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英烈‖马石山十勇士:反复进出包围圈,为营救群众舍生忘死!

文摘   历史   2024-09-30 01:00   山东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出现在首个徒步方队的“马石山十勇士”荣誉旗,和其它69面旗帜一道,代表了全国各地的抗战英模部队,飘扬在天安门前,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马石山十勇士”凭什么可以作为英模部队的代表,出现在天安门前?故事要从1942年的那个冬天说起。

日寇企图歼灭胶东八路军

 在胶东半岛的乳山、海阳两县的交界处,耸立着一座高高的马石山。远远望去,宛如一匹驰骋疆场的骏马,飞腾在蓝天白云之中,因此得名马石山。

 1942年,山东的敌后抗战正处在最艰苦的困难时期,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扫荡”空前残酷和频繁。不久,太平洋战场的日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逐日提高,特别是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尤为日军统帅部所重视。

“马石山惨案”中被日军烧毁的房屋。

11月8日,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赴烟台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发动“第三次鲁东作战”,战役目标是要歼灭胶东军区八路军,以确保青岛、烟台间的交通线畅通。

日军此次凑集兵力15000多人,再加上胶东各地伪军5000人,总兵力达到2万多人,另以26艘舰艇封锁胶东半岛沿海,飞机10架协同作战。此战由日军土桥一次中将统一指挥,第一阶段作战的两个主要合击目标就是牙山和马石山。

马石山十勇士: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三名勇士没有留下姓名。

因为牙山驻有胶东抗大,是我军培养干部的基地;而胶东军区的指挥机关和区党委、行政主任公署等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则常驻在马石山的周边各村。

 1942年11月21日开始,日军对牙山、马石山地区构成了合围态势。到23日傍晚,四面八方的敌人聚拢到了马石山四周,“网”即将在此收口了。由于日军的行动过于迅速,数千群众,还有部分地方干部、八路军的伤病员,未来得及转移,就被拉入“网”内。 

24日晨,日军收“网”向马石山主峰发动总攻。日军扑到马石山,才发现胶东军区和第五旅的主力部队已经转移,党政领导机关也不见踪影。日军眼见预定计划落空,便恼羞成怒,穷凶极恶,见人即抓、即杀,见房就烧,仅在马石山周围就残杀抗日军民503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 “马石山惨案”。

关键时刻十勇士挺身而出

 冬季的马石山,朔风凛冽,雪花翻飞。但11月23日傍晚被困在马石山的乡亲们,谁也感觉不到寒冷,多么渴望能安全地突围出去。

 正当被困在马石山一个山沟内的1000多名群众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忽然从西面传来了一阵喊声:“八路军来了!”人们听到这喊声,纷纷从躲藏的地方钻了出来,只见十个八路军战士,迎面走来。

 战士们说他们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五旅的,执行完任务返回途中路过马石山时,恰遇日军对马石山进行“铁壁合围”,他们利用人少便于隐蔽的优势,迅速从马石山的西坡突出了日军的合围。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得知还有不少群众被围困在马石山时,马上返回山里寻找被困群众。

 天色已全暗下来了。当天夜里,日军没敢上山。半夜过后,1000多位乡亲在十名战士的带领下,悄悄地来到西北面的一条大沟里。这条沟约3里路长,鬼子已在沟口两面的山包上燃起了野火。为了减小目标,战士们决定分两次向外冲。

2015年9月,曾参加马石山突围战的抗战老兵赵金林为观众讲述当年战斗经历。

一切准备完毕之后,4名战士,分别攀上了沟两侧的山脊,向两个山包上的火堆迅速地摸了过去,其余6名战士带领群众排成3路纵队向前移动。

 敌人没有发现这个巨大的缺口,第二批人又顺利地突了出来。可是,当前面的人刚爬上土岭时,敌人发觉了,一小队鬼子哇哇叫着追上来,机枪、步枪一齐向着人群射击。就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到带队班长的声音像敲钟似的响起来:“机关枪吸引敌人的火力,其他人跟我来!”

