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石
斯玉梅
按:昨天(元月15日)下午,天一阁旁的天一书局南馆举行了《<云石会传奇>校注》新书发布会。
370多年前,月湖东岸发现了一方仙气缭绕的奇石,名为“云石”。甬上由此有了演绎城市故事的戏曲《云石会》传奇。
请看:
宁波云石街上那块神奇云石,催生了370年前一桩文化盛事
千年月湖忽缀苍山一点
300多年前,月湖边有一方奇石,名“云石”。甬上文人们为它酹酒吟诗,如痴如狂,还由此创作了一部戏曲——《云石会》传奇,编排上演,好不热闹!
云石位于月湖东南岸。清康熙《鄞县志》(闻性道纂,又称《闻志》)记载,“云石在府治南一里许,今宝云寺之东南,石起平地,逼于道旁。相传每天雨,有云气蒙之,故名。”云石大概的位置在镇明路小学南面的云石街上。云石边的宝云寺,今已不存。宝云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为天下讲宗十刹之一。宝云寺最初的位置在鄞县县治西南,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徙建至不远处,位于月湖东南岸的戒香寺旧址,遂与云石为邻。戒香寺建于唐大中年间(846-860),原名白檀寺,因北宋时有维卫佛化身哑女的传说而闻名。
关于云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鄞县人太常寺少卿余寅所著《省心录》,明嘉靖《宁波府志》对云石亦有提及。到了清顺治庚寅(1650年)冬,云石已被遗忘多年,宁波府经历司经历(官名,掌往来文移之事)乔钵听朋友闻性道说起后,立即冒雨寻访云石,并召集陆宝、周昌晋、董守谕、周容等甬上名士,在宝云寺诗酒集会,为寻得的云石洗石、赋诗。巡海观察(海道副使)王尔禄、知府杨之枘闻知后,也专门为云石题诗,成就了宁波文化史上的一桩盛事。宁波府经历司特意将云石诗刻印成集,以流传后世。因云石所处逼仄,官员们还捐俸拓宽云石周边,安筑凉亭,种植松竹,让这块奇石成为城中一景。
一块石头,何以如此大张旗鼓,如醉如痴?
月湖是宁波母亲湖,也是城市千年文脉所系。可惜湖边无山,虽有北宋时垒土而成的镇明岭,终非天然山脉。“月湖湖景比西泠,只欠孤川半点青”——清代文人徐时梁的感慨,道出了比之西湖有孤山相伴,月湖无山的遗憾。云石的出现,“使千秋烟水泊前,忽缀苍山一点”。诗人们欣喜若狂,顿感“镇明之岭失其麓,天封之塔藏其巅”。“两湖一片石为尊”的云石,从此可以笑对月湖水,共拄东南天!
云石长啥模样?从众人的《云石》诗中可以看出,云石并不高大,高度只有半米左右。云石虽小,但“卷石出道旁,山体宛然备”。尤其神奇的是,一到阴雨天,就有云气氤氲笼罩其上,“初看一缕石罅出,轻软正如兜罗绵。近从宝云寺门绕,远与庆云楼阁联”。
云石从何而来?《闻志》说,云石地底之脉从锡山而来,沿镇明岭融结于此。诗人们则将其想象为四明山的飞来之石,抑或是北宋李夷庚太守筑镇明岭时,就已孕育其中。于是,云石在诗人们眼中,俨然是一位大隐隐于市的智者,是宋代米芾眼中可为之下拜的“石兄”,是“气聚堪蒸雨,功成待补天”的神石!一百年后,史学大家全祖望更是将云石比作“四明万山,朝宗湖南”的万山之宗,“肤寸之云,足周八表”的仙家之石,“长共天根,以镇枌社”的镇城之宝!全祖望的《云石》诗这样写:“四明万山,朝宗湖南。结为一卷,其光蔚蓝。万山非伙,一卷非小。肤寸之云,足周八表。嗟兹神物,谁为主人?时时被除,涤彼尘氛。永保黄发,春光不夜。长共天根,以镇枌社。”
因云石的发现所诞生的文学作品,就是极其重要的《云石会》传奇
《云石会》传奇被收入影印本《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古本戏曲丛刊》共出版了八集,最初由郑振铎先生主持编辑,发动公私藏书家尽出陵中秘本,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戏曲作品总集,留存于世的绝大部分戏曲孤本珍本尽在其中。宁波大学张如安先生和张萍女士,从中整理了宁波籍或寓居宁波的文人创作的31部戏曲,汇编成《宁波历代文选(戏曲卷)》(宁波出版社2013年出版),并对其中的戏曲作品进行了部分点校整理,其中36出的《云石会传奇》点校了两出。
