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28岁那年的夏天,一场关于“家”的争吵,让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原来在父母心中,我终究是个“外人”。那天,我坐在自己从高中开始就住了十多年的房间里,听着门外此起彼伏的争论声,泪水不受控制地滑落。
1
“小雨,你房间收拾一下,明天你哥他们要带小昊来住几天。”妈妈站在我房间门口,语气轻描淡写。
我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她:“为什么要住我房间?家里不是还有客房吗?”
“客房太小了,你哥说小昊需要一个宽敞点的房间。再说了,你平时工作忙,周末才回来住,房间空着也是空着。”
我攥紧了手中的书本,努力压抑着内心的不满。
这间十五平米的房间,是我从高中开始就一直在用的空间。
墙上贴着我最喜欢的海报,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我珍藏的书籍,床头还放着高中时和好友的合照。
这里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
2
“妈,我不同意。”我站起身,“这是我的房间,我从高中住到现在,为什么要让给小昊?他才五岁,住客房完全足够了。”
爸爸听到动静走了进来,皱着眉头说:“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你哥工作调动,暂时在这边过渡几个月。小昊还小,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你都这么大了,迟早要嫁人的,还在乎这些做什么? ”
这句“迟早要嫁人”像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刺进我的心里。
我突然想起这些年来,我对这个家的付出:工作后每个月按时往家里打钱,父母生病时请假在医院照顾,家里添置家具电器时主动承担一半费用。
可在父母眼中,我终究是个“外姓人”。
3
“既然我迟早要嫁人,那以后家里买东西,我也不会再出一分钱了。”我的声音有些发抖,“我工作这几年,每个月给家里的钱,加起来也有小十万了。
家里换冰箱、洗衣机的钱,有一半都是我出的。
原来在你们心里,我连一个五岁的侄子都不如。”
屋子里一片寂静。妈妈的脸上闪过一丝尴尬,爸爸的表情也有些不自然。这时,哥哥和嫂子也听到动静走了过来。
“小雨,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哥哥开口道,“我们也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你总不能让你侄子住那么小的客房吧?再说了,你平时也不怎么回来住。”
我冷笑一声:“是啊,我是不常回来住。 可这不代表这就不是我的房间了。我工作后付了首付,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住,但我依然每个月按时给家里打钱。为什么?因为我把这里当家。可现在看来,我好像真的想多了。 ”
4
那天晚上,我收拾了几件必需品,直接回了自己租的房子。手机里不断传来父母和哥哥的电话和消息,我一个都没有接。
接下来的一周,我都没有回家。直到妈妈找到我的公司楼下,我们才有了一次长谈。
“小雨,妈妈知道错了。”妈妈的眼圈有些发红,“我们不是有意要伤你的心。只是......只是觉得你是女儿,总有一天要嫁人的......”
“妈,这就是问题所在。”我打断她的话,“ 为什么在你们心里,我因为是女儿,就注定要离开这个家?我工作这么多年,对家里的付出一点不比哥哥少。我不结婚就不是这个家的人了吗? ”
妈妈沉默了。许久,她轻声说:“对不起,是我们的观念太落后了。你说得对,不管你结不结婚,你永远都是我们的女儿,都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5
这件事之后,家里的氛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哥哥最终还是在附近找到了合适的房子,没有住进我的房间。爸爸和妈妈也开始慢慢改变对我的态度,不再动不动就提“嫁人”的事。
前几天,我回家吃饭,发现爸爸在收拾储物间。他说要把储物间改造成书房,问我喜欢什么样的书柜和桌椅。
“你不是一直想要一个安静的看书空间吗?”爸爸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个房间虽然小了点,但是采光不错,你觉得怎么样?”
我看着爸爸略显局促的表情,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也许,改变和理解都需要一个过程。重要的是,我们都在努力,试图跨越那些陈旧的观念,重新定义“家”的含义。
这些年,我走过了许多地方,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但我始终相信,家不应该是一个会因性别而有所区别的地方。 它应该是每个成员都能享有平等权利的港湾,是我们付出爱与被爱的永恒归宿。
如今,我依然会按时给家里打钱,但不再是出于义务,而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因为我知道,这里永远都是我的家,而我,也永远都是这个家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