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 笔

文摘   2025-01-17 17:42   浙江  

幻 笔

昨读斯玉梅女士的《云石》一文,一半人间烟火,一半诗画梦境,文人幻笔,妙有千钧。讲宁波故事,这是好开端。以新闻人眼光看,这“云石传奇”,这“新石头记”还大可开拓一番。

此石似幻却真

据清康熙《鄞县志》载,“云石在府治南一里许,今宝云寺之东南,石起平地,逼于道旁。相传每天雨,有云气蒙之,故名。”

云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鄞县人太常寺少卿余寅所著《省心录》,明嘉靖《宁波府志》对云石亦有提及。

云石被人遗忘多年,在清顺治庚寅(1650)冬,宁波府经历司经历(官名,掌往来文移之事)乔钵听朋友闻性道说起后,冒雨寻访云石,还召集甬上名士在宝云寺诗酒集会,为云石洗石赋诗。

云石,从何来?康熙《鄞县志》说,云石的地底之脉从锡山而来,沿镇明岭凝结于此。有的将其视为四明山的飞来之石,有说是北宋李夷庚太守筑镇明岭时就孕育其中。

云石,啥模样?从众人写的《云石》诗篇中可见,云石高度半米左右,但“卷石出道旁,山体宛然备”。尤其神奇的是,一到阴雨天,就有云气氤氲笼罩其上,“初看一缕石罅出,轻软正如兜罗绵。近从宝云寺门绕,远与庆云楼阁联”。这如隐于市集的智者,又如“气聚堪蒸雨,功成待补天”的神石!

石缀苍山一翠

月湖是宁波城中之心,也是城市文脉所系。“月湖湖景比西泠,只欠孤川半点青。”清代文人徐时梁的诗句道出了月湖无山之憾。虽有北宋时垒土而成的镇明岭,终非天然山脉(详见“附”)。云石的出现,“使千秋烟水泊前,忽缀苍山一点”。甬上文人欣喜若狂,顿感“镇明之岭失其麓,天封之塔藏其巅”。

370年前创作的《云石会》传奇一剧为云石设定了非常浪漫的出身——天上织女的织机石。它,慕人间烟火,被谪下尘凡,发落在四明城内,成为剧中主角杜言的祖传奇石。剧中有一唱词:“城中鉴湖一曲,占断千古风流,但只有水无山,每动词人感慨。不知原有一山,就在白檀左侧,下连地轴,暗接蓬莱。宋熙宁年间始露,如拳一块。今渐长的大了,且时有云气氤氲之异。”“又闻得刘伯温曾言,明州必待此石出现,方成风水,不然文人止享浮名,商贾亦无实利。不知此石直待何时方有出头日子。”作者托杜言之口,将甬上文人对月湖的热爱,对云石带来的惊喜和对云石的厚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对甬上城中有山的渴望至今依然,可见这云石“忽缀苍山一翠”的点睛之力。

去向几种推测

云石,去了哪里?自顺治年间的文化盛事之后,时日渐久,云石又被湮没。到了乾隆庚子(1780),云石再次重见天日。民国时,云石还是宁波城内十景之一。宁波文化丛书《万里丝路》(宁波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这样写道:“有人称‘新中国成立初尚存,(宝云)寺前有云石池,池中有云石露出水面,时人认为是宝石,池畔还建有一亭名‘云石亭’”。

今天的云石已不知其踪迹,只留下云石街的名字令人怀想。现位于云石小区内的云石亭,只是1997年为美化小区环境建造的凉亭,与原来的云石没有了任何关联。有人说,云石就埋在云石街下。

依笔者推测,这云石玲珑剔透,被埋入地下的可能性极小。因它高不过半米,极可能被识家据为已有,而且一定还在国内甚至还在宁波城内。如出了国境,必有藏家炫耀;如出了宁波,这云石识货者甚少,也卖不出好价。如解放初期尚在,至今不过六十多年,认真追查一下,不难找出影踪,这毕竟不是一件可随身携带之物。

笔者对这条推测也感兴趣,说云石的地底之脉从锡山而来,沿镇明岭凝结于此。又说云石在宋熙宁年间始露,如拳一块。今渐长的大了,且时有云气氤氲之异。似乎这是一方正在发育成长的石块。现在不是有先进的探测仪器,可以看一看这“地底之脉”是不是还在运行?这镇明岭究竟是不是锡山余脉?

忽又突发奇想,何必如此拘泥云石?月湖有山,山在天一!15号下午《云石会传奇校注》新书发行会之前,笔者先去拜瞻了天一阁,拍照藏书楼、尊经阁,也拍摄了天一池的观音石。今日想来,这观音石不也是“云石”么?刘伯温言,明州必待此石出现,方成风水。不然,文人止享浮名,商贾亦无实利。你看,自天一阁名扬天下后,甬城风水陡然起变,文人辈出,商富天下,海丝之路的起点竟发展成天下第一大港!

如此想来,释然一笑!《云石会》传奇有段唱词好:奇石一拳天地小,片云不放千秋宝。尘蒙欲倩东风扫。何肯了,樽前酒色临春草。……凭谁道,一湖都付渔家傲。

《宁波街巷志》载:镇明路以镇明岭得名,镇明区亦由是而名。

元代著名学者菊村先生袁士元有《咏镇明岭》诗云:“一岭坡陀镇四明,无山无水天然成;闲看来往登瀛客,仿佛金鳌背上行。”

镇明岭位于镇明巷西首,旧志作“郡治南一里”。

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郡守李夷庚精堪与,认为自州治(子城)至长春门直通无阻,不宜风水,中间需有一案山相隔,方合地理之说。再则,鄞西南有一锡山,其它脉延伸恰好也至镇明岭一带,其地稍有隆起似高坡,因筑镇明岭。

镇明岭半属天生,半属人工。当时李夷庚守郡,刚挖好子城南门前的清澜池,运其土于岭上堆成案山一座,称镇明山。

镇明者,雄镇明州之意也。据《乾道图经》记载,当时增高一丈,随着时日迁移,日削月夷,至清康熙时,高仅五尺有余(见闻性道所纂康熙《鄞县志》)。

当时城中有“三山”,即镇明山、府后山(今人民大会堂北首)、独秀山(今中山公园内)是也。一九三五年扩建镇明路时,掘土一公尺以上,发现唐代墓葬及出土唐陶、唐瓷多件。街屋之下,还有遗留墓葬,因将损及街房未能深挖,希望城建部门今后翻造街屋时注意及之。《乾道图经》云,是李夷庚堆镇明岭之前已有土山,其说可信。

岭上曾有镇明岭庵,相传夷庚所建。庵前还有佛亭一,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毁于火,市民集资重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及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又先后被火,屡毁屡修,至清全部倾圯拆毁。清乾隆年间,改建镇明岭庙,祀宁波府六县城隍之神,至今庙屋尤存。

岭西有正学祠,明嘉靖三十年(1551)提学副使薛应,郡守孙宏轼建,奉祀南宋杨简、袁燮、沈焕、舒璘四位有名学者(均甬人,为陆九渊门人),称为“淳熙四君子”,“岁以春秋仲月致祭”。一九六七年将祠拆毁,改建为环卫处汽车房。


天地孤旅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借诗仙李白之语作开场白,借此一角,闲情偶寄,分享见闻,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