《云石会》传奇原本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为康熙年间刊本。打开《云石会》封面,可见“惕三道人编次,肉芝先生订阅”的字样。惕三道人即《云石会》传奇的作者包燮,而肉芝先生则是顺治年间云石文化盛事的领头人,宁波府经历乔钵。《云石会》传奇正文前有三篇前言和24幅插图。这三篇前言分别为《云石会传奇跋》《云石会传奇序》《云石会因》,对这部传奇的创作始末作了详尽的介绍——
1650年冬,闻性道与几位好友饮酒时,向友人们道出了云石的秘密,于是就有了乔钵牵头的云石文化盛事。乔钵还邀请闻性道为云石作一部传奇,闻性道将此事交于友人包燮。包燮字惕三,鄞县人,少工诗,妙于琴,能度曲,是明末清初宁波戏曲家。《云石会》完成后,乔钵大喜,称赞《云石会》传奇是“文人幻笔,妙有千钧”,急命优伶排练演出。1651年秋天,《云石会》传奇正式上演。
闻性道又是何许人呢?为何知道有这样一块奇石?闻性道,字天迺,一字惢泉,鄞县人,家住月湖。闻性道是明代诸生,入清后坚守遗民身份,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又力辞博学鸿词科推荐。闻性道曾纠正明代张时彻编纂的嘉靖《宁波府志》中的错误写成一书,清初浙东诗文大家李邺嗣称赞他“博而严,辩而能断,真史才也。”精于史料,又住在月湖边,闻性道知晓云石的秘密,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导云石文化盛事的乔钵,也是一位具有独到文化旅游眼光的官员。乔钵(1605-1670),字文衣,号子王,直隶内丘(今河北省内丘县)人,明末贡生,入清后历任宁波府经历、湖口县知县、剑州知州等职,沉毅英爽,勤于政事。在剑州时,设禁令保护剑门蜀道上的古柏,还是今天四川名胜——古蜀道“翠云廊”的命名者,被誉为皇柏古道最早的“导游”。
一部专为宁波而作的古代戏曲作品
《宁波历代文选(戏曲卷)》的31部自元至清的戏曲,囊括了宁波历史上绝大部分戏曲作品。这其中与宁波文化有关的仅两部,一为《云石会》传奇,一为清雍正年间孙埏所作《锡六环》(讲述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的故事)。两者相较,《云石会》融入大量的宁波人文典故、景观风物、社会百态,是一部为城市“定制”的文学作品,也可称之为现存唯一的一部专为宁波城市而作的古代戏曲作品。
《云石会》传奇分上下两卷,共36出,约2.8万字。讲述的是明朝初年明州书生杜言,世居城中月湖东,白檀寺边上,所住宅子名为“云石山房”,宅中有一块奇石“云石”。
因父母双亡,家道凋敝,不得已将宅子售于邻人,寓居父亲生前友人郭茂才府中。一日杜言在白檀寺遇到维卫佛所化哑女,哑女以容颜悲喜寓示人之祸福。杜言见哑女愁容后闷闷不乐,回府题诗于屋内壁上。郭茂才大女儿影云偶过此处,见诗尚缺一句,于是提笔续诗。
此事被郭茂才发现后,误以为女儿与杜言有私,于是诘问斥责。影云不堪受辱投水自尽,被维卫佛救起。郭茂才以为女儿已亡,将杜言告至官府,杜言下狱被判死罪。恰逢两浙学道乔因阜巡察明州,影云扮鬼魂为杜言申冤。乔因阜重查此案,还杜言清白。
杜言获释后考取进士,赎回云石山房清洗云石。维卫佛现身云石说法点化众人,众人与云石同归天界。
《云石会》传奇中有诸多“宁波元素”。首先,它以城市景物——云石为创作主线。作者为云石设定了一个非常浪漫的出身——天上织女的织机石,趁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之际思凡下界,遂被谪下尘凡,打落在四明城内,成为杜言宅中祖传的奇石。因家道中落,杜言不得已卖掉云石山房时,有这样一段唱词:“城中鉴湖一曲,占断千古风流,但只有水无山,每动词人感慨。不知原有一山,就在白檀左侧,下连地轴,暗接蓬莱。宋熙宁年间始露,如拳一块。今渐长的大了,且时有云气氤氲之异。”“又闻得刘伯温曾言,明州必待此石出现,方成风水,不然文人止享浮名,商贾亦无实利。不知此石直待何时方有出头日子。”作者托杜言之口,将甬上文人对月湖的热爱,对云石出现带来的惊喜和对云石的厚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杜言出狱后,友人们前来祝贺,云石山房的洗石、作诗,再现了现实中云石文化盛事的场景。
