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首批支持城市,南京积极探索城市更新模式,全面实施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南京旅游集团聚焦老旧片区更新改造,重点盘活老旧低效存量建筑和空间,加强文保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集团旗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旅商业街区、旅游服务设施等焕然新生,再现历史记忆,改善环境面貌,增添活力魅力,共同谱写城市发展新篇章。
从蒙上时光印记的「古巷旧居」,到流光溢彩、文艺烟火的「文旅地标」;从业态凋零的古玩街市,到艺术闪耀、向河而兴的潮流街区;从退出历史舞台的交易市场,到游轮母港的重要载体。更新的城市,蝶变出更新的生活,让我们慢慢去体验,去品味………
熙南里|传承+创新,持续“生长”
熙南里街区东至中山南路、西至鼎新路、南至升州路、北至泥马巷,占地约16.8万平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余万方,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主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以“甘熙故居”为文化核心,以老城南市井文化为依托,以“一路、两街、十三巷”为脉络,以街区风貌建筑为载体,打造传承传统文化、面向未来多元需求的历史风貌街区。
赋予历史文化流动的活力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区域建筑特征,也是熙南里的建筑特色。熙南里街区始终坚持“能保则保,应保尽保”的原则,突破老城区受制于空间的发展瓶颈,采用整体保护、改造重建、留改拆、渐进式等多种城市更新方式,让层叠的历史在这里汇聚,城市的文脉在这里演替。
熙南里街区保留着南京最鲜活的城市记忆,既有清末的传统多进式民居,又有近代会馆、旅社,还有建国初期的红砖大瓦房,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老厂房。通过“历史的共存”呈现出时间的痕迹和脉络,将历史的变迁自然地呈现出来。
▲改造前
▲改造后
赋予建筑空间全新的表达
熙南里街区分四期而建,前三期已建成开放,四期正逐步更新,已推出了大板巷、鱼龙巷、鼎新坊、熙南里大师工作室、老坊巷等。改造前,这些街巷旧居破旧不堪,或因拆迁等历史遗留问题闲置;改造后的街区打破生活、文化、产业的界限,引入戏曲表演、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老字号品牌、特色餐饮、国学传承等多元业态,形成了“具有独特南京传统文化印记”的文化旅游街区。
▲改造前
▲改造后
大板巷35号民居为1970年代建筑,俗称“小红楼”,最初作为员工集体宿舍使用,后年久失修,屋顶漏水、墙体开裂等现象时有发生,原有居民逐步迁出。2015年启动该片更新改造设计,保留了原建筑的院落格局和红砖立面特征,进行结构加固、墙体修补保护,后续植入特色酒店功能,定格城市记忆,成为大板巷一张亮丽名片。
▲改造前
▲改造后
「大师工作室」,其前身是南京日报社的厂房,80年代中期曾改造成为日报社职工宿舍。项目改造由著名建筑师张雷及其团队负责设计,在空间格局上为南、北、西三面围合,庭院中央面对东侧绒庄街的红台阶是熙南里街区开放的城市客厅和活力场所,台阶下部空间巧妙地布置了美术馆,消除建筑的边界感,促进了建筑内外公共文化空间的链接与转化,极大地丰富了熙南里的文化和设计美学生活。
水木秦淮街区|重塑+融合,焕然“艺”新
「水木秦淮艺术街区」位于环南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域,毗邻南京艺术学院,依偎在江苏电视塔下,相伴于外秦淮河边,和龙江商圈隔河相望,总长约900米。2005年建成后,曾经是古玩一条街,有过热闹和喧嚣。历经10余年变迁,建筑老旧、业态凋零、交通不畅,难以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
▲改造前
▲改造后
2019年,街区全面改造升级,通过建筑立面改造、场地交通梳理、空间容量整合,加强了建筑与城市、城市与河流之间的空间联系;以“艺术生活”为定位,塑造街区独特品牌形象,打造文、创、商、娱、游全时域、多功能、复合型潮流街区,实现了旧街换新颜。
艺商融合,焕新城市地标
