穿梭其中,融入与自然的同频共振。有一度,胡华想建造一道嫁接在教学楼上的滑梯,接通二楼的长廊,营造宛如空中走廊的体验环境,然而后来经费紧张,计划只能流产。


在能及的范围内,胡华尽力将美好教育的蓝图落地,并充分激发出教师的潜能。在她看来,幼儿园是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若是管理者太有作为,实际消磨了教师的主体性。管理者需要摆脱全能妄想,建构出一种真实的关系,以凝聚朝前大步迈进的合力。


“拥有真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一个人心存对教育和儿童的敬畏,以及对自我有限性的认知和接纳。”胡华说。前阵子社交平台上,一句“重养自己”悄悄走红——经受过教育创伤的年轻人,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补偿。幸运的是,花草园人在珍重童年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完成精神上的疗愈:“上学时我很胆小”“在黑板上模仿老师写字被训斥”“守规矩才能被爱,否则就是被冷漠或惩罚”……胡华解释,教育是一个对镜成像的过程,教师过往的曲折、心事的隐秘,都会投射到作为教育者的行为上,而回溯来路正是冲破瓶颈的根源。


比如一位教师不愿开展与母亲相关的主题活动,在集体对话中,教师分享自己和母亲相处的坎坷,泪流满面,同伴就停下来等待她,没有人窃窃私语。经过几轮交流,教师终于能正视教学中的问题,与孩子们共同尽情投入活动中。当为了保护自身而被迫形成的外壳,出现松动的裂缝,最终完全碎掉露出自我的本相,教师就会大胆起来,闪耀出创造性的光辉。


“真实比优秀更重要”,即将成为二胎妈妈的教师罗希悦,每每想到胡华的话,都会感到内心清明。曾经,自我要求极高的罗希悦陷入深刻的纠结和怀疑中,胡华及时递上了建议。“当时我并没完全理解,直到我放下执念,不拼命向外发力,不非要做到‘最好’来树立威信,才察觉到真实状态中的我柔软下来,力量反而会涌入。”那种被包裹住的感觉,令罗希悦体悟深刻。在情感变成稀缺品的当下,胡华依然视其为教育的核心资源,认可教师的情绪劳动,包容教师出现的失误,产生的“附加品”便是每个人对集体的认可,发挥出了最强的能动性。



人多独活,容易被现实绞杀,委顿麻木,但花草园人找到了特殊的支撑。“我们从来不怕暴露脆弱,因为脆弱让我们的关系更紧密。”胡华说。做开学第一课分享时,胡华讲述自己的遭遇,为教师打开心门加入一味“药引”。工作上无所不能的她,和生活缠斗照样会手足无措。退缩的时候,胡华躲在乡村不出门,教师们就会把工作处理周全,或者在她软弱时守护她的泪水,反过来做了胡华情感的承托。时代和社会对教育变革提出迫切需求,而花草园的管理范式恰恰回归了人与人交往最朴素也最宝贵的准则,甚至有几分幻梦的味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时候胡华觉得,真心想做成一番事业有重重险阻,将花草园视为灯塔者甚众,却鲜少知道他们同样在泥泞中前行。但挫折或诱惑之后,理想主义者永远只服从于自己的心。胡华头脑清醒,如果将来卸掉园长的担子,带有强烈个人思想和审美印记的教育形态也会改变。她看过坛城画的制作流程,花费很久来虔诚描绘,精美绝伦,但最后的举动一定是全部推翻,寓意着生命的真相,“我来过,留下痕迹,但也不要留恋”。光阴滚滚向前,没有哪个故事永不结束,前方也会有新的故事发生。纵使时移世易,她希望教师们都能以轻盈的姿态,过好风景琳琅的教育生活。


赋予孩子专业的爱


教育内卷和阶层固化,令家长陷入焦虑,各种培优、补习、兴趣班轮番轰炸,把孩子的渴望无声掩埋。孩子在压抑和恐惧中学习,只会丧失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动力。而在花草园,心神合一的灵动儿童流连在各个角落。胡华特别喜欢《园丁与木匠》里的观点,以园丁的思路来看待孩子的发展,“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优势,会以此来应对问题,甚至不需强化是否‘学会学习’,只要生命力还在,得尽天然的学习永远不晚”。花草园给足孩子们发展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滋养饱满而稳定的内蕴,而非批量制造异化的知识机器。


我们该对孩子的成长状态有怎样合理的期待?胡华给出的关键词是,自然、朴素、自洽。花草园从不举办大型表演,而是让孩子保持本来的步调,体验玩泥巴、打水仗等寻常游戏,不被成人随意支配,能够与自己和谐共处。“孩子们有了自由意志,童年就会生机勃勃。”