其次,《云石会》传奇融入大量宁波历史人文典故,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现状。如剧中维卫佛化作样貌丑陋的哑女来到白檀寺,以面容哀喜为人预示吉凶;哑女给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杜言所写的偈书:“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不如早去备蓑笠。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君今即已壮形色,定应雁塔题名籍。”这些情节都取自宁波历史上维卫佛化作的戒香寺哑女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周锷的故事。
《云石会》传奇还对当时宁波官场文风和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当朝廷派至明州的官员乔因阜,一心要严格选拔贤才时,引起了那些混日子的学生们的恐慌。一位花钱买了生员资格的学生,有这样一段生动念白:“自家叫做万替,读书全然不济。家私约有万千,只亏祖宗争气。买了这顶头巾,则要保全家计……明日堂考就来,老大送些贽意。不是府县作养,便求道厅荫庇……凡是季考观风,定要倩人代替。若遇岁考来时,足色纹银现兑。”此外,《云石会》还揭露了当时百姓遭层层盘剥的悲惨生活。
特殊历史时期的艺术瑰宝
《云石会》创作于顺治八年(1651年)春,这一年正是浙东抗清斗争最为关键的一年。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地区是历时最久、斗争最烈、参与士人最多的地区之一。云石文化活动的参与者闻性道、包燮、陆宝、周昌晋、周昌时、董守谕、周容……就是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代表。《云石会》传奇借剧中维卫佛之口,隐晦地道出了这个令明朝遗民们倍感亡国之痛的时刻:“乱轰轰,胡马儿杀过。尽头遍,愁烟毒霾。单留这明月绛台。须有日,愁云解,毒雾埋,大地山河改。”
江山易主,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故国安在?这样的人间,又有什么值得留恋呢?因此,《云石会》传奇以众人在云石边被维卫佛点化回归天界的结局,反映了清初士子们的真实心态。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云石会》传奇的男女主角——书生杜言和美丽的影云不可能演绎才子佳人后花园的浪漫故事。正如《桃花扇》传奇的最后,当南明覆亡,历尽艰辛的侯方域与李香君意外重逢,悲欣交集之时,传道法师当头棒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清代传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认为:“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至于摹写须眉,点染景物,乃兼画苑矣。”《云石会》传奇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选字求丽、择句务雅、文藻斐然,我们可以略举一二:
[渔家傲]奇石一拳天地小,片云不放千秋宝。尘蒙欲倩东风扫。何肯了,樽前酒色临春草。行处不知眠处老。人生有几昏和晓。贺家明月归来早。凭谁道,一湖都付渔家傲。
[商调引子][忆秦娥]无何,有窗前草色年年秀。年年秀。可还人似春风长守。一林桑叶染秋风,狼藉鹃声别有红。愁尽不知天地老,客途谁惜阮郎穷。
[青玉案]凋霜树冷鸦声怯,似初病,相思客。昨夜愁怀堆几尺,灯花报影,炉火留红。有梦无人惜。蜂首应有偷花式,司马何曾异今昔。一曲瑶琴天下白。骕霜裘敝,茂陵酒尽,何碍风流贼。
[长相思]日影过,柳色拖,得意东风姹紫罗,袍光洗玉珂。倦云那,淡烟和,杜宇初啼送隔坡,归心欲渡河。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畅行南北,方兴未艾。清初宁波《云石会》传奇的演出,也是以昆曲的形式出现。《云石会》传奇的文字洒脱雅致,格律严整典丽,情节跌宕起伏,配以昆曲“水磨调”的婉转悠扬,可以想象这是一场多么精彩的演出!
