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学修|【佛法修学概要 正见篇-2】

教育   2024-11-05 18:01   福建  


丙二、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


前面一科发心篇,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心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所谓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换句话说,我们在因地凡夫的时候,就应该在心中许下一个心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令一切有情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这个就是我们修学的目标。知道目标以后,应该进一步的明白佛法的道理。因为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个人为什么会有痛苦的出现?这个人为什么到三恶道去了?这个人为什么到人天中去享受安乐?为什么能够到极乐世界?乃至于成就圣道?这个整个生命的现象,整个运转的轨则,我们要明白。我们才有办法使令自己,使令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佛法的正见。


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总共分成三科。初、人天业果。二、三法印。三、实相印。第一科主要是讲到有为法,善业、恶业的问题。三法印讲无为法,讲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性。第三科是把有为跟无为统一起来,汇归到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实相。佛法的道理分成三段,业果空性跟真如,真如实相。



丁一、人天业果

戊一、业果自性


第一科、人天业果。第一小科、业果自性。


业果自性包括业的自之体性,也包括果报的自之体性。自之体性,譬如说钢杯,它的自之体性是由不锈钢打造而成的。这个不锈钢就是这个杯子的自之体性。我们想要明白业果的自之体性,就是它是怎么来的?业是怎么产生的?果报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它的自之体性。


【俱舍论】云:「造作名业。」又【成唯识论】云:「能感后有诸业为业。」是故「业」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之造作行为。此诸行为于现起时,能熏习第八识成善恶等诸种子,摄藏于第八识中,相续不断,待因缘成熟,能令有情众生,招感当来三界六道轮回之果报,是名为「业」。


业果自性,我们引用两段的论文来解释。先看【俱舍论】。【俱舍论】上说什么是业?「造作名业。」这就是我们身口意的活动。造作就是活动。身体起了一个动作去拜佛,这也是一个业。嘴巴讲出一句话,嘴巴的震动讲出一个声音,这也是一个业。你内心活动,这也是一个业。就是你的身口意只要一动,就是一个业。当然也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恶业,都是一个业。这是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身口意的造作。【成唯识论】又把这个业讲的更清楚,「能感后有诸业为业。」一个法,它能够招感当来果报的,这种行为叫作业。它有招感果报的功能。这种招感果报的功能主要要以心为主。心为业主。如果这个业本身没有心识的活动,是不能招感果报。不能构成业性。譬如说: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它虽然是一个造作的活动,可能打死了一个人。但这不能叫作「业」。因为这个苹果本身是没有心识的。这个人被打伤了,打死了,这个人是在受果报,并不是一个造作,它不是一个「业」。譬如说:大地震。这个地震本身也不是一个业性,它不是一个有情的心识所发动的,它只能说是一个果报,不能说是一个「业」。


这个业一定要有身口意。特别是意业才能够叫作「业」。这种以心为主的,所带动的身口二业,它有招感当来果报的功能。


「是故「业」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的造作的行为。」这个地方主要是以心为主。这个行为如果是没有心识的引导,都不能构成「业」。前面说过,地震是不能构成业的。


「此诸行为于现起时,能熏习第八识成善恶等诸种子。」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活动,它的一个现起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诸行无常。你的拜佛动作,你站起来慢慢的拜下去,然后头到地,然后慢慢的起来。它每一个动作都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虽然这个业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你造了就过去了。但是你在造作的时候,它有熏习的功能。



这个熏习,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你今天穿一件很干净的衣服,它没有香气也没有臭气。但是你到大殿去,你的衣服跟这个檀香接触,你就能够熏习到檀香的味道,你的衣服上面就有檀香的味道。你到厕所去,你就会熏习到厕所的味道。就是说这个香臭的味道对衣服有熏习的功能,我们在造业的时候亦复如是。你造了一个善业,或者起了一个恶念,造了一个恶业。这个恶业虽然造过去了,反正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也过去了。但是你那种善恶的功能,被保存下来了。被第八识给摄持储藏起来。这种善恶的功能被储藏起来,这种功能是相续不断,是不会消失掉的。除非你忏悔,如果你继续造作,它又增长。这个种子只要你造作以后,它一定会被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以后,就会在第八识当中相续不断,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使令有情众生去招感三界六道轮回的果报。这就是「业」的造作情况以及它得果报的情况。


关于这段文,我们划成一个表。首先看右上角的「业」-身口意的造作。「业」有招感果报的功能,直线下来看到一个「果报」。但是我们造业的时候不是马上得果报。譬如说我造了一个恶业,但是我不一定会因这个恶业去受苦,不一定。这个业一造作以后,它熏习你的第八识,一个微细的心识。这个「业」本身是先被保存下来。是以什么情况被保存?以种子的功能。佛法这种种子就是一种善恶的功能,这个名词是一个譬喻。世间的种子能够发芽,能够得果报,比喻这样「业」的功能,它有去创造果报的功能,叫作种子。如果是善业的种子,未来的果报就是天人、阿修罗这种可乐的果报。身心安乐的果报。如果这个业的本质,是一种恶业,杀盗淫妄的恶业。这样的业性,使令我们到畜生、恶鬼、地狱去受这种不可乐的身心果报。换句话说,我们讲生命的现象,业果的思想是这样建立的。


