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奇
沙耆先生在神州大地是传奇,在艺术世界也是传奇。
国人很迟才认识到这一点,而沙耆此时已垂垂老矣。
宁波,现在以沙耆为骄傲。于是请“中国集邮”做了“个性化邮票”来纪念沙先生诞辰110周年,却不知是哪家单位在牵头?
沙耆(1914年—2005年),生于鄞县沙村。曾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1937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深造,获得了“优秀美术金质奖”,并与毕加索等著名的现代派画家同办展览,成为颇具影响的画家。
沙耆先生在1946年因病回国,蛰居故乡的三十多个春秋中,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1983年5月18日,“沙耆画展”在杭州隆重揭幕,反响强烈,评价甚高。中国美术馆派员观摩,并收藏了《自画像》等三幅作品。7月7日,“沙耆画展”赴上海展出。《解放日报》、《文汇报》均有长篇报导和评论,反响更为强烈。9月27日,“沙耆画展”赴北京展出。
名满天下后,沙耆继续在乡村潜心作画,八十年代中期有一大批用笔率真、色彩纯朴的作品问世。沙耆的画风在九十年代幡然一变,集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之大成,自出机杼,一幅幅作品气势恢宏。
沙耆先生因祸得福,精神疾患使他远离政治运动,也远离了美术界圈子,更免除了凡人常有的焦虑和抑郁。这就淡忘了世俗的礼、法、利、害,精神上的自由放达引导他画出了更易引起艺术共鸣的作品。他的绘画是“不能不为”“有所不能自己”的产物,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果说,一百年里中国有过伟大的艺术家的话,沙耆应是当之无愧的传奇式的画家。
我与沙耆先生素昧平生,与绘画也是外行,却因为好朋友而有了“联系”。我1980年去莫枝镇采访试试看饭店,结识了正在镇报道组帮忙的史美章,此后没有中断联系。美章在1988年调到韩岭信用社当主任后,与寄养在他学生余毅韩岭家中的沙耆先生有了更密切的交往,一周要去看望他两三次,有时拍来风景照片供他作画,常常陪他聊天解闷,这样持续了四年多,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尔后,美章就视宣传沙耆为己任,搜集与收藏沙先生的画作,在报刊上发表沙先生的画作评论与生活轶事,还编制了沙先生的创作地图,将他在东钱湖周边绘画的地点标明并附上了的照片。美章的名片有九种样式,背面印着沙耆不同风格的画作。我的微信经常能收到美章发来的沙耆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画作,受到了高规格的美术启蒙。数次邀请我去他家观画(这在别人是求之不得的“待遇”)未果后,某日美章带了幅沙耆的大幅原作让我开眼,令人感动。
在宣传沙耆上能做点什么?我常常这样自问。受吴冠中《双燕图》带红月湖的启发,我与美章说,沙先生不是围绕东钱湖画了很多画吗?有没有画过有钱湖特点的画作?史先生找来了沙耆画莫枝镇的作品、画韩岭的作品,画小普陀的作品,我对题为《春到钱湖》《钱湖日落》两幅作品很感兴趣,问这是在什么地方画的?美章说,一在小普陀附近的湖堤上,一在韩岭的沿湖处,可惜拆了。于是约了美章专程开车去了实地踏勘,《春到钱湖》画中的亭子改了小普陀景区的售票亭,这倒是可以恢复的。再找了钱湖镇政府,领导倒是出来接见了,说这亭子归钱湖旅游管理区(行政机构)管,二是镇里要改建或恢复也没钱。于是只能作罢。但借写这篇文章的机会还是要说说,万一有心人见了,能推动一把呢!
天时,地利,人和,做成事缺一不可;而这三者在纪念沙耆先生这事上,应该都具备了。举办纪念沙耆的活动,自是好的;为沙耆建造纪念馆,也是好的;如果再现沙耆先生油画作品的意境,是不是更好的纪念与颂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