云石藏身何处,或成城市之谜
写到这里,读者可能要问:云石,如今在哪里呢?
自顺治年间云石文化盛事之后,时日渐久,云石又被湮没了。到了乾隆庚子(1780年),云石再次重见天日。民国时,云石还是宁波城内十景之一。新中国成立伊始,云石也许尚在。宁波文化丛书《万里丝路》(宁波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人称‘新中国成立初尚存,(宝云)寺前有云石池,池中有云石露出水面,时人认为是宝石,池畔还建有一亭名‘云石亭’”。
然而今天,云石已不知其踪,只留下云石街的名字令人怀想。现位于云石小区内的云石亭,是1997年为美化小区环境建造的凉亭,与云石没有了任何关联。有人说,云石就埋在云石街下。但笔者宁愿相信,不知所终的云石,如《云石会》传奇文末所写的那样,已化作白云飞去。
云石虽然不见,所幸因之诞生的《云石会》传奇还在。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谈论戏曲的价值时说:“考古者征其事,论世者观其心,游艺者玩其辞,知音者辨其律。”《云石会》传奇可谓兼具这些价值,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在我市文史专家、宁波大学教授张如安先生看来,包燮编创的《云石会》以云石为主线,将其与宁波佛教哑女故事串联起来,且融入宁波城市的社会百态,既浪漫又现实,既曲折又生动,堪称现存唯一一部敷演宁波城市故事的古代戏曲。《云石会》牵今拉古,结构巧妙,词藻典雅,且以宁波人演宁波事,又由宁波演员排练演出,殊为难得。该剧长期来以孤本行世,弥足珍贵。
(此文原载《甬派》)
故事还在继续……
时间到了2021年,云石难觅踪迹,《云石会》传奇也鲜有人知。张如安教授送给我一本书,是他和张萍教授整理汇编的《宁波历代文选(戏曲卷)》。里边有31部宁波人或住在宁波的文人创作的戏曲作品。我注意到这其中《云石会》的价值,但是书里这部36出的戏曲只点校了2出。
我研究了全本,发现这部作品对月湖对宁波来说,太有意义了!后来在宁波日报专版发表了《云石街上那块神奇云石,催生了370年前一桩文化盛事》(见上文),引起了不少关注。在海曙区宣传部和月湖景区管理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邀请了张萍老师对《云石会》传奇进行点校注释,因为古本,普通读者很难阅读。历时三年,这本书终于出版了。期待《〈云石会传奇〉校注》能够从这里出发,受到更多关注;也特别期待宁波也能演出《云石会》,打造像苏州昆曲《牡丹亭》一样经典的文化符号。
传奇留世,千不存一,是上天对宁波的眷顾,将这部传奇留在世间。《云石会》传奇第一出“石因”中有这样一段唱词:“石一拳天地小,片云不放千秋宝。尘蒙欲倩东风扫,何肯了,樽前酒色临春草。行处不知眠处老。人生有几昏和晓?贺家明月归来早,凭谁道,一湖都付渔家傲。”
在这个回荡着大诗人贺知章读书声的月湖之畔,相信《<云石会传奇>校注》的问世,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月湖,关注宁波文化。和重现人间的《云石会》传奇一样,千年月湖也必将焕发勃勃生机,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
(2025年01月15日)
(作者系天一阁.月湖景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