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有很多所谓的外道,很多的哲学家。他们对生命也提出很多很多的看法,基本上是常见跟断见。常见是说生命是大梵天或者上帝所创造的,是个常。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上帝、大梵天,来主宰我们的吉凶祸福。所以说,我们不能决定我们的生命未来是快乐或痛苦,我们不能。我们一定要向大梵天祈祷,希望大梵天赐给我们快乐,希望大梵天使令我们避免痛苦,这个就是常见。另外一个叫断灭见。断灭见的意思是说,生命是没有轨则的,这个人会快乐、这个人那么健康富贵,是没有原因的。这个人会痛苦也是没有原因的。换句话说,生命只是偶然。就是说你造了善业也没有多大意义,造了罪业也没有多大意义。反正一个人死了以后,就像一盏油灯烧尽,人死如灯灭。所以生命的本质就是及时行乐。这个思想很容易让很多人造罪业。


佛陀出世以后把这个断常二见,邪因缘论、无因缘论给否定掉。佛法就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说我们今天的快乐是我们过去生的善业所创造的,我们来生的快乐是我们今生的善业所创造的,就是你今天身口意的活动,都被你的内心深处给保存下来。保存在你内心的阿赖耶识当中,这个当中虽然没有马上表现出来,但是总有一天这个业一发动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可乐不可乐果报的功能。


譬如说,我们今生是个人,是一个人的身相,是一个人的内心的活动。我们以人的思想来观察一切事情。下辈子作一只蚂蚁,这个身心世界很大的变化,蚂蚁有蚂蚁的身相,蚂蚁有蚂蚁的思考模式,完全不一样,若身若心都变化。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我们人的身心变成一群蚂蚁的身心呢?就是你的业力。你身口意造作的业力,一次一次的造作,累积,慢慢、慢慢,到临终的时候,那个业力一发动出来,变成一个蚂蚁的果报。基本上,我们对于生命的看法就是万般皆是业,都是自作自受。我们的内心去创造业力,还是由我们的内心去承受这个果报。完全是自己的造作,自己去承担的。这个就是一个业果的自性。



根据【成唯识论】把业果的相续情况,解释一下。这一段有一个问答。


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谓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在【成唯识论】当中就问一个问题,阿赖耶识是断灭的?还是常住的?这阿赖耶翻成中文叫藏识。它是我们有情生命的一个主体,它能够把我们的业力保存,它也能够变现果报。


这阿赖耶识到底是常还是断呢?「非断非常,以恒转故。」佛法对于生命的本质,它不是断它也不是常态,也不是断灭。为什么呢?因为它恒转。一个是恒,它有恒常相续的功能,但是它也是前后变异。「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生命的相续分两个部分,先看果报的相续。说这个第八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它一定是相续不会断灭的,从来没有间断。虽然第八识是剎那生、剎那灭,它不会断灭,是三界六趣四生的,生命的一个根本,生命的依止处。譬如说我们今生是一个人的果报体,你造了很大的善业。这个善业本来可以生到天堂去的。但是你今生还是一个人,怎么回事呢?因为阿赖耶识它是一种相续的功能,因为人的业力还没有受完,所以说这个人的果报体还是要相续下去,直到这一期的业力消失为止。所以说第八识的变现果报,它是一类相续,常无间断。它不会因为你今生造善造恶,马上变化。不是的。你今生的果报体,这一期的业力还没有受完,它会继续把它受完,它有相续的功能。


再看因地。「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这是约因地。第八识对善恶种子,它有持种的功能。执持善恶种子,使令他不失故。很多人会问佛教徒说,你们说有前生,有来世。这是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对于生命,无量生命的观念是很重要的。如果生命就只有今生而已,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没有多大意思了。人家问说:怎么知道有来生呢?我们可以从内心的状态判断出来。科学家、一般世间的思想,他们认为生命是以物质为主。这个人为什么能够思考?因为它有大脑,所以能够思考。就是色法能够创造心法。佛法的思想是不同意这个看法。佛法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以心为主,心能够变现果报,就是阿耶识,就是心识,它摄持了善恶业,能够变现果报。


譬如说,一对双胞胎,这两个双胞胎是同一个物质,同样是父精母血,所谓的授精卵分裂而成的。但这双胞胎,同样一个物质创造两个生命体,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由物质所产生的,这两个思想应该完全一样。事实上不同,我们看很多双胞胎,一个人的个性非常开朗外向,一个人的个性保守内向。但是他们两个人是来自于同一个DNA,同一个授精卵的色法。为什么同一个色法会创造两个不同的思想,表示说色法创造心法这个观念是不能成立的。


