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 “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联性”工作坊会议议程

文摘   2024-11-22 07:00   广东  



海外华文文学的萌蘖、蓬勃、嬗变受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且不论“五四”诸子(尤其鲁迅、沈从文)奠定了华文文学“事功”与“有情”的传统,郁达夫、徐志摩、老舍、徐訏等人更是“以身试法”,启动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域外书写历史。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间距”、时差、情境以及“势的消长与往返”,这种显而易见的差异性造就了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既“包括在内”,也“包括在外”。而晚近以来,“现代”概念的松动,汉语书写的提出,华语比较文学的倡议,“全球南方”的兴起,更使得两者关系复杂而幽微、复义而暧昧,有着可堪商榷、阐释的宽广空间。

职是之故,在中山大学世纪华诞之际,中文系(珠海)“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平台将于2024年11月23日举办“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联性”工作坊,与各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期待您的莅临。


 ○议程



11月23日 上午


时间地点:8:40--8:50 海琴六号A631

开幕式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

致欢迎辞


8:50--9:00 海琴六号A631

大合影


9:00-10:00  海琴六号A631

第一场圆桌会议

发言人:

  1. 石嵩、赵祎楠(中央民族大学)

寻根情结、文化乡愁与双重身份建构:马来西亚电影的华语书写

2.颜敏(惠州学院)

行走在模糊的边界--艾芜小说里的南洋叙事及其启迪

3.程小强(云南师范大学)

重审《沉沦》的日本体验与民族国家话语术

4.王征(济南社会科学院、齐鲁师范学院)

论丁玲和胡也频在济南的生活与创作实践


10:00-11:00  海琴六号A631

第二场圆桌会议

发言人:

  1. 潘莉(苏州大学)

新华文学进中国--新时期中国作家与新加坡“国际华文文艺营”

2.庄园(香港文学馆)

香港西西研究综述

3.王文艳(广东工业大学)
20 世纪 50-70年代香港左翼文人抒情的路径和可能--以黄蒙田的散文创作为例

4.杨森(广东财经大学)
疫情时代的文学想象--世界华文文学的瘟疫书写


11:20—12:40  海琴六号A631

第三场圆桌会议

发言人:

1.孙连五(山东师范大学)

文化冷战视野下美国文论在中国台港地区的译介与传播--以林以亮编选《美国文学批评选》为例
2.吕欣桐(中央民族大学)

海外保钓运动视域下的“鲁迅":从《阿Q正传》谈

3.吴文(厦门大学)

华文文学系统与节点:跨区域文学研究的空间化方案

4.林培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回到中世纪”与人民文学的现代性--论竹内好的赵树理研究

5.刘洋(河南师范大学)

郁达夫求助周作人为《沉沦》作评因缘考述--兼及对“艺术的作品”说的论释

6.李姝(暨南大学)

“启蒙与救亡”之外:黄锦树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铭写--以《鱼骸》《刻背》为中心


12:45--14:30

午餐,海琴六号6楼自助



11月23日 下午


14:30—16:00  海琴六号A698

第四场(上)  跨域流动与“南洋风土

主持人/评议人: 胡星灿

发言人:

1.吴小红(桂林理工大学)

华文文学“现代性”再辨析一疫情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现象为例

2.周宏亮(长沙理工大学)

最熟悉的陌生人:论新加坡戏剧《老九》的南洋风情与国族想象

3.高莉娜(云南大学)

救亡文学、跨国流动与本土化--以流寓南洋中国作家铁抗为例

4.张灵馨(中山大学)

英培安的现代文学资源与空间呈现

5.李礼(北京语言大学):

郁达夫南洋办报经历探勘--以《星洲日报》副刊《晨星》为考察中心

6.冯淑娴(北京大学):

汉字的牢笼:黄锦树的诗学问题与小说实验

7.林洪威(澳门理工大学)

从“祛魅”到“复魅”---论《猴杯》景观与叙事的变调

 


16:20—17:30  海琴六号A698

第四场(下)  跨域流动与“南洋风土

主持人/评议人: 胡星灿

发言人:

8.谢文军(华南师范大学):

苦闷的象征: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以断层时期(1966-1998)的印尼华文文学为例

9.李玥潼(香港浸会大学)

反黄运动--从“反黄”到“反殖”的话语建构与革命实践

10.黄丽群(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南洋商报·狮声》与鲁迅形象建构

11.欧阳可欣(复旦大学)

中文写作的谱系内爆,及华人革命的精神分析--论黄锦树《鱼骸》中的甲骨文意象
12.丁润声(延世大学)

论无产阶级围际主义对李箕永的塑造--以短篇小说《先驱者》与《三重因籍者》为例


14:30—16:00  海琴六号A631

第五场(上) 峡、岛屿及文学航

主持人/评议人: 靳一凡

发言人:

1.吴泰松(赣南师范大学)

“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论王鼎钧的散文写作

2.程彩霞(厦门理工学院)

薪火相传--张秀亚所受“五四”作家的影响

3.张晓婉(常州工学院)

覃子豪在海峡两岸的新诗论争及其诗论思想研究(1940-1962)

4.豆耀君(石河子大学)

从张爱玲到侯孝贤:《海上花》世纪转译中的晚清倒影与帝国创伤

5.奚炜轩(南京大学)

左翼归来与历史主体的再造--论陈若曦1970年代“归返大陆”题材小说

6.陈科宇(香港浸会大学):

記憶、傷逝與悼亡--從另一種後遺民書寫視角看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7.陈诗婕(福建师范大学)

第三文学、《南音》杂志与叶荣钟的文艺观


16:20—17:50  海琴六号A698

第五场(下) 峡、岛屿及文学航

主持人/评议人: 靳一凡

发言人:

8.刘雅歆(香港大学)

徐討在香港:离散与文化冷战中的“新个性主义文艺观建构

9.马珺琳(香港大学):

多重身份与“难民乐观性”:以陈蝶衣看“南来文人的1950年代香港叙事

10.刘平(中山大学)

新发现的夏衍在港佚文四则

11.孔德玉(郑州大学)

当理想遭遇挫折--论陈映真与鲁迅小说中的理想主义者之死

12.罗欣怡(南京大学)

从香港到上海:刘以鬯中国内地时期的创作研究

13.高心悦(中国传媒大学)

“超现代”与“非地方":当代香港文学的城市变迁书写

14.赵璐(北京语言大学)

凝视·身份·情感--老舍《二马》的行旅书写


17:50—18:00 闭幕

朱崇科教授作观察报告


18:00--20:00 晚餐

若海餐厅3楼自助


19:00--21:00

陈志锐教授讲座《新加坡华文文学地图》




初审:王颜玉

审核:贾智  沈锐

审定发布:郑哲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