街区改造5幢建筑,新建2栋建筑,占地面积约9万平米,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在升级改造中,改变原有近水不亲水的样貌,打通路、城、河之间的视觉通廊,利用高桥在屋顶形成400多米的空中花园,加上外秦淮河“全省最美健身步道”,形成“前街、顶巷、后沿河路”的慢行系统,构成“前外摆、后私院、顶阳台”的趣味空间,打造出全国难觅的滨水公园式街区。
街区引入音乐餐厅、轻吧、茶座等年轻人喜爱的业态,布局了逸庐书院、海棠艺术馆等众多文艺空间,“大蓝鲸”雕塑、“会动的墙”和“花见花开”等众多装置,使街区每一处都散发着艺术魅力。
水岸融合,点亮城市风景
街区以外秦淮河为纽带,整合沿线码头资源,以舟为介、以灯(影)为景,串联起沿线景点,推出船宴、下午茶、研学等产品,将水上运动与旅游休闲、夜间消费相融合。在外秦淮河这条黄金赛道上,龙舟、赛艇、皮划艇、桨板等水上竞技演绎“百舸争流”。围绕F栋打造外秦淮河水上运动中心,成为撬动滨江地带“水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实现了从“依河而生”到“向河而兴”的华丽转身。
日夜融合,搭建城市舞台
街区利用宽阔的沿街慢行系统、大小7个广场、自营空间、户外舞台,常态化地举办艺术沙龙、名家访谈、艺创大赛、毕业秀等高端艺术盛会,策划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文旅项目。
白天,灵感市集、海峡两岸文艺嘉年华、美食美宿乡村生活季勾勒出“诗与远方”。晚间,文创市集火热开市,伴随乐队、街舞、话剧等露天表演,实现日间和夜晚场景无缝转场。见缝插针地开辟足球、篮球、轮滑球等体育场所,增添新活力、新动力,从而构建集运动体验、互动社交、网红打卡、吃喝游乐赛等于一体的活力场域。
幕燕滨江|指引+盘活,重获“新生”
作为全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试点城市,南京市积极探索技术路径,为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撑。
老厂房变身“潮酒店”
「幕燕滨江风貌区龙建大厦」位于港一地块,始建于1992年,原属港口集团地块,作为龙建钢材交易市场进行使用。原有建筑的消防设施缺乏,建筑老旧,外立面破败不堪。2019年,为盘活闲置资产,旅游集团引进华住集团旗下“漫心酒店”品牌,实施龙建大厦装修改造项目,进一步补充幕燕滨江风貌区“住”的要素。
▲改造前
▲改造后
龙建大厦改造项目属于改变使用功能的整体改造,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按照国家现行消防技术标准并结合《南京市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审查工作指南(2021年版)》要求,通过疏通消防通道和登高救援场地、增设室外消防水池、加宽内部疏散楼梯、增设消防监控设备等措施提高消防安全水平。龙建大厦改造项目等一批南京既有建筑消防审验的经验做法被住建部作为典型案例供全国31个试点城市借鉴学习。
该项目也为后期打造长江内河游轮母港项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创造了先行先试的活化样本。
▲改造前
▲改造后
旧建筑变身“滨江客厅”
「五马渡航站楼」位于幕燕滨江风貌区中心段五马渡广场,紧邻金陵四十八景中“化龙丽地”。该建筑原为临时办公地点,建筑面积约955㎡;2021年为迎接南京首艘滨江游轮“长江传奇”,将其改造为航站楼,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和亮化改造。2023年,航站楼再次营造新的场景体验,打造“数字长江”元宇宙博物馆,利用AR成像、裸眼3D、数字交互、元宇宙建模等技术建成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展示最新数字体验技术、创新长江航运信息交互模式。
▲改造前
▲改造后
2024年,我国长江内河最长的双体滨江客船“长江之恋”游轮已面世,正式揭开南京滨江“双船运营”的新篇章,这是南京人的旅游新方式,更是集中展现新时代长江南京段城市历史人文的创新表达。
用有温度的“更新”留住城市记忆
从旧貌旧影,链接到新兴场景
城市更新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
期待为“宁”更添精彩
来源 | 南京旅游集团
编辑 | 南京城市更新
审核 | 冯宪法
投稿、转载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