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星晨~
我是一个有点手机依赖症的人,只要稍微闲一点点,哪怕是几分钟,也会不自觉摸进裤兜,掏出手机,在屏幕上划拉。
坐公交、等电梯、开会间隙……我都在握着手机划拉。
感觉自己被手机“硬控”了,想摆脱却总是失败。
所以我报名了趁早远离拖延症课程,这个课程里有“戒屏”的内容。
🔘
课程伊始,我就跟随课程进度,默默给自己“洗脑”:“你是一个可以自我控制的人,你是一个可以离开手机的人”。
果真,这几周戒屏效果显著,每日平均使用时长从6+小时降低到不到4小时。
这让我想起周岭老师在《认知驱动》里说的“那些能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地改变自己。”
也就是说,真正的行为改变是身份认同的改变。
因为我给了自己一个“可以离开手机的人”的身份,所以,我的行为也随之改变了。
其实,这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承诺一致原则。
简单说就是,当你为自己立了一个“人设”,为了保护“人设”不崩坍,就会想办法维护。
🔘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那么,无论拖延多少次,都应该时刻告诉自己,我的执行力很强,绝不会一直拖延下去的,拖延只是偶尔而已。
为了维护自己执行力强的“人设”,你就不得不去做一些能证明你执行力的事,不然就会哐哐打脸,破坏心理平衡。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健身的人,即使你工作很忙,健身时间有限,你也能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健身者,我可以找到用于锻炼的时间。
为了维护自己健身者的人设,无论中断多少次,你都可以丝滑地再次启动,因为你会认为“事实本该如此”。
等你试图用越来越多的事来维护自己“执行力强”、“健身者”或者其他什么身份时,会不断强化自己的认知,直到最后真正成为执行力强的人,真正成为健身的人,真正成为你给自己的那个身份。
🔘
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身份认同的改变来改变自己呢?
首先,为自己构想一个理想中的身份。
这个身份应当是基于你内心深处的渴望,而非外界的期望或压力。
想象自己已经成为了那个想要成为的人,拥有自己想要的特质。
其次,立刻行动起来,将新身份融入日常。
不要等待完美的时机或条件,因为行为本身就是塑造身份的过程。
从小事做起,逐步调整自己,使之与新身份相符。在行动中获得小反馈,让自己觉得“我不错、我可以、我终于开始了”。
这样的正向循环会激发更多的动力与决心。
第三,中断时保持韧性。
改变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肯定会有反复、挫败甚至是自我怀疑的时刻。
但是,即使行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要彻底放弃。
你在断断续续之中依旧行动,你的小行动会像一颗颗小珍珠一样串在身上,每一次行动都会闪光。
通过身份认同的改变来重塑自己,就像是给自己重新写剧本。
你要先在心里种下这颗种子,然后通过持续的行动去浇灌它,哪怕过程中会有中断和挫败,也要守护好自己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
每一次行动都是对自己新身份的一次确认。
所以,勇敢地为自己设定新身份,用行动去证明,你,就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2025年,我学习的第一门课程,是趁早远离拖延症,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有“戒屏”内容的课程。
新的一年,我想成为一个自信而坚定的,没有手机依赖症,并且总是能把事情启动并做完的人。
如果你有和我一样的期待,欢迎报名学习,一起做同学~
最后,悄咪咪通知一件事情,我开通了一个小号[星晨爱写作],小号专注分享写作副业赚钱心得,立志靠写作赚到人生中第一个100万,实时在小号公布赚钱进度及写作干货,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目前发布了一篇文章87年,38岁,主业月入过万,为什么还要来学写作?(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往期文章:
手账5年,flomo2年,飞书5个月:我是如何培养记录习惯的?
flomo的神仙用法:沉迷自我记录2年后,发现最值得记录的3件事
手账5年,flomo2年,飞书5个月:聊聊关于自我记录的方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