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舌头一伸出来,十有八九都是舌质发红、舌苔厚腻,一派热相,往往还伴有大便干结、黑且臭,小便色黄,味重、手脚心发热,下眼睑发紫,口唇发红,心烦气躁等情况。
体内热重就会引来很多问题,包括积食发烧、拉肚子、便秘、呕吐、腹痛、多汗、口腔溃疡、湿疹、荨麻疹、红屁股等等。
另外体内热重,身体就会自行想办法散热,体表的毛窍就会张开,很容易被外界的风寒侵袭,而且湿热的内环境是外界细菌病毒青睐的温床。
既然热重,那就清热好了,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度要把握得非常准,因为小儿天生脾常不足,而凉性的药物或食物要先经过脾胃才能到其它地方去清热,所以稍不留神,可能就伤到了脾阳。在小儿推拿里有“清热利湿”这个穴方,可以说是我们学员用到最多的,推拿比药物、食疗更绿色的原因,就在于它不经脾胃,是直接作用于脏腑。
不过今天我想讲的不是如何清热,而是我们在养孩子过程中,怎么避免让孩子出现过多的内热。很多孩子脾胃都比较弱,我们父母更多的应该把精力放在补脾、健脾、养阳上面,而不是天天和清内热纠缠。
那么孩子的内热都是从哪来的呢?
热为六气之一,中医把自然界不同的气候特质归纳为六气,既风,寒,暑,湿,燥,热,这六气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万物之气,炎炎夏日的火热,也会让机体产生热,秋天燥邪当令,也会伤害到机体的津液,让机体产生虚热,而除此之外,内热更多的来源,还是生活上的一些习惯。
01
吃得太好
这个是最常见的原因,来源于家长的执着。给孩子吃的食物过于营养、量过多、种类过杂,都会超出孩子脾胃的运化能力,导致积食,不能被身体消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形成垃圾,导致内热。而且据我了解,越是脾胃弱的孩子的家长,越容易让吃孩子积食,因为这类孩子往往很瘦弱,家长总想给孩子补一补,但孩子因为脾胃消化能力很弱,吃点好的就会积,而每一次积食都是对脾胃的再次伤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对于这类孩子,宁可少吃些也别吃多了让他积食,我们要做的是在合理饮食的情况下坚持给孩子补脾,随着孩子脾胃功能的改善,再慢慢加强营养。而且就算脾胃功能尚可的孩子,也不要让他吃得过多过杂过于营养,明代医家万全曾讲过“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句话值得我们所有家长铭记在心。
02
零食太多
除了三餐之外,现在很多孩子都会额外地吃一些小零食,而这些零食往往都是油炸的、膨化的,口味也比较重,很容易化湿生热。不知道多少家长会重视零食这个事,零食不是正餐,不会给人体带来什么营养,主要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是哄孩子非常好使的工具,孩子一哭闹,给个小零食就好了,但这种行为也是最坑孩子的,因为零食化生的这些湿热会变成痰,痰湿是最难去除的,所以随着长大,这些痰在身体里一点点累积,很多成人的慢性病都是由此而来。
所以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我们家长在教育中需要思考的。
03
穿得太多
孩子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生命力非常旺盛,你看他们天天活蹦乱跳的,这就是阳气生发的表现,如果衣服穿得太厚或不透气,体内的阳热就散发不出去,积聚在体内就容易形成内热。
马上就要到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了,防寒保暖肯定是重中之重,但也不能给孩子穿得过暖,之前看到一则新闻,孩子到幼儿园上时,不停说自己很热,老师走过去一看,原来孩子一共穿了5条裤子……。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老人带的孩子,老人自己怕冷,往往也觉得孩子冷,就会给孩子多穿。那么怎么才能穿得恰到好处呢?这就不得不提宋代著名医家陈文中在其所著的《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了“养子十法”,就提到了: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暖,五要心胸凉。
04
睡得太晚
夜晚和冬天一样,都是养阴的,晚上睡得太晚,身体的阴不仅得不到滋养,反而会被消耗,当身体的阴少了以后,阳就相对多了,就会呈现出一派虚火之相,包括常有流鼻血,牙龈出血,伴有潮热,心烦,口渴,手足心热,盗汗,舌质红少苔。所以熬灯点油,熬的是人体的生命之油。尤其是冬季,更要让孩子早早入睡。
05
压力太大
一个是课业压力太大,一个是负面情绪得不到好的疏导,都会导致身体的气机无法通畅地流转,气机郁结时间长了,也会化热。
孩子和春天一样,秉少阳生发之气,这种气最怕的就是拘束、压力,所以春天要“披发缓行”,让身体处于一直自由散漫的状态中才能把少阳之气养起来,孩子也是一样,要让多一些自由欢脱的时光,才能生长发育得更好。但是现在的孩子每天敞开玩的机会还有多少呢?多少孩子都是平时上学,周末还要赶赴各种培训班、兴趣班,连约小伙伴一起玩的机会都少之又少,所以现在气郁的孩子越来越多,发展到后面就是抑郁,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已达到了四分之一,说明这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出了问题,过早过多地让孩子学习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这也是国家实施“双减”的原因之一,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呢?
另外有多少家长能真正懂得和孩子沟通呢?很多家长长期处于慢性焦虑中,怀着拳拳的希望之心,不自觉地用指责、比较、唠叨等方式伤了孩子,让孩子渐渐向家长关闭了心门,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伤痛又无法自行调解,这些积累起来的负面情绪,也是造成气郁的一大原因。
所以我们家长也要升级“鸡娃”的方式,提升自己,多学习,多实践,多观察,育儿育己,才能把努力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当孩子过上了“不上火”的生活,体内没有了多余的热,你会发现,他们杂七杂八的问题也少了很多,而且此时我们就可以加大马力给孩子补虚了。
你会发现,孩子越大,每天消耗的气血越多,而尽早地强健起脾胃功能,让他们有充足的气血供应就更加重要了。而这样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了,也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在生活中,衣食住行无不渗透着中医之道想要用中医指导生活,时时刻刻为健康护航,想学习更多的中医育儿理念,可扫码加入我们的中医生活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