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知行合一,宁静致远”,是每一个兰大哲社人所应秉持之为学做事理念。在学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之高度贯穿于专业课程体系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予以了强化与提升,其中,2023年“走进社会·行者无疆”实习实践计划的启动与实施就是集中体现。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哲社师生既在不同的地点上领略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更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感知时代变迁和洞察社会现实。2023年该计划的第1站走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甘肃玉门老市区,积极调查和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文化遗产与社区发展议题;作为该计划第2站,本年度哲社师生则走进了深处秦岭山地的两当西坡镇,积极探讨转型时期山地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在本年度实习实践结束后,参与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撰了写自己的实践感想和课题研究。通过学院公众号平台,我们将陆续发布参与该计划的同学的此次实习实践感想,以在促进更广泛交流的意义上让我们一起照见每一位同学在行走中的成长。
刘思源
2023级哲学社会学院
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位于两当县境东南部,整体地处秦岭南部,位于嘉陵江上游,乃是唐代侍御史吴郁的故里。近代,宝成铁路穿城而过,有宏庆、李家河两个车站,铁路为这里带来了繁华。曾有宏庆煤业、西坡煤业,现已全部关停。全镇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距县城约40公里。最高海拔1860米,最低海拔874米,平均海拔1100米。全镇有耕地面积2万余亩。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39个村(居)民小组,农村常住人口1056户3228人,社区城镇人口262户572人,共计1318户3800人,其中脱贫人口340户1174人。全镇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兼有加工、运输、商饮服务等二、三产业。“云屏林草鸡”生态养殖业发展前景良好,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西坡镇临近陕西、四川两省,人口多为各地迁入,曾经有铁路、煤矿、陶瓷厂等工业,人口流动大,是三省文化交汇之地。据居民回忆,曾有大量人口聚居在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镇上的产业丰富,特别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繁盛一时。
出发:田野第一关
清晨,静谧。五点的天空是灰蒙蒙的,等到出门,天色已经大亮了,这个时间的校园是寂静的,唯有鸟儿,在此刻,对这片土地有绝对的控制权,它们跳上马路,即使走在道路最中间也不会被打扰,可以尽情地享受清晨的空气。“轰轰”声响起,行李箱的轱辘在地上走过,吵醒了这方天地,在此刻显得有些刺耳。到校门口,还不到六点钟,幸运的是,在05:55分,我们见到了美丽的朝霞,云朵被染成了橘子汽水,可惜照片能留住这一刻,却无法还原它十分之一的美丽。我静静地享受着这一秒,享受着久违的日出。
2024/07/15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
拍摄者:图尔荪古丽
坐上前往天水的高铁,此时我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很快,我遇到了进入田野的第一个小问题。当我坐上那趟班车,我还庆幸于它可以打开窗子,尽情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对即将到达的地方充满了好奇,我甚至有些兴奋。很快,我就高兴不起来了,10:30坐上车,居然要下午三点才能到,天呐,看来我的腰间盘今天要受罪了。但这和接下来的事情相比,不算什么。上来两个大汉,大刀阔马地挤满了座位,我只好紧紧贴着窗户维持虾米状,整整几个小时,除了中途大家在服务区休息,我一直没换姿势,下车的时候,我才终于可以挺直腰板深呼吸。挤死我了!只可惜天公不作美,一直断断续续下着雨,身上潮哒哒的。
初入田野:
