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荣成市成山镇东霞口村北山山顶,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此时,86岁的东霞口村村民田兆亮则在自家窗前,拿着望远镜遥望山顶。“尽管很难再去山顶亲自升国旗,但远远地看着,内心依然无比激动。”田兆亮说。
2013年10月9日那天,田兆亮背着国旗,扛着旗杆,一个人爬上后山,完成了他人生极其重要的一次仪式,从此,他就成为了村里一名“业余国旗手”。整整10个春秋,只要不遇上极端天气,田兆亮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
田兆亮在上山的路上。
田兆亮每天挂念的村里后山,就是他每天升旗的地方。虽然海拔不高,却十分陡峭,由于没有路,老人只能一步步攀爬上去。
而半山腰更加险峻,必须手脚并用,田兆亮在沿途自制了“安全绳”,为自己也为其他村民提供了安全保障。虽然老人身体硬朗,但毕竟年事已高,爬一次山需要中途休息两次才能登顶。
山顶上的升旗“广场”,其实就是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小山尖”,老人用水泥简单平整了一下,水泥也是他当年一趟趟背上山的。
田兆亮一个人的升旗仪式。
登顶后,老人稍微缓了口气,就从遮雨布下拿出一面崭新的国旗,用微微颤抖的手慢慢将国旗系好,再从双肩包里掏出小音箱,按下按键,《义勇军进行曲》就响了起来。
伴着慷慨激昂的旋律,老人将国旗缓缓升了起来。国旗下,是绿水青山怀抱下的新农村,近处的楼房成排连片,远处的碧波里百舸争流,田兆亮在国旗下静静地凝视着、肃立着。
举行完升旗仪式,田兆亮习惯站在平台上再眺望一下远方。“以前,村里只有十几栋小草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呀!”1938年出生的田兆亮,做梦也想不到如今村里每个月都给他发“工资”,老两口也住上了崭新宽敞的楼房,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看着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田兆亮说起了升旗的初衷:“愁了一辈子的温饱,党和国家给咱解决了,能生在这个国家太幸福了,咱也想做点啥添个彩。”
每次升完旗,回家后的田兆亮也不“消停”,他要随时拿望远镜观察国旗的情况,遇到大风天就得立刻去把国旗收好。天气好的时候,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他才去收起国旗。他说:“这样,大家每天都能看到国旗久一点。”
10年升旗,老人保存了几十面已经破损的国旗,他都统一整齐包起来,像宝贝一样珍藏着,时不时还拿出来重新整理一下。
如今,“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多了很多关注者。村民、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甚至还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如果哪天没看见红旗,村里的孩子们就会来问:“爷爷,你咋不去升旗?”
从2013年至2024年的十年间,只要不遇到极端天气,田兆亮每天都会带着国旗,爬到村北山山顶举行一个人的升旗仪式。老人说:“每当国旗升起来,心情就特别激动,这是我的家和国啊!”
然而,随着老人身体日渐虚弱,从去年开始田兆亮再也爬不到山顶升国旗了。田兆亮最难以割舍的,还是山顶那一抹“红”。
“我们来升国旗!”得知老人的“心病”后,东霞口村妇联主席石红民、村民田丰祥等向老人说道。
沿着老人走了十年的路,大家继续出发了。虽然小山仅有50多米高,但极其陡峭、林木茂密,他们只能弓着身子,手脚并用往上爬。快到山顶处,有一段光滑的石壁路,需要“安全绳”的辅助才能安全登顶。
这根“安全绳”也是田兆亮自制的。山顶的升旗“广场”,是田兆亮一趟趟背着水泥上去平整而成的。
“我们这些年富力强的人走这样的山路都费劲,还要借助那么多辅助工具,可以想象老人最开始上山是多么艰难。”田丰祥说。
登上山顶,伴着庄严的旋律,鲜艳的五星红旗像此前一样,再次升了起来。放眼望去,国旗下,有楼房成排连片的新农村,有碧波荡漾的海洋牧场,还有全国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虽然田兆亮没能出现在山顶国旗脚下,但此时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为一群人的升旗仪式,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埋进了更多人的心中。“站在国旗下,我为我们有如今的幸福生活而自豪,随着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田丰祥说。
如今的东霞口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还有村民开起了民宿,村里建起了暖心食堂,包括田兆亮在内,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在此就餐;村里又新修了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通向北山。
提到新中国75周年华诞,田兆亮用一首自己为家乡东霞口村作的打油诗表达自豪之情:
楼房一排排,街道分纵横,
全是一面楼,干净又卫生;
人人都幸福,家家都安宁,
我爱共产党,祖国更繁荣。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由沈道远、尹志凯、刘志鹏提供;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威海记忆》公众号系公益号,不存在任何有偿阅读情况;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