佛法的意思,心法是由你造作的业力,心识的变化是你的造作,你现在的思想跟你前面的造作有关系,譬如说,你前面看过一本书,或者上过一堂课,你的思想就会有变化。你会受上一堂课分别,而有变化。前面的造作会影响你后面的思想。一个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刚刚从母胎出来,它有很多的思想。有的小孩子喜欢寂静,有的小孩脾气暴躁。我们会问,这个时候母亲还没有教育他,他还没有接受到整个环境的教育,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思想呢?表示在他出生之前一定有前一个生命的造作,才会影响到他今生的思想。就是说,父母未生之前有一个前一个生命,否则不能解释,那么多的婴孩刚刚降落的时候,每一个婴孩的思想各式各样。婴孩的思想怎么来的?一定有一个前一个生命,前一个生命体的造作,所以等流下来的。表示说在他投胎之前还有一个心识,就是还有一个生命。还有一个生命就表示说有一个前生。依此类推,有前生,还有前生,就表示说有无量的前生。从心识的等流,我们也知道这个心识也会相续的流到来生去。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性坚持种,令不失故。我们这个心识,阿赖耶识,就像水流一样,无始劫来流到今生,可能这个水造罪业重,这个水被搞脏了。但是你也可以把它净化,用忏悔,就把它清净了。这个水也会流到来生去的,它能够去执持这个善恶的种子,使令这个种子不失不枉。这个地方讲我们的心识有恒常相续的功能,不管是就着果报,就着因地,都有相续的功能。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就着果报来说,它的情况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果报体的变化,一个是粗的,败坏无常。一个是细的,剎那无常。这个粗分的无常,败坏无常,譬如说,你今生死了,今生人的身心果报结束了,下辈子变一个天的身心。天的身心福报享尽了以后,又变成一个畜生道的身心。这个果报是会变化的,是粗分的无常。细分的无常就是剎那剎那的变化。譬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好,讲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你刚刚那时的身心状态,跟现在的身心状态已经不一样。你刚刚在形容的是前一剎那的身心。我的心情很好。你在讲完这句话的时候,你前一剎那被你形容的那个身心已经过去了。可能你的好已经变成稍为比较差了,或者是更好了。就是说,我们的身心状态是剎那剎那的在流动当中。他不是一个停止的状态。我们这个果报体,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个果报体是有转变的情况。就着因地来说,「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果报体变化,因地也会变化。譬如说,你刚刚来到佛门的时候,烦恼又重,罪业也重。有罪业的人,心就是不寂静。但是你来到三宝的地方,不管出家或在家,你不断的忏悔,不断的拜佛,诵金刚经、普贤行愿品,诵清静的佛法来净化你的内心。噢!你的内心就会有变化,从粗重的、燥动的心识,就会转成一个清净的、法喜的心识。你这个因地,一个人业障重也不决定。你说我业障重,这件事不决定,可以改变。你说我福报很大,这件事也不决定,你不继续修福,你的福报也会变成没有福报。譬如说,我长的很丑陋,这件事也不决定,好好的持戒修福,你也可以慢慢的庄严。我们因地的业性,随着你转识的造作,会有不断的变化情况。若因若果,都是剎那剎那的转变,这叫转。


总结。「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我们对于生命的一个万般皆是业,所创造的果报体。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生命的本质。第一个是恒。从恒常的角度来说,它能够遮止这个断灭见。我们这个人只有今生,死了以后人就断灭,以这个恒常相续就能破除断灭见。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转,转变表示它不是常态。你今生是个人,不是下辈子就一定是一个人,这是会有变化的。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就像一个快速流动的一个水流,因果的道理,法尔如是,这不是谁去创造的。因果的道理是存在宇宙间一个法尔如是的真理。阿赖耶识的业识是我们生命的本体,它是恒者非断,转者非常犹如暴流,就是构成一个不常又不断的生命,这就是一个业果的自性。


古德用水流形容我们的生命,使令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水流从高山上流下来,它是相续的,它不停止的,就是生命它不会停止的。观这个水流,它湾弯曲曲不断的变化,表示我们从这个水流的一个流动情况,明白这生命是不常又不断。从这个水流的本质,我们也看到这个生命本质。古德有一句话说,「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法性本来空寂,就是一个不常。就是说生命的本质没有一个常一的自我,你今生很贫穷,但是这个贫穷的本性是空寂的,是可以改变的。你今生很聪明,你要不继续的听闻佛法,你也会变成愚痴。你今生很愚痴,你好好的栽培佛法的善根,也会变成有智慧。法性本来空寂,就是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都可以改变的。因果丝毫不爽。就是不断。你只要造了业,这个业就不会消失掉,除非你不造作。你在身口意上造了一个业,这个业一定被保存下来,不会失掉,它也不会断灭。「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这句话也可以说是不常又不断。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尊那日新,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当阳玉泉寺
湖北当阳玉泉寺,智者道场,天台祖庭。核心精神:从律仪生活中,建立僧俗正行;从禅定修行中,增强正信道心;从闻思经教中,建立正知正见。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鄂(2022)000009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