于是,一个大个子机枪射手和一个小个子弹药手等几人,三步两步跑下土岭,他们的机枪刚发威,就像一块吸铁石一样,立刻把敌人吸了过去。人们趁此机会,跳起来一下子冲过土岭。

但是,大伙并没有全离开,很多人留在土岭后面不安地注视着岭下。这时,十多个鬼子渐渐逼近了班长带领的几个战士。二三十个黑影立刻混在一起,拼起刺刀来。

正在这个时候,又有消息传来,马石山西南面的沟里还有大批群众没有冲出来。剩下的9名战士似9只猛虎,没有丝毫犹豫,又奔向马石山。不一会儿,马石山的西南角,忽然发出一阵剧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

几堆大火,立刻熄灭了。枪声也越来越紧,渐渐向平顶松附近移去。人们看到鬼子越聚越多,从东、西、南三面一次又一次向平顶松周围攻击,平顶松周围,一直被浓烟包围着。

人们的心,随着那时紧时缓的枪声跳动。渐渐地,从山上发出的枪声愈来愈稀,随着而来的是从山上滚下许多石头,砸得鬼子直嚎叫。不久,日本兵又发起了一次更加猛烈的进攻,从三面一齐向平顶松扑过去。正打得难解难分,忽然从平顶松方向传来了一声沉重的爆炸声。以后,那里再也听不到什么了……

 天亮后,鬼子刚刚撤离了马石山,群众立刻沿着战士们最后返回的路跑上去。在山边的两个火堆旁,看到了两个战士的遗体。山西南的一条沟里,有几百个同胞的尸首躺在那里。来到平顶松附近,只见石墙被掀得东塌西倒,而且掏了许多射击孔。

十勇士虽然倒下了,但1000多群众却从虎口逃生了,人们当时虽然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然而他们却在群众中赢得了一个共同的光辉名字——马石山十勇士。

十勇士舍身取义留名青史

 马石山十勇士拼命护民众、舍身取义建奇功的英雄事迹,在革命老区的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敌人撤退后,群众从疏散地返回,沿途各村都在传颂十勇士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

 后来,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听到众多乡亲含泪诉说五旅十勇士的事迹后,立即安排向五旅发电通报十勇士的情况,并指示一定要尽快弄清十勇士的具体情况。

五旅旅长吴克华接到军区和许司令员的来电后,非常重视,对十勇士大加赞扬,命令作战参谋刘岩派出侦察组,专程前往马石山地区作调查,以便向部队进行教育,同时寻找烈士的遗体处理后事。侦察组经过仔细调查,并和本旅在这次日军“扫荡”中集体下落不明的建制班逐一比对,确认十勇士就是五旅13团3营7连2排6班的战士。

原来,当时每年的11月上旬,是部队统一换冬装的季节,按规定领新必须交旧。反“扫荡”之前,五旅13团政委李丙令指派7连指导员许圣亭带领2排担任押运任务,把全团的旧棉衣送往位于东海根据地的被服厂,7连的机枪射手赵亭茂为了去昆嵛山兵工厂修理轻机枪,也随队同行。

反“扫荡”开始时,2排在马石山以东曾遭敌人围攻,部队有些伤亡,指导员许圣亭和6班被冲散失去联系。由此可知:2排是在完成押运任务返回路过马石山时落入包围的,失散的6班和机枪射手赵亭茂在一起,他们没有因为势单力薄跟随别的部队向东突围,而是归队心切夺路西行,所以出现在马石山主峰的西麓。

然后,他们路遇群众有难拔刀相助,主动留下组织乡亲突围,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反“扫荡”结束后,13团并不了解十勇士的下落和事迹,该团3营7连指导员许圣亭单身脱险归队后,因说不清6班的下落负有领导责任,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13团为此还向旅部呈送了“检讨报告”。

 十勇士的建制清楚了,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由于当时战争年代的特殊性,没有能为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单。后来,有关方面追寻他们的英名时,因7连连长牛峰山早已牺牲,7连指导员许圣亭也已病故,幸有8连指导员王济生记得6位烈士的姓名:

“王殿元是6班长,花名册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楚,群众盛传的大个子机枪射手,就是身高体壮的赵亭茂。小个战士王文礼,他父亲在7连当司务长,是全连都知道的父子兵。还有三位烈士叫李贵、杨德培和李武斋,其他人就记不清了。”

十勇士的名字虽然没有全部留下来,但他们舍生忘死为人民的壮举,却会受到后人的世代景仰。

本文来源2023年《山东青年》杂志,部分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威海记忆》公众号系公益号,不存在任何有偿阅读情况;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

威海记忆
回望历史 ,寻古问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