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前沿讲坛第70讲,主题为“诗人的选择——场景内外的盛唐五言古近体之别”。本次讲座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杨照主讲,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刘杰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吉云飞和副研究员叶跃武与谈。
本次讲座聚焦诗人的体裁选择这一主题,从表意功能的角度出发,探讨作品背后反映的文学史内容,并以会友诗为例展开精彩讲解。
主讲人:杨照老师
主持人:刘杰助理教授
与谈人:吉云飞助理教授
与谈人:叶跃武副研究员
讲座伊始,杨照老师深入剖析了会友类题材的诗歌。她指出,会友诗具有独特的含义和丰富的内容,主要表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寻访与会聚。同时,区别于以寄赠、酬答、送别、宴会、游览等为代表的交往作品,会友诗更加集中地展现了交流场景。
在历史的长河中,会友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唐代以前此类诗作较少,六朝时期仅有少量作品,初唐时王绩的会友诗崭露头角,而盛唐之后则明显增多。杨老师提到,在会友诗的写作中,诗人们主要围绕场景展开创作题材的选择,包括场景内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场景的环境以及情怀的表达需求。
讲座现场
紧接着,杨老师从盛唐时期会友诗的两种主要体裁切入——五言古诗与五言律诗,选取诸多盛唐时期的诗歌为例,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深入展现了两种体裁的差异,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场景内外诗体选择的区别。她指出,在盛唐五律会友诗中,我们能看到场景内外的多角度表达,也能感受到陶渊明诗歌的影响,还能观察到其与早期典丽精工五律的区别。
五言古诗在表现场景时,有较多前代艺术经验可供借鉴。李白的《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逸兴勃发,生动地展现了会友的场景,细节描写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实现感情上的对话,全方位呈现交往过程。杜甫的五言古体会友诗创作,也与汉魏五言诗的场景表达有更强的关联性。同时,他善于借助环境变化来表现时间流逝,并巧妙地使前后场景与时间相穿插。另有一些五古会友诗不仅提炼了早期艺术精华,还注重个体感情的表达,展现了质朴的场景与真挚的情怀。
相较而言,五言律诗不以叙述见长,但在场景内外的选择与表意功能上有所扩展。由于篇幅的有限和五言八句的形式习惯,五言律诗难以全方位地书写场景,但在形式特征的支撑下,诗人能够充分挖掘抒情空间,使情景交融,形成独特的写作习惯。杨老师以孟浩然、王维、杜甫,岑参的诗作为例,详细阐述了五言律诗在“场景之外”的表意功能。此外,五言律诗也常通过采取裁剪代表性画面来抒情达意。
随后,杨照老师总结了会友诗的艺术功能。首先,五言古诗更多关注早期五言诗的经验,并融入诗人情性,通过场景的启发展现其特色;而五言律诗则探索了更多表意的可能性,诗人在场景内外尝试不同的内容、结构和抒情方式。其次,五言古诗与律诗的会友诗都能灵活出入场景内外,并在体式上相互影响。最后,相较于描写繁复华美的对象,质朴的内容书写更具挑战性,要求更高的艺术功力。杨老师提到:“盛唐诗人在择体创作中,使五言诗在表达围绕场景展开的对象时有更丰富的表意功能。”
互动环节
杨照老师的讲座让现场的师生受益匪浅。在互动环节中,与谈嘉宾和同学们对杨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与杨老师展开了深入讨论。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案:黄馨语
摄影:夏子云
排版:吴悠
值班编辑:张新欣
初审:王颜玉
审核: 贾智 沈锐
审定发布:郑哲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点击下方,关注我们