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坛第71讲 | 唐小林主讲“丁玲的前线经历与散文写作”

文摘   2024-11-19 08:47   广东  




11月11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前沿讲坛第71讲,讲座主题为“丁玲的前线经历与散文写作”。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中文系讲师唐小林主讲,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吉云飞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刘杰与谈。


主讲人:唐小林老师

主持人:吉云飞助理教授

与谈人:刘杰助理教授


唐小林老师从丁玲强悍的生命力讲起,聚焦丁玲并不广为人谈论的战地散文写作,探讨战争经验对作家文学书写的影响,引导听者理解丁玲散文中的思想穿透力与心胸气魄。


唐老师指出,延安时期,丁玲的散文创作生发了新的自觉。她两次随军上前线的生命经验深刻影响了她的创作心态和写作方式。这个阶段里,丁玲也被外界塑造成“女战士”形象,昭示了她的文人气质较之早期写作阶段有了根本转变。


讲座现场


1936-1938年间,丁玲第一次上前线,听取毛泽东“一个一个的去认识人”的建议,感受苏区群众与红军将领明朗友爱的氛围,利用“零碎”时间,围绕战地生活,塑造了大量非知识分子的形象,创作出大量特写、速写、通讯和报告文学等能够适应战地环境的作品。在这一阶段中,唐小林老师关注丁玲的战地风景书写和人物刻画,如《到前线去》所呈现的无差别地理空间、《彭德怀速写》一文中所投射的主观革命者想象等,并提出丁玲对战地经验的处理仍存在不少限度。


区别于第一次上前线以“认识人”为主导的心理定位,唐老师表示,第二次作为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创立于1937年)领导者上前线时,丁玲侧重对如何组织和管理人的内在思考。西战团旨在以各种文艺形式唤醒中华民族的斗争情绪和求生存的牺牲精神,是准军事性的流动宣传队。这一阶段里,如何激发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写作更“有用”是丁玲需要直接面对的命题。在“带队伍”的过程中,丁玲始终保持“写文章”的自觉意识和观察人的写作积累,以“写小说的天才”来“带队伍”,将巩固团队和克服困难的经验细腻地记录下来。丁玲按照西战团流动路线排列自己的文章,并采取非类别摘录的方式组织成集,以“杂写”的方式自觉而完整地呈现了战地工作和生活的丰富经验。


随后,唐小林老师总结,丁玲认为文学家应当真正深入生活,并打破给定的、僵化的认知框架,才有可能捕捉到新的生活经验。正是经由战地经验的积累,丁玲得以挣脱了“作风”等观念机制的束缚,形成了以“杂写”为核心的感知结构和文学形态,并影响了她此后对文学与革命事业的进一步理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最后,讲座现场的中文系(珠海)师生就文学与历史现实的互动(尤其是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散文研究方法论等议题与唐小林老师展开深入交流。唐老师回应到,文学研究者要敢于有自己的判断,并鼓励大家拓展学术视野、激活研究思路,不急于先入为主地划定散文的写作范式和审美范畴。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次前沿讲座圆满落幕。




文案:张静怡

摄影:黄心儒

排版:杨思敏

值班编辑:张新欣


初审:王颜玉

审核:贾智 沈锐 

审定发布:郑哲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