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星晨~
喜欢记录自己的星晨~
今天周末,早上9点,我坐在书桌前,首先看看今天的待办清单,准备完成一篇公众号文章。
刚写了个开头,手机“叮”地响了一声,群里同事有个工作问题需要我回复。
回完消息,正准备重新投入写作,手机又响了,是快递小哥打来的电话,挂了电话,忽然想起来,昨晚从B站找到一个开肩跟练视频,计划今天试试。
干脆拿出瑜伽垫,打开视频,开始跟练。
练习完,已临近中午,肚子饿了,想着先吃个午饭。等吃完饭坐回桌前,我盯着屏幕半天,愣是没想起来上午那个开头要怎么接着写。
到了晚上,看着空荡荡的文档,心里五味杂陈:明明今天忙了一天,怎么好像什么都没做成?
更让人沮丧的是,身体累得像散了架一样,脑子也混沌不清,提不起劲来。
这种情况,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你感觉自己很忙很累,但回过头却发现,没有一件事是完整做完的。
真正让你感觉累的,是在不同事情间来回切换。
🔘
在写作的过程中被消息打断,在工作中想着生活琐事,明明坐在电脑前,却三分钟看一眼手机,五分钟打开购物网站……
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切换”,却是消耗精力的最大黑洞。
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每次切换任务,都会消耗“启动成本”。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注意力残留”,意思是,当你从一件事情切换到另一件事情时,大脑并不会立刻清空之前的任务,而是残留一部分注意力在前一件事上。
所以你明明开始做下一件事了,但脑子里却还想着“刚刚那条消息我回复完整了吗?”“等会儿还要打电话问快递”……
每一次“注意力残留”,都会让你进入下一件事的状态变得更慢、更累。
更糟糕的是,来回切换的过程中,你很难真正进入专注状态。
比如我写文章时,如果能连续不被打扰地投入两个小时,肯定能完成一篇完整的初稿。
可如果这两个小时里,每10分钟我就去刷一下手机,回一下消息,那我很可能写一下午,连个框架都没搭建好。
切换的累,不是身体的累,而是大脑一次次“重启”的疲惫。
🔘
专注做事,真的不累
我有过几次专注工作的体验:手机静音,放在视线之外,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连续写作1小时。
最开始的几分钟,还是会有些焦躁,但一旦熬过了“进入状态”阶段,注意力开始聚焦,大脑逐渐运转起来,你会发现——专注地做一件事,可以如此顺畅和轻松。
这种“轻松”,来自深度投入时的流畅感。
心理学家米哈里有一个著名的“心流”理论: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与行为合拍时,就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
进入心流状态后,你的效率会显著提升,甚至会感受到愉悦和成就感。
比如当你一气呵成写完一篇文章,或是连续专注工作后完成一个重要任务,你会发现,完成的成就感比切换带来的焦虑感要好太多了。
这种专注的体验,让你不再被琐碎的事情拖拽,不再觉得工作是一种消耗,而更像是一种创造和收获。
🔘
专注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常说执行力重要,但很多时候,执行力的背后靠的是专注力。没有专注力,再强的执行力也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比如健身,有人一个小时按计划做完训练,专注投入;而有人中途刷手机、聊天、拖拖拉拉,一小时下来训练没做多少,反而觉得累。
比如阅读,有人专注看一小时,提炼出知识点,而有人读几页书就被信息流拉走,前面读的全忘了。
同样的时间,不同的专注程度,决定了事情的完成度和效率。
🔘
如何培养专注力,减少“切换”?
如果你也想避免来回切换的疲惫,找到专注做事的节奏,以下几个小方法可以帮到你:
1️⃣给自己设定“无打扰时间”
每天留出一段时间,关闭手机通知,把手机放在视线之外,屏蔽外界干扰,专注做一件事。
比如写作时,打开飞行模式,设置一个45分钟的番茄钟,给自己一个“不切换”小挑战。
2️⃣一次只做一件事
列出今天最重要的3件事,逐一完成,而不是所有事情都摊开来做。
切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要在每个任务之间犹豫不决。
3️⃣快速记录干扰念头
当你在专注时,如果突然想到其他事情,立刻把它们记录下来,比如写在便签上,然后继续手头的事。
这样既能安抚自己“不会忘记”,又能保持注意力不被拉走。
4️⃣提前整理好环境
开始一项任务之前,把需要的工具、资料提前准备好,避免中途频繁起身寻找,打断专注状态。
少切换,才能真正不累。
🔘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做事本身觉得累,而是被无数次的切换消耗了精力和耐心。
如果你也觉得一天忙忙碌碌却什么都没完成,不妨试着减少任务间的切换,让自己专注地完成哪怕一件事。
当你发现专注带来的高效和成就感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变得如此井井有条,内心也能如此轻松愉悦。
从看完这篇文章开始,切换少一点,专注多一点,给自己找回做事情的平静和力量。
💡
年末啦,感谢读者朋友们的支持,给大家送一个小福利,抽奖送三本2025年效率手册(薄本),颜色随机,12月25日21点开奖。
往期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