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站在婆婆家的门口,手里紧握着7年前的微信转账记录。这一刻,我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回到7年前那个看似温情脉脉的下午,重新做出选择。
1
那是2017年的春天,小叔子刚在城东买了一套新房,首付差20万。他站在我家门口,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嫂子,你在银行上班,工资高,能不能借我20万?等我发了年终奖就还你。”
我和丈夫都是双职工,收入还算可以,手里确实有些积蓄。但20万也不是小数目,我犹豫着看向丈夫。丈夫沉默了一会说:“你自己决定吧。”
正在我举棋不定时,婆婆打来电话:“儿媳妇啊,你们能不能帮帮小强?他好不容易相中这套房子,就差这20万了。你放心,不用写借条,他要是不还,我来还。”
婆婆的声音充满慈爱,听得我心里一暖。想着都是一家人,再加上婆婆的担保,我点头同意了。第二天,我就把钱转给了小叔子。
2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小叔子的“年终奖”从未兑现过。每次在家庭聚会上提起这事,他总是笑着说:“嫂子别急,我最近手头紧,等我宽裕了一定还。”
婆婆也总是在一旁打圆场:“着什么急啊,又不是外人。”她的态度让我觉得安心,毕竟当初是她承诺会还钱的。
直到去年,我和丈夫打算换套大点的房子,准备首付时发现缺口太大。我终于下定决心,去找小叔子要钱。
没想到,小叔子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嫂子,那都是7年前的事了,你怎么还记着?再说了,我那时候刚买房,你们作为哥嫂不帮忙,难道看着我流落街头?”
3
他的话让我如坠冰窟。更让我寒心的是,当我找到婆婆时,她竟然说:“这是你们兄弟之间的事,关我什么事?再说了,当初也没写借条,谁知道到底借没借?”
我拿出手机,翻出7年前的微信转账记录:“妈,您忘了吗?当初是您说不用写借条,您说他不还您还的。”
婆婆冷笑一声:“那都是哄你的,谁家借钱不写借条?你这么精明的人,连这都不懂?再说了,我一个退休的老太太,上哪儿给你弄20万?”
我站在那里,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原来这7年里,我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温情幻象中。
回家路上,我忍不住痛哭。丈夫叹了口气:“其实我早就猜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但你总说要相信亲情,我也就不好说什么。”
4
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血缘关系不等于信任保障,亲情也要建立在契约精神之上。那些所谓的“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亲兄弟明算账”,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现在每当有亲戚朋友找我借钱,我都会很明确地要求签订借条。有人说我太见外,我就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听。大家都说我想得开,但只有我知道,这份洒脱背后,是对“亲情”二字最深的失望。
小叔子的儿子上个月满月,我和丈夫都没去。婆婆打电话来埋怨,说我们太计较。 我淡淡地回答:“妈,不是我计较,是生活教会了我,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
5
这些年,我看透了很多事。 有些人,平日里叫得最亲热,关键时刻却最靠不住。有些情,看似最浓厚,其实最经不起利益的考验。
现在的我,依然相信亲情的美好,但不再盲目。我会用更理性的态度来维护亲情,因为我明白,真正的亲情不需要用金钱来考验,而经不起金钱考验的亲情,也许从一开始就不那么真诚。
那20万,我已经不打算要回来了。就当买了一个教训,看清了某些人的真面目。生活还要继续,我和丈夫开始重新规划未来。也许有一天,等我们真的富足了,这20万就像一粒沙子,轻轻一弹就散去了。
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教训: 再亲的人,该有的手续一样都不能少。感情是感情,钱财是钱财,把这两样东西分得清楚,才能维系更长久的亲情。
前几天,我整理了一下这些年的经历,写成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讨伐谁,只是想告诉更多人:亲情很美好,但不能成为伤害你的借口。愿每个人都能在维护亲情的也保护好自己。
这个故事里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无奈。生活总是在不断给我们上课,关键是我们要学会从中汲取教训,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智慧。
别忘了点分享、收藏、在看、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