“国际慢城”何去何从
由于台老师提前联系过,下车后,我们直奔当地的博物馆,体验了木刻版画和拓字,感受了当地的非遗魅力,了解到这个地方的历史。紧接着到了两当县政府开展了座谈会,对整个两当的发展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当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工业较为薄弱,以发展农业、旅游业,农旅相结合为主要目标。但是面临许多发展困境,包括交通、宣传等问题。
交通的不便,路程过长,动辄两三百公里的路程让远客望而却步, “短期游”难以实现。对近处的呢,风景又过于相似,缺少了独特性,不够吸引人。
“慢城”的招牌,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限制。它意味着针对的消费对象是那些大城市中的人,但这些人的时间是很紧凑的,两当县距离周边的大城市都比较远,路上花费的时间过长,在两三天的行程安排中,太费时间,人们就会选择放弃这一目的地。
“节奏慢”,也许就意味着人们职业的单一化,以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农民这两大类职业为主,以及其他的私人经营的门店等。这些人每天的生活是固定的,按时上、下班,没有加班的需求,农民在日落天黑后便结束劳作。夜间是寂静的,没有大城市的夜生活,因此也更难留住游客。
要先打造出独特性,提高吸引力,获得收益后,再打造基础设施。只有人流量大的时候,这些基础设施才能建起来,没有人,建造出来也只是浪费。
晚上大家交流时,思怡学姐提出了她的一些看法和思考,大巴车随走随停,这种自由、松驰的感觉令她感到新奇。
这是一个乡土社会、熟人社会,司机是本地人,几十年就走这一条路线,大家彼此之间有信任。唐老师给了我们一些信息,这种车,是司机自己掏钱买的,挂靠在运营公司旗下,除了公司规定的时间外,其他赚得的收入全归个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司机会为乘客停在任何可以的地方,大家彼此之间互相体谅,给予方便,乘客方便了,大家慢慢熟悉,那么如果有人需要,司机还会接到包车的话,“链接”彼此的,就是“熟人”这一关系。
而城市里的公交车.是属于公司的,司机只领固定工资,把车从这一站开到下一站,上车的人多或少了,并不影响司机个人。并且城市人流量大,司机要熟悉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电子购票,大家的言语交流也少,不像县际间这种巴车,配有售票员,负责协助司机,和乘客交流,为捎东西的这种行为来负责,还要看管财物、调节乘客之间的关系等。一天只有一趟车,只有一个目的地,外来人又少,那么来乘坐这辆车的人,大部分都是同乡,彼此会更亲近,即使不认识,讲着相同口音的方言,闲聊几句住在哪里,熟悉的地域里,讲着熟悉的乡音,自然而然就亲近了。
故乡:
小镇是否会消失
安顿好的第一天早上,09:30,我们到镇政府开会,然后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当地的特色产业,乌鸡养殖、林麝养殖、绿壳鸡蛋、有机核桃奶等,这些产品虽然也有做电商销售,但是知名度可能没有那么高,产量也不太高。整整一天下来,我们几乎是参观了所有的合作社,对附近的地理位置有了大概印象。
地理距离的影响大于行政区划,当我真正走出大学,走进社会,才发现以前课本上的许多东西,是要得到实践验证的。我只知道甘肃,是一个气候干燥少雨水的北方省份,提起它,我总是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寥,到了陇南,我才惊讶于原来这里也有多雨湿热的江南气候,也有郁郁葱葱的林木植被,这里是陇南,是秦岭山地,是云海常出之地。它接壤陕西和四川,受到这两省的影响很大,饮食习惯,语言风俗等都有相近之处。甚至产品出售,贸易往来也多选择距离更近的陕西凤县,而非两当县。
这里曾经很繁华,有煤矿和陶瓷厂,镇上永远热闹,如今,这些景象只存在于人们的叙述里,他们怀念曾经的繁华,却仍要继续生活。于是许多人另谋出路,大多出去打工,多在新疆等地,以“老乡带老乡的方式”,一起到外面就业。还有很多人选择离开这个小镇,到外面买房定居,在徽县、凤县等地,这似乎与传统观念的“故土”相悖,是不是因为他们在当地难以持续发展,为了后代考虑,选择迁出。在“代代托举”的影响下,看重下一代的发展,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机会。当然,还有房价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教育、就业,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或将要离开这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这些小镇将何去何从?
“云横秦岭家何在”,在人类短暂的生命里,秦岭永存,云海永存,但人们的家,能否永存于这片山地之中呢?
