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工作,打造满足公众需求的数字形式人民币,自2021年末起,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数研所)启动手机无网无电支付建设工作,全流程创新技术和产品,成功上线了手机无网无电支付功能,为数字人民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抓手。此外,还主导研发了SIM卡硬钱包以及更多载体形式硬钱包,打造数字人民币的新质生产力,用实际行动坚定书写好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两篇大文章,助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夯实金融强国建设基础。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路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公共产品,初心就是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无网无电支付是数字人民币在研发和试点过程中落实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抓手。
1.国际首创填补应用空白。近年来,随着NFC技术快速发展,手机终端厂商的手机Pay产品可通过TSM(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将银行卡、交通卡等下载到手机SE(安全元件)中,使用时先进行本机身份核验,支持在不解锁手机屏幕的情况下挥卡,提高了用户支付效率,但尚未实现无电关机使用。总体来看,国内外金融领域尚缺乏无电支付的系统研究、完整技术体系和应用实例。
数研所从2021年12月起主导研发手机无网无电支付技术,在国际范围内首次给出了安全性、便捷性、通用性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了无网无电状态下金融账户支付的技术可行性和业务安全性。这也标志着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无网无电支付技术实现了原创性突破,为数字人民币全场景覆盖奠定了坚实基础。
手机无网无电支付体系由用户端、系统端、受理端组成,用户端包括手机终端、安全芯片、嵌入式应用及客户端应用;系统端包括互联互通系统、TSM系统及运营机构系统;受理端包括POS受理终端及其他行业终端等。
2.提供数字支付兜底保障能力,覆盖长尾市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目前在支付普惠领域还存在“数字鸿沟”。在一些偏远山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较弱的地方,一些人群难以享受到数字金融技术带来的好处。在极端自然灾害影响下,一些地区易出现断网断电的情况,第三方支付无法正常使用,影响救灾和灾后重建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金融消费者或多或少会遇到手机没有网络连接或没电关机进而影响支付的情况。这些普惠金融领域的长尾市场,往往是商业机构无力解决、不愿意投入或忽略的。
一直以来,数研所在人民银行党委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市场化、法治化发展原则,积极稳妥推行数字人民币,切实发挥数字人民币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虽然无网、无电均为支付中的小众场景,但数字人民币作为公共产品需保证支付业务的连续性,为各类群体提供满足其使用需求、适应其使用习惯的产品,实现随时随地的便捷支付。因此数研所主导研发了手机无网无电支付技术,推出相关支付服务,有效覆盖了支付领域中原本被忽视的长尾市场,打通了支付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了支付服务的包容性与可得性。而且在无网无电情况下,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支付终端即可安全便捷地完成支付,无需复杂的操作,简化了支付流程,提升了支付效率。可以说,数字人民币的手机无网无电支付具备提供数字支付兜底保障的能力。
1.遵循数字人民币顶层设计,搭建全向兼容、互通易扩展的无网无电支付体系。遵循数字人民币人民银行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的机制,手机无网无电支付技术设计了跨机构无网无电交易流程。流程参与主体包括人民银行、运营机构、用户等,一是通过央行端数字人民币系统转发,保证交易的互通性、实时性与幂等性;二是通过自主研发的TSM平台提供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三是通过机构端数字人民币业务系统的策略控制、密钥管理、标记化技术等为用户提供有电与无电时的差异化支付体验。同时,自主研发的应用动态感知系统保证手机无网无电支付技术实现了对电源状态的实时动态监听。
2.面向差异化支付需求,设计通用、安全的无感切换支付模型。为满足商超消费、公共交通等多场景、多维度的支付需求,手机无网无电支付技术设计了包括单离线实时、延迟扣款等在内的支付模型。同时,基于特征协商协议,手机无网无电支付技术自定义多种支付能力参数并自动进行能力交互,在支付流程中可以帮助确认支付终端和用户设备之间共同支持的功能,例如钱包类型、支持协议、钱包介质类型等,实现场景模式的自适应切换,并自动触发差异化校验机制,进而实现智能支付并提升用户体验。
通过上述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数字人民币的手机无网无电支付功能实现了全流程创新。在手机无网无电支付流程中,支持用户事先自行设置免密金额和使用次数等支付参数,如超过免密额度则需在POS终端输入密码,超过设定的最大支付次数则无法支付,充分保障用户资金安全;保证支付时将电源状态信息安全地从前端传递到后台,以实现手机终端在因电池降至低电量关机或用户手动关机后仍可继续进行支付;支持手机终端在关机状态下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支付参数执行操作,增强产品的扩展性与适用性。
1.联合多机构创新,促进产业发展。2021年12月起,数研所首次联合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部分手机厂商及运营机构开展手机无网无电支付技术研发及应用工作,并于2022年9月在数字人民币App正式上线无网无电支付功能。
从产业链角度,多方合力建成的手机无网无电支付体系深度融合了平台系统、受理终端、手机终端、智能芯片等产业链条上的多方资源,使无网无电支付体系成为移动支付通用技术能力,为其他金融应用的创新提供技术思路及参考,有效带动全链路产业健康发展。
现阶段手机无网无电支付正稳步应用和推广。在手机终端方面,国内主流手机厂商的百余款安卓机型支持无网无电支付;在运营机构方面,基于数字人民币系统,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多家运营机构具备无网无电支付的用户管理和交易能力;在受理端方面,目前市场上支持NFC功能的POS终端进行软件升级后均可支持受理无网无电支付;在商户场景方面,已覆盖餐饮、商超、交通等民生领域,如青岛地铁、苏州地铁支持使用无网无电支付,有效克服公众在通信网络覆盖不到、手机没电等极端情况下乘坐地铁时的使用障碍。
2.丰富产品技术供给,打造创新矩阵。作为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一项原创性技术,手机无网无电支付对数字人民币乃至数字金融发展有深刻的产业示范意义。近年来,数研所锐意进取,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中深化发展,不仅研发了手机无网无电支付技术,还主导研发了SIM卡硬钱包及可穿戴设备等物理介质为载体的硬钱包等产品并投入应用,打造了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产品矩阵,助力数字人民币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丰富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产品也起到对外赋能的作用,为各类市场机构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支付产品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满足市场主体多场景、差异化、特色化金融创新需求。
3.不断完善应用生态环境。在丰富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技术和产品矩阵的同时,数研所组织相关运营机构、受理服务机构、手机厂商,不断完善规则标准、受理改造等方面工作,优化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生态环境。在规则标准方面,数研所持续健全数字人民币规则标准体系,为不同的市场主体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检测标准和基础设施,探索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竞争择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在受理改造方面,目前市场上支持NFC功能的POS终端进行软件升级后均可支持受理无网无电支付,最大限度降低受理改造成本。以公共出行为例,支持公共出行场景“一点接入”和跨机构结算,公共出行的服务提供商只需要选择一家运营机构或受理服务机构对接,即可受理所有运营机构发行的各类形态的硬钱包,无需重复对接多家机构。
未来,数研所将继续积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现代化和数字化的笔触扎实书写好“五篇大文章”,持续推进包括手机无网无电支付在内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技术应用创新和生态建设,为建设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贡献数字人民币力量。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9月上半月刊)
新媒体中心
主任 / 邝源
编辑 / 姚亮宇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