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视窗‖画家何长峰与里口山《十八里担架道》连环画

文摘   2024-10-13 01:00   山东  


在威海里口山王家疃村,有一处房屋,屋内四周墙壁上挂满了画,老村落、海草房、英式建筑……落笔为实、点点绘意间,表达了他对威海土地的热爱。这里就是何长峰美术馆,馆址地处慢街村委东,环境幽雅。


自幼习画,钟爱钢笔画

 

“我196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自幼习画,凭着对绘画的一腔热爱,自学成为一名职业画家。1990年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连环画插图班,受教于顾莲塘等先生”


何长峰说,由于基本功扎实,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虽然何长峰系统地学习过油画、国画,但他对钢笔画还是情有独钟。“我喜欢画历史题材的作品,钢笔画的表现手法更加写实,更加接近于原物,我对传统的钢笔画作了改进,通过用墨和特殊技法,突破了钢笔画非黑即白的局限性,出现了灰色效果,以这种技法画老建筑,更有历史的厚重感。


另外,相比于其它绘画工具,钢笔画更适于长久保存。”画一幅钢笔画要磨损许多笔尖,何长峰买笔尖一次都买上百个,有时候画一副人像画要用20天时间。

他的钢笔画作品,作品构成严谨,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风土情怀,对历史的再现独具一格。“其独创的写实钢笔画作品,走在了中国钢笔画的前列。”这是学术展时前辈画家们的评语。


来威24年,成职业画家


2000年何长峰来到威海,他对威海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比于晴天,阴天和下雪天对画作的光线以及意境的展示更为出色,他便挑着坏天气背着画架往外跑,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


冬天,树叶落尽,老房子才会显露出“真容”,光秃秃的树干、屋顶的积雪会增添老房的韵味。因此,越是数九严寒、刮风下雪,何长峰越是往农村跑。为了捕捉灵感,现场需要构图,手都冻裂了,留下一道道口子。


“越画越有紧迫感,越有责任感。”何长峰说,“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如果再不抓紧画,一些老建筑就保不住了。”


曾有一位朋友向他推荐一个渔村的海草房很有特色,他有事耽误了,等他抽出时间赶过去的时候,一些老房子都刷上了新涂料,还有的盖上了彩钢瓦,韵味全无。


“我曾画过一些老房子,再回村里的时候,因为长期没人住,房子塌掉了,可以说我的画是这座房子曾存在过的唯一证明了。”


提起这些,何长峰满脸的遗憾。“到村里写生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淳朴的老乡。有次口渴了,到村里小卖部买瓶矿泉水,大姨直接拿瓢给我舀了一大碗,跟我说别买了,村里井水甜。


还有老乡看我在外面一画就是大半天的,给我打伞遮阳,给我带路介绍村里的老庙、老房等。”


何长峰说。他用一张纸、一支钢笔,记录着威海的历史变迁、渔家文化和不忘初心的蓝色梦。钢笔画属于独立的画种,是一种具有独特美感且十分有趣的绘画形式。

 

特点是用笔果断肯定,线条刚劲流畅,黑白对比强烈,画面效果细密紧凑,对所画事物既能做精细入微的刻画,能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用钢笔画的方式记录威海的渔家生活、建筑是何长峰这是几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为了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何长峰进村下乡,沿着海岸线走遍了五十多个村子,对于他来说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日子并不适合创作一幅好的作品,往往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比如阴天、雨天、大雪天、在这种云层光线变化强烈的情况,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



何长峰老师的作品。


用何长峰的话来说就是,想要画一幅好的作品,身处的环境就是两个字“遭罪”。


在里口山,何长峰的艺术画廊已经开业多年,三百平米的房间里,展示着各种各样的威海故事、渔家故事,以黑白的色调,像老照片一样一页页翻开。


公益画廊将威海人过去的故事,记录在这里面,常有来到画廊的老人,看到何长峰的作品而泣不成声,有的老人是看到自己早已改造的老房故居;


有的老人是看到了自己逝去亲人的遗物,这里的每一幅画作都像是一条时间的卷轴,慢慢卷起,唱着儿时的渔家歌,讲述着儿时的渔家故事,或许你来到这也能发现属于你的渔家故事。


红色印迹,永远不磨灭


2014年何长峰在里口山王家疃村开设了美术馆,免费向社会开放,“里口山优美的风光和古朴的老村落吸引了我,漫步在里口山,我就有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他创作的十八里担架道连环画还原了“担架道”亲历者的故事。

 

1947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威海期间,威海群众为躲避敌人的拦截,运送伤员,在里口山的荒山野岭中生生“耪”出一条道,这段18里的生命线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变成了阻不断、打不烂的“担架道”。


为留住这段军民鱼水、患难与共的记忆,何长峰积极挖掘抢救相关历史资料,让红色印迹永不磨灭。


“十八里担架道”的前身是近代村民进城赶集的小路,解放战争时期为躲避敌人的封锁,转运物资和伤员,威海战士和群众用汗水和双脚保障了这条“生命线”。


担架道的一段从威海城里西门外开始,走山路经张村镇王家疃村东山到姜家疃村,10里路;另一段从张村镇姜家疃村开始,再翻山至羊亭镇北上夼村八里路,共计十八里路。


连环画还原了战火纷飞年代,威海人民用一副副担架搭起的写满军民鱼水情谊的生命救援通道,生动诠释了军民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戮力同心保家御敌的深情厚谊。


丛树菡曾是青妇队成员,古陌岭战斗打响那天,部队战士将伤员抬到西门城墙外,再由民兵、青妇队、村民等组成的担架队接手,冒着被敌人飞机发现的危险,将伤员分段接力运送到曲家河村,上、下炉村等后方。

 

担架队冒着炮火转运伤员,为了不被敌机发现,队员们用双脚在山地丛林中“耪”出一条路,“十八里担架道”成为了一条不可被摧毁的生命线。

近年来,何长峰的作品集《威海古韵》《威海画忆》相继出版,重新演绎了威海的历史。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威海记忆》公众号系公益号,不存在任何有偿阅读情况;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

威海记忆
回望历史 ,寻古问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