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星晨~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面对生活,总觉的时间很快,自己很忙,却说不清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又或者是脑海中有许多零散的想法,真正要用的时候却抓不住一根清晰的线?
曾经我也是这样,直到我开始记录自己,记录日常生活、记录灵感碎片、记录计划复盘……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时间和行动都变得清晰起来。
我意识到:记录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超级生产力,它不仅帮你保存信息,更让你的时间、想法、行动变得有序和高效。
🔘
为什么说记录是超级生产力?
1️⃣记录让你拥有“第二大脑”
我们的大脑本身并不擅长存储信息,而是擅长处理信息。
如果不把想法记录下来,大脑只能在大量的信息中疲于奔命,一旦记录下来,这些想法就像被存放在外置硬盘中,你可以随时调取,无需担心遗漏。
村上春树曾在采访中提到,他写作的灵感常常来源于每天记录的琐碎笔记。他说:“灵感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不记录,它们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裂。”
2️⃣记录帮你看清行动的全貌
每天忙忙碌碌,但到底忙了些什么?
如果没有记录,时间的流逝往往难以察觉,而一旦记录下来,你会发现那些让你感觉“忙得要命”的时刻,有可能只是不断切换任务导致的假忙。
记录会帮你抓住重点,聚焦真正重要的事。
3️⃣记录是深度思考的基础
在写下第一句话之前,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混乱的。
记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逼迫我们将想法结构化的过程。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那说明你还没理解。”而记录,正是让混乱的想法变得清晰的第一步。
🔘
那么,如何培养记录的能力?
1️⃣越具体越好,避免宏大叙事
越具体、越细致的记录,越能让你的思维清晰可见。
比如,不要写“今天很忙”,而要写:“9点一上班就开了一个2小时的项目方案讨论会,紧接着修改汇报PPT;下午花了3小时写xx项目方案,完成了60%。”
这样的具体记录能帮助你回顾时一目了然,也能在日后复盘时清晰找到时间的使用情况。
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其实要从“无限具象化”开始。
越能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分解成细节,你对这件事的理解就越深入。
2️⃣建立自己的记录体系
记录是一种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
一开始,你可以模仿他人的记录体系,比如时间管理大神们的清单法、GTD系统,或者是简化版的三件事法则(每天只记录三件最重要的事)。
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别人的方法只能提供参考,真正适合你的,永远是属于你自己的记录体系。比如:
自己该记什么?工作重点?生活点滴?还是每天的情绪波动?
哪些事情不需要记录?
3️⃣尝试不同的记录模式
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记录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场景选择:
文字记录:适合头脑风暴和碎片想法的保存。
表格记录:适合量化和对比,比如日常支出、运动数据等,用Excel或数字类App操作更方便。
图文结合:比如拍下当天的风景,配上一句心情描述,既有趣味又有纪念意义。
手写记录:更适合需要沉浸思考的内容,写下来的瞬间更能加深记忆。
找出最能激发你动力的记录方式,并持续优化,这才是长期坚持的秘诀。
🔘
最后,让记录成为生产力的关键,不在于记录本身,而在于它如何反哺你的行动:
用记录制定计划:记录当下状态,清晰未来目标,制定可执行的行动方案。
用记录复盘进度:通过每天记录,你可以定期回顾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未完成,及时调整策略。
最最重要的是,记录可以激励自己:回顾一周、一月的成果时,那种从数字和文字中感受到的成就感,会让你更有动力继续坚持。
当你学会通过记录梳理思绪、规划时间和反思行动时,你会发现:它不仅让你记住了生活点滴,还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方向感和掌控力。
新的一年,我给自己送的第一份礼物,是趁早远离拖延症课程,我想成为一个自信而坚定的,没有手机依赖症,并且总是能把事情启动并做完的人。
如果你有和我一样的期待,欢迎报名学习,一起做同学~
往期文章:
手账5年,flomo2年,飞书5个月:我是如何培养记录习惯的?
flomo的神仙用法:沉迷自我记录2年后,发现最值得记录的3件事
手账5年,flomo2年,飞书5个月:聊聊关于自我记录的方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