自由意志向上生长,会诞生别具一格的游戏。周五的畅游日是花草园延续十余年的传统,在这一天,孩子们裁定玩耍的主题,尽情享受无拘无束的游戏时光。一个小班将畅游日定为“体验婴儿时期的游戏”,准备玩“撕纸”游戏。从最初的大笑雀跃,到模仿小宝宝滚进纸堆、用婴儿语交换玩具,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教师审视游戏带来的启发时,发现“破坏”是婴儿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可成人要么担心后续的收拾,要么顾虑规矩难立,因此反馈的总是“不允许”。实际上,当天性真正得到尊重,孩子们对问题本身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主动讨论起日后类似游戏怎样玩得更尽兴、减少教师清理麻烦的办法有哪些。教师打破了掌控局面的惯性,也意识到自己心底对于“不守规矩”玩游戏的渴望。


“对于教师来说,能设计出这种活动,是基于对自身生命的认识和释放,因为教师从来没被允许过。”胡华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儿童开启了幼儿教师建构教育哲学观的大门。如果儿童发展是牺牲掉自主的虚假,那么教师不可能幸福。一位教师发来600多字的读后感,有句话刺痛了胡华——每个老师都有自身优势和特点,何不把那尚存的一厘米空间用自己的方式去和孩子共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工作。胡华高兴又难过:“教师们的意识觉醒了,但也说明他们被挤压到何种程度,只能争取一厘米的自由!”



无论怎样创新,胡华希望教育能引导孩子成为热爱生活的人。女儿读小学时,胡华找到班主任开诚布公,表示对女儿的成绩没有要求,期待家校双方保持一致。“教师要避免给孩子囿于局限性的爱,自以为是的做法有时并不专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归根结底还是控制。”基础教育的厮杀让孩子们尚未成年便已伤痕累累,因此胡华要在幼年时期不遗余力地给他们储能,这样到了一定年纪,生命力才能蓬勃依旧。


“聪明肯定好过笨,出色肯定好过平庸,这似乎成为现代人的一致追求,把人生的全部意义赌在成功上,才会焦虑丛生。”胡华对此常感痛心,又夹杂着几分悲悯。如果孩子经不起失败,成绩变成丈量生命的唯一,那么教育必定出了问题。过去到乡间劳作时,胡华看这家种麦子,那家种玉米,农民对同品种产量的差异也有心理落差,但一直对来年抱有热气腾腾的期待。教育镶嵌于社会结构中,更该有穿越潮流的确定性,给人以希望和退路。胡华愿意将花草园变身庇护所,为教师和孩子多撑开那一厘米的缝隙,用温柔的守候声援生命的自由。




花草园人最喜欢的教育笔记 



《遇到困难时是抱怨?还是创造?》 


幼儿教师是一份平凡又有些“琐碎”的工作,那天午睡前抬床的时候,我的小拇指不小心被砸到了,虽然很疼但处理时并没想那么多。让我感动的是,这篇笔记发到花草园的微信公众号后,班级家长给我很多关爱,让我感觉像得到了一种馈赠。用冰块消肿的时候,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被引发了,当我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们身上时,困难反而变成了有趣的师幼互动。后来和胡老师对谈,也让我看到内心深处自己的美好。(罗希悦) 


《当孩子想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时……》 


刚当班长时,我对类似情况的处理方式很生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但孩子被批评后很沮丧伤心,外界的压力也不能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在花草园,我逐渐变得理解儿童,感受胡老师的宽容,跟着她研读文化经典,慢慢生长出一颗慈悲心。再出现拿玩具的事件,我把它变成了游戏,让孩子们在幼儿园找一个可以暂存喜爱玩具的地方。我不再用道德标尺要求自己,也没有那么大压力,而是自然而然转化了孩子的行为。(张蕾) 


《日子阴晴不定,我们依然可以把生活过成一首诗》 


由于防疫闭园,孩子们自制的花草纸还晾在班里,变化来得如此突然,于是我梳理了这篇笔记。此前两个月,我被怀疑患上白血病,表面上我强撑着,但内心很煎熬。对谈时,胡老师问我“你觉得变化是什么”,刚开始我的回答都是所谓正确的话,等胡老师追问我“能否接受改变”,我愣了很久。思考片刻后,我诚实地说,不太能接受,包括身体的问题,虽然大家在鼓励我,但我真的很难接受。奇怪的是,说出这句话的瞬间,我感到如释重负。之后,我试着去接受改变,身体也越来越好了。我不是一个松弛的人,但现在会变得轻松一些,也不像以前那么爱叹气了,更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和爱分享出来。(李洋) 


—  END  —

作者 | 谷珵

统筹 | 周彩丽



幼师宝
复旦大学出版社学前教育分社官方公众号。幼师的专属社群,学前的共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