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转载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管子华先生的书评。
管是编者在上海分社的同事,写作勤奋,立论精当,常有独到之见。蒙他厚爱,写作此文,深表感谢!
子华兄总是埋头耕耘,不事声张,此文是阅读他《听那风 看那云——闲读散札》新书中无意中发见的,前天立即微信他将文稿发来,以分享各位。
范钦与天一阁
管子华
2022年农历春节前,好友范伟国寄来宁波出版社于2021年11月出版的《范钦诗文选》。细读此书,无论版式、品相,还是纸张、印刷,都非常精美。
此书分诗选、文选两部分,又分乐府、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以及五言、六言、七言绝句等,同时刊有18篇文章,在范钦著的《天一阁集》中遴选编定。
《天一阁集》原刻本共32卷,500余页,约23万字,收入范钦从政28年间及归里后所作的诗歌、碑记、赠、祭文和书、跋、赞等作品近1500篇。《范钦诗文选》从中精选了较能代表范钦政治思想与文化艺术水平的作品355首(篇),占《天一阁集》篇幅逾四分之一,为读者了解范钦生平、熟悉范钦为人、走近范钦精神世界提供一条便捷的途径。
人们大都知道范钦是江南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创始人,他的藏书理念、藏书体系、书楼格局等深受世人推崇,成为明清以来公私书楼竞相模仿的样板。一个人、一楼书、一座楼,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从《范钦诗文选》中,他奉行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读其诗,既可知晓他“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的为官之道,也可明了他“一庭花发来知己,万卷书开见古人”的读书之味;读其文,即可感受他“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家国情怀,也可同情他“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华”的无奈心迹。在《范钦诗文选》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多元、多重、多面的范钦,这是他所处的时代而决定了他的性格以及他的命运。
不管如何评价范钦,从社会角色言,作为明代嘉靖年间人,范钦是一位非常正统的士大夫。他多次对屠大山、张时彻等好友说过,人的一生当追求“立功、立德、立言”,是为不朽。在那个阳明心学盛行的年代,“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几乎是每一位仁人志士的理想。自27岁考中进士后,范钦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可考。
从《范钦诗文选》中,可以了解到范钦是一位政治家,具治国理政之才。他外放的首任是湖北随州知州,政声卓著。蒙冤平反后,任江西袁州知府;离任后,当地人立碑称颂,史书有载。范钦又是一位军事家,有风雷治乱之手。他担任的最后实职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他平定了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也剿灭了残害百姓多年的盗贼。最后做到兵部右侍郎,官职不小。
忠君报国,这是封建皇朝做官者的使命,范钦也不例外,一首《闻虏惊》表达了他虽然身在江湖,则忧庙堂之安:“天骄何事亟南侵,蓟北辽阳转战深。冻合黄河沙碛近,风高紫塞羽书沉。金瓯烈祖千年业,沧海微臣独夜心。不少当年谋国者,忍令萧飒到于今。”另一首《燕关》强烈抒发他建功立业的向往:“燕关北去接诸边,遥想文皇扫穴年。一自龙骧还大内,几看烽火彻甘泉。胡霜昼簇朱旂暗,汉月秋高玉垒悬。庙略祗今勤北顾,谁将勋伐勒燕然?”而《北征歌十首》则义无反顾地表达立誓杀敌的决心,其中两首豪情填膺、直冲云霄:“天兵百万阵云高,跃马鸣弓杀气豪。即向白登擒冒顿,更从玄菟扫黄毛。”“酣战天山白日黄,前驱兢蹴左贤王。笑分血水洗金甲,立斩头颅报尚方。”读这样的诗,岂能不为范钦的雄心壮志深深钦佩?
范钦是心怀家国、心中有民的朝廷命官,他刚正不阿,善恶分明,初任京官时,不拍马逢迎,不腐败枉法,与同僚一起揭发皇亲国戚郭勋贪墨,因此受廷杖并入狱。平反外放出任后,于仕途上仍然耿直不阿,在袁州又与权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结下公怨。不妨讲个历史故事:严世蕃想加害于范钦,而其父严嵩却说:“范钦是连郭勋都敢顶撞的人,你参了他的官,反而会让他更出名。”结果严氏家族竟奈何范钦不得。正因为有一种强健的人格、无畏的精神,使他有敢于与郭勋、严嵩等谗佞之徒叫阵、敢斗的底气与依托。
史载:嘉靖三十九年(1560),范钦晋兵部右侍郎。赴任途中,因遭人弹劾而回籍听勘。后,致仕归隐。在赋闲中,范钦读书作诗作文,所写的文字既有愤懑,也有恬淡,又有洞察,更有叹喟。比如《闲居》:“谢病掩柴门,深居僻类村。危途存犬马,醒眼对乾坤。有觉言俱废,无营道自尊。沙鸥浑解意,接席不闻喧。”再如《溪隐庄》:“深溪藏迹地,名胜是桃源。老桧遥盘径,青山直对门。春来花竞发,雨过水初浑。邻父能相访,幽期欲共论。”这些诗句直抒胸臆,引发沉郁之情。他的《秋日闲居》:“城居心远即林丘,草阁花蹊数散愁。世路几看沧海变,野情常共白云浮。澄湖积水长天尽,疏柳寒蝉落日留。拟学闭关犹未得,酒朋诗社坐相求。”心境散淡旷远,透发淡淡忧思。《春日集东沙宅》:“胜日华堂宴笑频,高情慷慨重交亲。初逢江海妖氛净,倍觉乡园乐事真。莽莽雪云开暮景,依依梅柳报先春。由来郢曲称难和,不道梁园藻赋新。”写出他脱离官宦沉浮,自有清闲清净,这种退隐生活,表面愉悦,内心痛苦,实际上是喜忧参半。
古人云:诗言志,文载道。作诗是范钦的一大爱好,其实,范钦亦长于作文,其好友林芝评价其文称:“其文似扬雄,赋似相如,盛有《天一阁集》行世。”《范钦诗文选》选了范钦的“文选”18篇,各有立意,文辞讲究。若从阐述角度言,“文选”记载的事例、史实,颇值得一读;若从文辞欣赏看,范钦饱含笔墨,简练通达,学习他的修辞也不无裨益。