2024/07/16
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西坡村
拍摄者:刘思源
商店:从繁盛到凋零,
电商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前文提到,西坡镇曾因为煤矿和铁路繁盛一时,成为人口聚居之所。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服务行业,如此大规模的人流量给当地的服务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据当地商店老板回忆,最繁盛时,商店遍布小镇,从街头到巷尾,无不是各类商店的影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镇上烧烤摊、饭店、KTV等,应有尽有,服务业全面开花。
但是,由于煤矿和陶瓷厂关停,大量人口迁出,再加上近年将镇上的初中迁去了县城,许多家庭也选择常住县城,镇上的各类店铺陆续关闭,剩下的十几家商店,已经是生意较好,有十几年历史的老店了。从整个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些商店的分布已经是密度极高了,那就不难想象,曾经有多庞大的人流量才足以支撑比现在密度更大的商店运转。
2024/07/17
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苍坪村
拍摄者:台文泽
在镇上开店的大部分是孩子已经工作,老人选择开商店来养老补贴生计,还有一部分是为了照顾孩子上学,镇上的房租也比较便宜,所以就暂时在这个地方开商店,作为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主要任务。也许再过几年,这些商店也会慢慢地消失,人们都会搬到县城里头去。
据实地调查,美团电商成为当地居民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购物方式,购物清单,大到家电、小到一袋零食、一个发夹,吃穿用品,全部采用美团电商。前一天下单,第二天就可以到货。这既有线上商店的可挑选性,又兼顾了线下商店的即时性。美团电商的普及性,即使是不会用智能机的老年人,子女也会线上下单到家。可以说家家在用。
2024/07/22
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苍坪村
拍摄者:刘思源
2024/07/22
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苍坪村
拍摄者:刘思源
而这大大冲击了本就面临困境的线下商店。
在社会变迁下,这些商店又将有怎样的策略来应对电商的冲击呢?以一家便利店的老板娘为例,20年前她们家买下了这间房的上下两层,开了一家商店,还在凤县买了一套房。后来,电商潮流来临,她便将自家商店设置成了美团提货点,当我问到时,她说:“就是为了带货,客人来取东西时,可能捎带着买袋盐什么的,挣点小钱。”这让我不禁佩服她的智慧,面临电商挤占市场,作为商店经营者,阿姨可以快速反应,抢占先机,线上线下结合。并且,她们家商店还装了监控,这在这个小镇上是独一无二的。我问她中午是否会休息关门时,她回答:“这有什么休息的,上去吃饭的时候就看着监控,有人来了就赶紧过来。”
虽然在谈话间,阿姨非常惋惜繁华的逝去,也在不住地追忆往昔,总说现在不如以前,这镇上如她一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怀念过去,但也仍在向前看,“日子总要过下去”,这就是最普通的,也是最难懂的智慧。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唯有接受变化,才能做出变化,才能把日子过下去。这不就是绝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吗。
融入:田野技能收获
(一)讲出第一句话
不要多想,只管去做,讲出第一句,认识第一个访谈者,慢慢的就会融入了。
下午,我们走在嘉陵江的桥上,周围的居民饭后在这里散步。一开始,感觉大家看我们的眼神有探究,我们很多人,目标很庞大,又讲着普通话,大家都会不停地看我们,又移走视线,走在街上,简直如芒在背。迈出又收回的一步,试探地眼神,又慌张转移视线,话到嘴边又咽回去。踌躇、紧张,这是我的真实写照。
走来走去,哎呀,一咬牙,上!我们先假装看风景,不经意地站在人家身边,然后随意开口,从小狗聊起,问问阿姨是不是本地人,这样就打开了话匣子。阿姨问我们从哪来,哪个学校的,家在哪里,一来二去,就聊了起来。问一切可以问的话题,进入这个新的地方,我们要时刻保持新生儿般的好奇,抛弃一切先入为主的判断,要听当地人如何想,如何讲。建立关系的第一步,是友善,是告诉自己,我要在这里生活很久,这里的每一个人,是我的邻居,是我的熟人。
当然了,真正的实操并不容易,起码对我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第二天自由访谈刚开始,我真的非常害怕,在米皮店吃饭的时候,还能问上两句,走到街上,我转过来转过去,不知道怎么开口,我看人家一眼,人家就看我,但是我又找不到话题,我想自己看起来一定非常鬼鬼祟祟,像来踩点的。只好去广场上看看,结果,全是奶奶带着孙子,小朋友大都上幼儿园,没办法从他们入手,不然很像人贩子,转悠转悠,我问孩子几岁了,人家回答后也不反问,哎呀,这可怎么聊下去。后来大家越聚越多,干脆在这打起了乒乓球,这下机会来了,这么多学生聚在一起,一看就单纯无害,我们参与到他们的休闲中去,借着在广场上打球看球,还可以聊上几句。
2024/07/18
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苍平村
拍摄者:刘思源
好在,我又遇到了昨天桥上的“熟人”,她带我去了刘姨家的商店,刘姨不在店里,就和叔叔聊了一会儿,对这个镇子有了大致了解。这不就一个接一个,认识了许多人吗。
(二)体力:田野必备素质
田野日记:2024/07/18
“下午,我们去了三渡水村,步行,走了三个多小时,累啊,热啊,难受啊,晒啊,我们基本上都走了17000步-22000步之间,我的胳膊晒的黢黑,脸也晒的黢黑,呜呜呜呜,直接回到军训了。唉!还好下午回来坐的车,晚上开会,大家都很疲惫的样子,田野,不简单啊!”
