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丨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

企业   2025-01-14 07:35   上海  
原文已上传至知识星球:
为进一步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2025年1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在2023年版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完善,增加了多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更新了部分药物的适应证或合理用药要点。

《指导原则》目录包括:

• 呼吸系统肿瘤用药51种

•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33种

• 血液肿瘤用药46种

• 泌尿系统肿瘤用药18种

• 乳腺癌肿瘤用药19种

• 皮肤肿瘤用药9种

• 骨与软组织肿瘤用药4种

• 头颈部肿瘤用药12种

• 生殖系统肿瘤用药8种

• 泛实体瘤用药7种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治疗的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特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以及适用于抗肿瘤治疗的细胞治疗等。

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关键。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患者治疗意愿、疾病预后和用药安全性等四大要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适宜性的综合考量。 

编者按: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只有遵循《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可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违规使用,医保可能会拒付。

01

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只有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

单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结果得出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没有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指征,经多学科会诊不适宜手术或活检的病例除外。但对于某些难以获取病理诊断的肿瘤,如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等,其确诊可参照国家相关指南或规范执行。 

02

部分需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出现一批针对分子异常特征的药物——即分子靶向药物。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做分子靶点检测,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分为需要检测和无需检测分子靶点两大类。具体的检测靶点详见各章节。

对于明确作用靶点的药物,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原则。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诊断试剂和检测方法应当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特别是经过临床试验伴随诊断验证的方法。不得在未做相关检测的情况下盲目用药。 

03

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抗肿瘤药物的药品说明书是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法定依据,其规定的适应证经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须遵循药品说明书,不能随意超适应证使用。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新的具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用法但药品说明书中未体现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可及时向药品生产企业反馈,建议其主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及时更新相应药品说明书,以保证药品说明书的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指导临床用药。特别是有条件快速批准上市的药品,更应当保证药品说明书的时效性。 

04

合理选择适宜的抗肿瘤药物

肿瘤诊疗应当按照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中,应当充分考虑抗肿瘤药物的成本-效果比,在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具有药物经济学评价优势证据的品种。 

05

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随着癌症治疗临床实践的快速发展,目前上市的抗肿瘤药物尚不能完全满足肿瘤患者的用药需求,药品说明书也往往滞后于临床实践,一些具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用法未能及时在药品说明书中进行修订。在尚无更好治疗手段等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对药品说明书中未明确、但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品用法进行严格管理。特殊情况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权应当仅限于三级医院授权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充分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并且应当做好用药监测和跟踪观察。

特殊情况下抗肿瘤药物循证医学证据采纳根据依次是:

其他国家或地区药品说明书中已注明的用法,国际权威学协会或组织发布的诊疗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国家级学协会发布的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可的诊疗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等。


06

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的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也容易产生罕见的不良反应,因此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尤为重要。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

医疗机构应当将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纳入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定期分析和报告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动态和趋势。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临床药师应当密切随访患者的用药相关毒性,并及时上报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和新发现的不良反应。

知识星球

“药物递送”系列精彩推荐

药物递送(一)——脂质体技术

药物递送(二)——微球技术

药物递送(三)——脂质纳米粒技术

药物递送(四)——树枝状大分子技术

药物递送(五)——微针技术

药物递送(六)——白蛋白纳米粒技术

药物递送(七)——纳米晶技术

药物递送(八)——铁蛋白技术

药物递送(九)——脂肪乳技术

药物递送(十)——口腔薄膜技术

药物递送(十一)——胶束技术

药物递送(十二)——水凝胶技术

药物递送(十三)——脂质微泡技术

加微信交流群/商务/媒体合作/转载授权,扫下方二维码

药物递送技术文献共享QQ群,扫下方二维码

本公众号长期征稿:征稿启事

药物递送
专注药物递送技术和高端制剂,分享相关知识,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科普号,愿分享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