我个人很欣赏范钦的《自赞》,这是《天一阁集》最末一篇,可谓范钦的人生绝笔。《自赞》通篇仅以62字,回顾、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原文是“尔负尔躯,尔率尔趍。肮脏宦海,隐约里闾。将为龂龂之厉,抑为嬽嬽之愚乎?古称,身不满七尺而气夺万夫,陆沉人代而名与天壤俱。盖有志焉,而未之获图也。吁!”大意是:我自从来到人世,便以儒学励志,砥砺前行,前半生沉浮于肮脏宦海,后半世困顿于古城荒郊。如今,带着不甘与忿嫉行将离世,历史将怎样看待我?总不至于说我是柔屈而无为的愚夫吧。我自认是一个有志者,可叹我一生襟袍不得全开、壮志未能尽酬啊!观全文,如见其胸中块垒嘎嘣作响,满腹豪气夺窍而出,真英雄落寞跃然纸上,大丈夫遗恨迸出字外,令人感慨万千。
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诗词家,还是藏书家、刻书家、书法家,范钦本质上算是读书人。“仕而优则书”,范钦在做官公务之暇,收藏书籍,把玩书籍,阅读书籍,事实上是作为读书人的他,已把读书人生的第一要务看作是收书藏书,做官倒成了业余,或者说,成了他搜集图书的必要手段。尤在晚年,范钦嗜书如命,著名的“天一阁”位居月湖深处,曲径通幽,林木翳然。范钦曾在《<烟霞小说>题辞》中称:“余不佞,颇好读书,宦游所至,辄购群籍,而尤喜稗官小说。”沈一贯《天一阁集序》中亦称其“虽晩暮,好学弥笃,常诵读至夜分,声哕哕振林末,惊其四邻人”。可见,范钦的藏书,以及“天一阁”藏书楼的建造,与范钦的性情、趣味、人格、视野、目标分不开,也与他及家族和当时有名书家、学者等交往大有关联,比如书法大师丰坊,包括后来的学问大家黄宗羲。在之前,范钦立下“家规”: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3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1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3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要知道,这个“家规”处罚是当时视为最大屈辱的不予参加祭祖大典,因为这种处罚意味着在家族血统关系上亮出了“黄牌”,比杖责鞭笞之类还要严重。
藏书究竟为什么?书城高大能藏道,心地光明始爱才。藏书的目的是为了将书的内容流转传播,也为子孙后代得以传承发扬。时光流逝,在200年间,范钦的“家规”渐渐松动,天一阁终于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这样一来,天一阁终于显现了本身的存在意义,尽管显现的机会是那样小。封建家族的血缘继承关系和社会学术界的整体需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藏书世家面临着无可调和的两难境地:要么深藏密裹使之留存,要么发挥社会价值而任之耗散。看来像天一阁那样经过最严格的选择作极有限的开放是一个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但是,如此严格地在全国学术界进行选择,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的职能范畴了。直到乾隆决定编纂《四库全书》,这个矛盾的解决才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乾隆谕旨各省采访遗书,要各藏书家,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献书。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600余种,其中有96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370余种列入存目。乾隆非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多次褒扬奖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格局营建。天一阁因此而大出其名,尽管上献的书籍大多数没有发还,但在国家级的“百科全书”中,在钦定的藏书楼中,都有了它的生命。
我对范钦与天一阁的认识,最早在1992年购买的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一书中,读到《风雨天一阁》。尽管没有考证,里面尚有罅漏、讹误,但在我眼里大体是真实的。直到2016年,我才有机会与友人一起参观天一阁,但空楼一座不免扫兴。读完《范钦诗文选》,才知范伟国竟是范钦后裔,真是舍近求远,当年就可向伟国兄直接请益。《范钦诗文选》的出版,也许可弥补我喜欢读闲书读杂书的遗漏。
读完本书,我扪心自问:此书给予我什么启迪?或者说有什么收获?伟国兄在序言二《走近范钦》中写道:“藏书是什么?人们常把藏书理解为,将书束之高阁或藏之名山,以期流传于世。但这可能吗?藏久,必散。范钦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书册是知识的载体,流传是一种传播。在当时,范钦公曾主持刻印了很多书册,使之广为流传。依笔者理解,范钦公藏书,是虽知其必散而勉力藏之,如同将时间胶囊埋在地下,让后人去发掘。至于什么时候发掘,发掘后研究到什么程度,这是后人的事了,而他在那个年代已经做到了极致。因此,今天研究范钦,不只是为了赞叹,不只是为了崇拜,而是为了学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他刚正不阿的风骨,学习他热爱文化、传播文化、保存文化的自觉。他不为声色犬马所动,不为酒色钱财所惑,这在当时,多么可贵,多么不易;这在当下,依然多么可贵,多么不易!”这段话,金石之言,切中肯綮,特此摘录,当铭肺腑。
(写于2022年01月)
(载《听那风 看那云——闲读散札》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