进入田野,健康的身体,充足的体力,必不可少。在田野,每天步数上万轻轻松松,两条腿在田野里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因此,适应这样的高消耗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对这个地方的空间认识,这是坐在车上远不能比的。
田野日记:2024/7/20
“今天我们去了竹林沟村 ,他们说走小路很快就到了,但是我们走了很久很久也没有看到小路在哪里,光是大路就走了很久,所以当地经常走这些路的居民的概念和我们的概念,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必须适应当地居民的思维方式,精准了解他们的每一句话里的每一个概念,并将其完整表述,这些,都是必须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的知识。
2024/07/18
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三渡水村
拍摄者:台文泽
(三)绘制地图:形成空间认知
进入田野首要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完整的地理空间认知。画地图,必须要做,我们分成三组,最后汇总到一张纸上,难以置信,一个地图从10点画到12点了,并且我们组还犯了一个错误,为了图快,我们兵分两路,分别画道路两边,但是忘了两边要一一对应才行,最后只好重新走了一遍,这就是经验教训。在画的时候,我们如果问什么的话,这些居民就会有点警惕,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是不是来考察业务的之类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复地解释我们是学生,是来画地图的,并不是来考察业务的。如果在门口闲聊,其实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很大的反应,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自我介绍,我是兰州大学的学生,可不可以和您聊一会儿。他们就会很客气,疏离问:“啊,你要问什么呀,是要干什么”之类的话。
地图绘制好之后,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将镇上的各个店铺分门别类,精准对应,在交流时也更加方便,对之后的研究也很有帮助。
反思:
找到“消失的附近”
这是我们在这里待的最后一天。十天的田野很快就走向了结尾。回想这十天过得很快又好像很慢。我们走进这个镇子,走进他们生活的这个社区,但是我们从没有想过要在这里停留,从我踏进这里的第一天开始就意味着在不远的未来,我一定会离开这里。因此我在和他们相处之时,似乎总有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我对镇上的居民,对镇上的布局非常熟悉,他们对我们仅限于学生和暑期实践,我们彼此都清楚,我们这些“外来者”不会在此长留。其实镇上的居民不知道我们所谓的调查是什么,他们只以为我们是来旅游的、研学的,我问他们问题,他反问我,你问这个有什么用,我一时语塞,因为我不知道,抛却那些我们的研究价值,我能回答什么。也许我说了,他只觉得我痴心妄想,因为我个人无力改变,我只能写下来,哪怕只是作为记录。
在这里,我改变了很多,我开始关注身边人,关注我消失的社区。我交到了很多新朋友,在遥远的他乡,有了几个“熟人”。回来后,我似乎还未从那个田野中走出,我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情不自禁地想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坐的这辆出租车,司机有多大,干了多少年,他们彼此之间会互相介绍生意,也许他还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
我依然向往远方,但是我对身边也充满了好奇。
知行合一 | 宁静致远
排版 | 王健权
编辑 | 孙玲丽
审核 | 李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