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文史‖国庆节期间,寻访明代戚家庄(陈家庄)烟墩遗址

文摘   历史   2024-10-04 01:00   山东  


烟墩是明代在胶东沿海设置的重要军事设施。据1980年代出版的《威海市志》记载,为防备倭寇入侵,明代朝廷在威海卫设有九座烟墩,分别是遥遥、麻子、斜山、磨儿山、樵子埠、陈家庄、古陌顶、庙后、朱家岭。


目前尚有遗迹可寻的仅剩斜山、磨儿山、樵子埠、陈家庄、朱家岭等5墩。2024年国庆节期间,笔者实地踏访了戚家庄(陈家庄)烟墩遗址。


明代戚家庄烟墩原名陈家庄烟墩,2004年12月被列入威海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从蓝湾怡庭公交站点向东出发。


戚家庄烟墩位于威海市区青岛北路蓝湾怡庭公交站点的路东,已被植被遮掩,不注意的话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烟墩,就是和烽火台有类似的作用,传递战时信号的工具。要知道,那个时候是没有电报、电话和手机的。


康熙版《威海卫志》记载,明威海卫指挥使司直辖陈家庄、庙后、朱家岭共九个烟墩,此处的陈家庄烟墩即现在的戚家庄烟墩。


沿着这条小路继续行走。


威海卫城周边多山,下辖九墩大多是择山势险要处稍做堆砌而成,戚家庄烟墩就是这种情况下设立的。


明代的烟墩仍是古代烽火台式建筑的衍存,不过换了名字———“烽堠”,设置原则也变成了“沿海筑墩”,相邻的烟墩必须能相互看到。


明代戚家庄(陈家庄)烟墩遗址。


据康熙本《威海卫志》记载,威海卫指挥使司直辖守墩军24 人,守墩9座,平均一墩2 到3 人或有机动。


当时每天在戚家庄烟墩上站岗的明兵一般是两个人,轮流值班,遇有敌况,白天举烟、晚上升火,为威海卫城内的指挥使司传递预警信号。


但这几个烟墩和威海卫城内的信号传递,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城内可以直接看到古陌岭、樵子埠、陈家庄烟墩和东海岸,但西路磨儿山、斜山等经由古陌岭烟墩传递来的烽火信号,威海卫城里的指挥使如何判断究竟是哪一个烟墩发出的预警,从而迅速向准确方向派出应急部队呢?


1988年的文物普查资料记载,烟墩高13 米,石础东西长20 米,南北宽18 米。烟墩墩体主要由青色、棕色花岗岩筑成,保存完好的西北墩角则全是用白色花岗岩垒成,部分坍塌的东北墩角也残存有白色花岗岩块石。


此烟墩顶部东西长8米、南北宽3米,础石长约1米,厚0.5米,墩础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墩体西、北面基本完好,西南墩角从上到下整体坍塌,露出夯土,南墩面整体塌沉。

该烟墩的名称有些争议,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记之为“南竹岛烟墩”,根据流传下来的方志地图,可确定其为明代威海卫所辖的陈家庄烟墩。

此烟墩就是现在南竹岛一带居民俗称的“南烟墩”,何为“南烟墩”,即他们认为应称为南竹岛烟墩,根据过去的土地所有权确认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虽处闹市要道,但戚家庄烟墩保存完好。它历经600 余年的沧桑风雨,还经历过40 多次地震,依然巍然不倒。


其中,1948年5月23日发生的长达10 分钟之久的6 级地震导致威海城周边房屋损坏5800 多间,块石干垒而成的戚家庄烟墩却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明代烟墩遗址隐秘在高楼之间。


戚家庄烟墩,见证了威海卫设卫之初国人抗击倭寇的辉煌,也见证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和灾难,至如名称就以史书记载为准吧。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威海记忆》公众号系公益号,不存在任何有偿阅读情况;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

威海记忆
回望历史 ,寻古问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