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娄成武教授 | 新时期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学术   2024-09-05 09:07   辽宁  

编者按

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于2024年9月4日逝世。娄成武教授是我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长期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成就卓著,著作等身,相关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空白,诸多观点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采纳应用,对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影响延续至今。

平台特推送娄成武教授的“新时期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向娄成武教授致敬。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时代议题和发展挑战。一方面,政府治理实践亟须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理论创新回应并指导治理实践;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愈加鲜明,研究方法越来越呈现多样化、集成化,以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升解释力、说服力、指导力势在必行。面对时代挑战,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呈现两种基本趋势,一是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持续推进理论知识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是中 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面向现实的理论关怀,关注公共管理中的“大问题”,聚焦时代之需和治理之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简介

娄成武,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结构

一、新时期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时代特点
(一)公共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二)公共管理实践亟须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三)公共管理交叉学科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研究方法越来越呈现多样化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持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关注公共管理“大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2021 年既是我国 “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的新时期发展进行了全面布局,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作为一门极具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科将面临许多新的议题和挑战,呈现出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准确识别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对于建设面向未来的公共管理学科,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新时期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时代特点

(一)公共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2020 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党和政府带领中国人民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为了应对新挑战,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中国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改善国家(政府)与社会、市场的营商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更好地吸引跨国企业,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不断扩大国内国际 “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交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真正互促式发展,形成国内国际有效统一的大市场;另外,服务型政府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标志,服务型政府建设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建设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服务型政府,以适应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及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公共管理学科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公共管理实践亟须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亟须扎根本土化实践,聚焦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核心话题,同时立足于时代和国际前沿,把握未来趋势,进而界定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科边界,确立研究的核心命题。随着公共管理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亟须重新构建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科学厘定和发展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正确界定关键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展并完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用辩证法和矛盾论等来认识和分析研究中国在公共管理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并聚焦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第二,要从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从数千年的行政管理实践中汲取历史营养,以史为鉴,丰富当代的公共管理理论。中国具有悠久的治国理政的研究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的国家或政府形成之时,古代中国为全人类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国家治理或政府管理的思想遗产。第三,正确处理与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观点、管理方法与技术,加强与国外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比研究。第四,我国公共管理研究长期移植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西方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复杂且异质的社会实践,因此,要持续推进公共管理本土化发展。要以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来提出中国的理论、中国的观点,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讲好公共管理学的中国故事,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第五,要关注大数据对公共管理变革带来的影响。大数据客观上为公共管理提供处理公权力内部的权力运作问题、公权力对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提供工具和手段,以及为我们维护社会安全、应对社会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技术。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大数据政府治理的公开化、透明化,促进原来的单一治理模式向多元治理模式的转向,充分发挥公共管理预测性优化决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大数据异化可能带来的个人隐私保护、防范数据使用者道德的不确定性风险等问题。


(三)公共管理交叉学科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研究方法越来越呈现多样化

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需要运用多学科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仅仅依靠传统的公共管理单一学科是不够的,必须强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及融合发展,拓展深化公共管理的范式、范畴与空间,促进多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交叉、整合集成。例如,有关社区治理的研究,呈现出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并进的势头。在政治学看来,社区治理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有序调适的过程。在社会学看来,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是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领域之一,等等。相关研究成果呈多元化、丰富化等特点。因而应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多维度、多视角地研究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此外,任何一个学科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体系的支撑。公共管理学是一个多元方法论流派的领域,既有实证主义,也有后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既有现代性,也有后现代主义和批判理论。随着公共管理学的不断进步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在不断提升,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研究者在基于研究需要的前提下,应不惧新方法,敢于突破舒适区,开展新的学习,探索新的甚至是其他专业领域的方法和技术,或者主动寻求与其他专业领域的学者开展交叉研究,进行新的努力和尝试。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公共管理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而提升公共管理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持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公共管理的主旋律和灵魂。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特别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公共管理的学科及理论创新研究。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代国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改革和治理方面也产生了大量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公共管理学科应当深刻把握国内外学科流变发展的实质,遵循内在的发展规律,突破制约发展的障碍,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强化观念创新、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政策创新以及技术方法创新。通过“批判的吸收、创造性的思考和平等的交流”来构建一种既扎根中国又连接世界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为公共管理学科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二)关注公共管理 “大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十年,也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关键阶段。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应关注时代“大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使命意识,促进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协同创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拓展了当代公共管理的范畴、视域与空间,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契机、新任务,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为此,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应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参与国际治理并促进全球治理进步。例如,应关注未来科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背后的公共治理难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三深” “三高”将成为国际科学技术捕捉的主要目标,也是控制科技制高点的主攻方向。所谓 “三深”是指深空、深海、深地,所谓“三高”是指高温、高压、高腐蚀。但是,发展“三深” “三高”科学技术,必然涉及科学伦理、人类共同的行为规范,涉及制定约定俗成的国际公约等公共产品。鉴于此,公共管理学界应进一步更新观念,突破公共管理学科的局限,实现本学科各领域之间以及和其他理工学科之间的互通互融,解决学科发展与治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未来发展勾勒了一个伟大的蓝图,明确了到 2035 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将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并将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乃至科学上的巨人。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公共管理者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培养有公益精神、有公益能力、能用知识和理性驾驭激情和欲望的优秀社会工作者,成为人类文明的维护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这一现代学科天生的使命。而对于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中国来说,未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如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谐共生,为世界提供有利于世界人民共生共存共荣的公共产品,也将是公共管理学科使命担当。公共管理学科应着眼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能够为全球知识界提供怎样的概念、理论、证据和知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本期来源:《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年第4期

往期推荐

娄成武 董鹏 | 中国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研究:现状与路径



公共管理共同体
定期推送中国公共管理专业期刊文章,传播公共管理知识,分享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