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故里湖北监利市考辩(四)

教育   2024-10-28 18:02   福建  


回顾智顗故里湖北监利市考辩(一)

        智顗故里湖北监利市考辩(二)

        智顗故里湖北监利市考辩(三)



四、智者大师桑梓资料缺乏与故里失考的主要成因


(一) 豪门贵族,播迁华容并未隶属华容。


灌顶《别传》云:“暨晋世迁都,家随南出,寓居江汉,因止荆州之华容县。”“寓居”,即指寄居他乡的官僚贵族。“止”,停留。无论寄居还是停留,智者大师先祖陈氏颖川世家迁居华容,都是为避战乱的权宜之举,并非以落籍为目的,总想有重返颖川之时。加之晋时政权多由官僚地主阶层所维持,即使失势官僚贵族都享有很多特权,一是免除税役;二是游离于集中安置政策之外;三是不被居住地官吏所辖,被称之为“游宦”。陈氏世家虽徙至华容,并没隶属于华容;华容地方行政机构根本管不到他们,甚至还不作人口统计,图减轻税赋。陈氏世家之所以寓居华容,本以为权谋之计,冀晋室复兴,盼重返颖川之日。谁知战乱频仍,国亡家破,一滞200余年。因此,智者大师父辈及先祖们奔波于朝廷,涉跡于宦海的行迹,地方文献都载之甚少。


无独有偶,本文笔者之一任茂礼,2016年受聘编纂监利《任氏族谱》,发现任姓监利落籍始祖任廷德,本山西潞城(今山西长治市)富家子弟,26岁时因不满元末暴政酷吏,带了家丁以做粮食生意为名,来到芜湖投身农民革命浪潮。适遇朱元璋、陈友亮对阵鄱阳湖,他将自己做生意的大量粮食,全部捐献给了弱势的朱元璋。朱元璋大喜,以侄女尚之,敕封他为驸马都尉。此役朱元璋反败为胜,一战定乾坤。洪武末年,任廷德举家返籍,途经监利“寻访章华(台)胜景”,突患“卸甲风”,后逝于监利县城,御葬于县城文庙(今为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之侧。其子任重砥,为明建文帝护驾将军,时燕王朱棣起兵废建文篡位自立,是为永乐皇帝。永乐帝下诏正在监利服丧的任重砥返京归顺,任重砥以不事叛逆拒从,于永乐元年六月十八日已时,在南京被永乐帝所弑,归葬监利县城东门外。这些有涉国史的佚事家谱有载,而官方文献如地方志等均无只字可拣。


由此可见,智者大师及其父兄先祖行状,由于客籍故,未见诸地方文献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见于官方文献的宝藏往往蕴藏在民间,这正是我们今天发掘、考辨智者大师故里文化的意义所在。



(二) 章安灌顶,寻访智者故里,“皆不能识,克心自责”。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灌顶多幸……以开皇二十一年(601)遇见柳顾言,赐访俗家桑梓,入道因缘,皆不能识,克心自责,微知惺悔。”这是一段极为珍贵的记载,说明灌顶在撰写《别传》之前,还特地来智者大师故里采访过,而最终《别传》所记智者大师“俗家桑梓”几近无,“入道因缘”也过略,是由于灌顶虽有采访成行而无求问结果。其中透露了三个信息:

第一,灌顶到智者大师故里采访是受到了限制的。何以见得?文中“赐”字可见。僧人本在五行外,云游山水间,为何灌顶来智者大师故里还须呈请批准?而适遇柳顾言才有这个机会。柳顾言,名,字顾言,河东(山西永济)人。官开府仪同三司,领太子洗马,迁秘书监。柳本系僧人,法名正善,诚敬智者,“因闻法要,深有省发。”晋王杨广礼请智者大师,每每都交由枊顾言去承办。由于这层关系才有灌顶获“赐”。


灌顶作为智者首要弟子,采访智者大师故里,为什么要受到限制呢,这应该与杨广和智者大师的关系有关。其表面上智者大师是杨广受菩萨戒的阿阇黎,杨广是智者大师获赐尊号的人王;但实质杨广始终把智者大师视为陈朝统治阶层的维护者,对大师实施了长时间较为严格的控制。鉴于智者大师在民间在社会崇高的威望,杨广不得不管而不死,放而不松。589年,晋王杨广率50余万军队一举灭陈。智者大师又一次遭受亡国之痛,即行离开陈地,“金陵既败,策杖荆湘,路次彭城,”“往憩匡山”(今江西庐山)。其时隋虽灭陈,陈人未服,江南李陵等聚众作叛,庐山浔阳也有陈将执火起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闻风延屈”,以受菩萨戒为由,“致书累请,遗使招引”,宣令智者大师到杨州。智者大师“三辞不免”,后与杨广立下来去自由的“四愿”条约,才“束钵赴期”。



开皇十二年(592),在为晋王杨广授戒之后,智者大师即“匆遽而去”,回到荆州,开法场,答地恩。而“渚宫(荆州)道俗,延颈候望,扶老携幼,相趋戒场”,听法者五千余人。由于聚众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再次引起行政当局和晋王杨广警觉。杨广以注解经疏为由,派柳顾言奔赴荆州,礼请智者大师回杨州。智者大师“频辞不免”,回到杨州,为晋王杨广撰《净名经疏》二十八卷,“王躬受持”。


鉴上可知,杨广对智者大师的控制是出于维护自己政治利益考虑,是自始至终的。灌顶采访智者大师故里,时间在智者大师灭度后三年杨广登基前三年。一者智者影响还在,二者杨广为登大位,尤当谨慎。因此对后智者代表人物灌顶动向尤其去敏感地方有所控制,是合乎情理的。至于灌顶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不得而知。从其结果来看,似乎灌顶根本没到过荆州旧华容故地,或只到过旧荆州当阳玉泉寺(其时到过当阳玉泉寺有记载),玉泉寺及其周围的人对智者大师出生的地情环境、受业经历等,当然“皆不能识”了。


第二,由于智者大师18岁出家,加之父母早年双亡,兄陈鍼从军在外多年均未回籍,故里虽有生于斯养于斯的乡土之情,但家中却亲友不再,血脉断根,以至智者大师出家前去硖州(今宜昌)“依乎舅氏”。这样,即使当时灌顶来到智者故里昔华容时监利,恐怕也“皆不能识”智者何人了。


第三,就文中“克心自责,微知惺悔”来看,说明灌顶对采访智者俗家桑梓,求问无果,惭对先师,深深自咎,刻骨铭心。客观上灌顶获“赐”机会难得已得,而主观没能把握好时机,知难而进,深入实地,获得应当可以获得的结果。或因物是人非,旧华容县早已并入监利,新华容事不相干,未能深入实际,深入民间,访无所访,所问“皆不能识”;或因安排不周,贻误时机,终成空悔等。灌顶无奈,故“仍问远祖于故老,即寻受业于先达”(《别传》)。



(三) 四篇传记宏文佚失其三,缺少互证终成憾。


渚宫(荆州)法论、会稽(淅江绍兴)智果、国清灌顶(561-632)、龙田(陕西长安终南山)法琳四位弟子为大师作传,备载大师生平事迹、化道因缘、景行盛德 ,可惜其他三本传记在流传过程中早已亡佚,后世唯有灌顶所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广行于世。


结语:“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总之,“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汉边让《章华赋》)的荆楚南国——湖北省监利县,当年西域与东土人文信仰在这里互鉴相融,中原文明与南蛮文明在这里风云际会,因缘和合,降诞了一位伟大高僧;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时代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者大师生平史料的发现发掘,对研究佛教中国化和加强中国特色佛教自身建设,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


1、清同治《监利县志》(长江出版社2016年7月影印版)

2、《大清一统志》(电子版)

3、《湖广通志》(电子版)

4、《荆州府志》(电子版)

5、潘新藻《湖北省建制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

6、《资治通鉴》(改革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7、隋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8、宋昙照《智者大师别传注》

9、可潜《天台智者大师行跡资料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

10、刑东风《再论智者大师的出身地――关于“智者故里”之我见》(中国佛学院网站)


(作者:任茂礼,监利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前会长,湖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当阳玉泉寺
湖北当阳玉泉寺,智者道场,天台祖庭。核心精神:从律仪生活中,建立僧俗正行;从禅定修行中,增强正信道心;从闻思经教中,建立正知正见。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鄂(2022)000009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